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程夫人:她造就了千古文豪

程夫人:她造就了千古文豪

本文全文5147字,閱讀完畢需要5分鐘。

三蘇祠雕塑:八娘伴母,左為程夫人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27歲開始發奮讀書,大器晚成的代名詞。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一說三蘇特別是蘇東坡,想必絕大部分人都會有笑,這我都知道,那有什麼好寫的。今天,小子想要說一位偉大而又可憐的女人——程夫人。

按理說程姓女子嫁給蘇姓男子應叫蘇程氏或者蘇夫人,如果蘇洵娶過幾個女子也可叫她程夫人,以區別其他女人,可是我查了我所能找到的資料,蘇洵沒有娶過其他女人,但在所查資料中均稱他的夫人為程夫人,這不知為什麼,但頗讓人尋味。

她可不是一般的女人,她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夫人、母親。真可憐,這個被司馬光稱為「貧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為其子之累,知力學可以顯其門,而直道可以榮於世。勉夫教子,底於光大。壽不充德,福宜施於後嗣」的女教育家,我怎麼也查不出她叫什麼名字。兩個大文豪是她的兒子,處於忌諱不敢書寫其姓名情有可原,可她的男人——老蘇也不提其名,就叫人費解。

一、下嫁蘇家

在宋代,眉山是州郡治地,又稱眉州,所轄大約為青神、丹棱、彭山三縣。當時在眉州地界有三大家族:程家、石家、蘇家。程家為首富,蘇家隨著祖輩不置田產,仗義疏財,解困鄉鄰,經濟狀況逐步走向衰落,到蘇序時,田不滿二頃,屋陋不葺,只能算作中小地主。

蘇家雖無可言富,但仍為當時人公認為眉州三大家族之一。有三個原因:一是蘇氏先祖蘇味道,蘇味道在唐武則天時任過宰相,後貶眉州刺史。蘇味道後,蘇氏家族雖無大作為者,但在眉州地界也是有根有底的名門望族,套用一句俗語: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是同樣的道理。二是蘇家從蘇釿「以俠氣聞於鄉閭」起,重視家族家法禮制教育,族人多忠信孝友,樂善好施,代代相承,形成蘇氏家族良好家風,這種家族美德人人稱頌,有口皆碑。三是從蘇洵《蘇氏族譜》看,蘇氏從蘇釿到蘇序皆與眉山大族聯姻。

天聖六年(公元1027年),蘇洵19歲結婚,娶程文應之女為妻。

程氏原本北方士族,亦隨唐僖宗入蜀而定居眉山。程文應之父程仁霸,曾攝錄事參軍,程文應官居大理寺丞。在蘇序那一輩中,程家既是首富,又是官宦人家。

程文應與蘇序小時是同窗,又是老庚,一塊玩大的鄉鄰,對蘇序的秉性了如指掌,他同樣具備一雙識人的慧眼。

古人婚配很講究門當戶對。從門第上講,程蘇兩家聯姻,有相應的客觀因素為基礎,當時眉山人都無可非議,只是感到不可理解的是程家為何把一個知書識禮的大家千金嫁給一個「遊盪子」?在程家,堅決反對這門親事的是程文應之子程浚,他百般阻撓破壞,並威脅說,與蘇家聯姻就不認這個妹妹。程浚後來的確做到了,他使程蘇兩家有了近四十年的怨恨不解。對於兒子的反對,程文應置之不理。程浚反對妹妹的婚事,可以理解,不解的是連蘇洵的兩個哥哥都覺得程家把女兒嫁給「遊盪不學」的弟弟,難以置信,還有姐夫的弟弟石昌言,他對蘇洵一直有恨鐵不成鋼的怨氣,認為這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可惜了以知書識禮而聞於鄉鄰的程家千金。對這門親事,唯有蘇序心安理得,大喜道:「有這門姻親,我小三子(蘇洵小名)日後必成大器矣!」眾人不解,覺得太玄乎!可以後的事實確實證明他說得一點不錯。

現在的我們很難從歷史文字的片語中,查知程氏家風是否優良、程氏家教是否嚴謹。但是從下面的各個細節中,相信諸位看官還是可以明白一二。

二、孝老持家

程夫人嫁到蘇家時,蘇軾的曾祖母宋氏還在。宋氏多病,年老之後性格怪異。家人過堂下發出聲音,她就會嚴厲斥責。唯獨程夫人能讓她滿意,她對宋氏無微不至,精心侍候,她一見程夫人就高興。

程夫人出生名門,知書達理,下嫁到當時家境清寒的蘇家,自是受了委屈。夫婿當年不思進取,成天在外遊盪不學,儘管她心裡鬱鬱不樂,卻把上事翁姑、下教子女的責任一手擔當起來,希望夫君終有一天能感悟過來。

程夫人初嫁蘇家,日子清苦。有人對她說:程家那麼富有,你何不到嫁家去求助呢?為何要甘願吃粗茶淡飯呢?程夫人說:我只要向娘家開口,肯定會得到娘家的幫助。可這樣一來,別人就會說我夫君無能,不能養活妻子兒女,那怎麼行呢?她有見解,有膽識,毅然從娘家搬出來,賃屋而居。眉山城南紗縠行街的蘇家老宅,就是當年程夫人出面租來的。這在當時,並不是一件容易被人諒解的行為。

丈夫遊盪不學,她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卻不言。蘇洵後來在回憶程夫人時說:「昔予少年,遊盪不學,子雖不言,耿耿不樂,我知子心,憂我泯沒。」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一來程夫人百般苦勸,二來身為男子無法養家,蘇洵終於知悔上進,發奮讀書,立下壯志。但是在這之前他擔心自己有意於功名之後,養家糊口的重擔無人承擔。程夫人見丈夫下了決心很高興,說早就等你這句話了。程夫人說,你安心地讀你的書吧,家裡的事就交給我了!程夫人把自己的嫁妝、首飾都賣了,盤下了之前租賃下來的房子,這可不是學卓文君當壚賣酒走過場,她在這裡經營布匹絲線生意一輩子,養活一家子,蘇家也漸漸富有。

三、教子絕親

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蘇洵科舉落第外出散心,程夫人在家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

有一天,程夫人帶著小蘇軾讀《後漢書·范滂傳》,為小蘇軾講述范滂的故事——范滂是東漢有名的名人志士,江夏八駿之一,為人以正直清高有氣節著稱,受到州中鄉親的欽佩,被舉薦為孝廉。後來曾因為黨錮之禍入獄,一年後釋放,迎接他的士大夫有數千人,漢靈帝時期劉宏又大批誅殺黨人,為不連累縣令以及母親而主動投案被殺害。在范滂將走上刑場的時候,跟他媽媽告別。他說:「母親大人,兒子不能盡孝,要追隨黃泉下的父親,希望母親不要太過悲傷。」范滂的母親這樣回答到:「一個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長生富貴,怎麼可能呢?你為了理想,與李膺、杜密一同入獄,捨棄自己的性命,你應該感到自豪,我這當媽的支持你。」

聽完這個故事後,小蘇軾有什麼反應呢?他對程夫人說:「母親,我長大以後要做范滂這樣的人,您願意不願意?」蘇軾腦瓜子很聰明,他問母親,你同意嗎?這是反過來考他母親的。程夫人很平靜地說:「你能做范滂,難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

這是一段廣為稱讚的故事,蘇軾小小年紀就能以范滂為榜樣,又能為母親著想,真可謂「奮厲有當世志」。但是我們不得不稱讚程夫人的才思敏捷,以及她的深明大義。蘇軾這一輩子活得是光明磊落、愛憎分明、瀟洒自如,眼睛裡不揉沙子,為什麼?就是因為小時候有程夫人這樣的好的、高質量的家長,日後蘇軾成為堅韌不拔的鬥士,也就不足為奇了。

范滂只是一個例子。程夫人教子讀書的過程中,當還有不少范滂這樣的例子。

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當時的風俗姑表兄妹成親是第一選擇,另一方面為了緩解與岳家的關係,蘇家把幼女八娘(比蘇東坡長一歲的姐姐)嫁給程夫人娘家兄弟程浚之子程之才,因程夫人之事得不到公婆喜愛,屢受不平。皇佑四年,八娘年方19便在程家屈辱而死。在蘇洵看來,如果程家不虐待八娘,八娘是不可能早死的。這件事情讓蘇洵極為憤怒。蘇洵召集鄉人,在族譜亭下當眾揭露程家的無恥行徑,並宣布蘇家與程家從此斷絕一切往來。

八娘的公公程浚是程夫人的親哥哥。蘇洵宣布程浚是無恥之徒,要與程家斷絕往來,對程夫人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出嫁從夫,她必須按丈夫的意思做。從此不與娘家往來,就是要她割捨一種親情,這對誰來說都難。

女兒因程家而死,她已經悲痛萬分了。她對哥哥對娘家不可能沒有怨氣,無從訴說。從此不與娘家人往來,這種痛苦,亦非常人能承受。

程夫人失去愛女,又斷絕了娘家,肝腸摧折。但她卻默默自吞苦水,一句話也沒說。這五年,當是她一生最難熬的日子,熬不過,就撒手而去了;這五年,蘇老泉一門心思教子,不把兩個兒子培養成材誓不罷休,對她的關心想來也有限了。三個男人大約都忽略了這個傷心愁苦的女人,她只能自我解壓。為了讓他們放心讀書,她還得做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她承擔著全家的重擔,心中還壓著一座大山,哪裡還能長久地支撐?

嘉祐初年(公元1056年),蘇洵名動汴梁,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

嘉祐二年四月,當兄弟二人在京同登進士、父子三人名揚文壇時,一向剛烈要強的程夫人卻在眉山老宅里默默病逝,她一生足不出戶,在世上才走過48個春秋,卻成就了光耀千秋的蘇氏三父子。

老蘇歸來,屋空人去,哭不見人。《祭亡妻文》寫得很沉痛,很傷悲,負疚之情滿紙。他將妻子安葬之後,決定死後與妻同穴。1066年老蘇去世,與夫人同葬今眉山土地鄉蘇公墓。

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蘇軾、程之才念及共同敬愛的姑母兼岳母(母親),才算盡化仇恨,再拾親情。程夫人於九泉之下可含笑矣。

四、影響深遠

蘇軾曾於《東坡志林》中記錄過母親兩件事,其一是「不發宿藏」,其二是「不殘鳥雀」。兩件事足以看到一個普通婦女的偉大之處,也足以看到程夫人對蘇軾的影響。

上文提及蘇家在紗轂行先是租房居住。有一天,兩個婢女熨衣物時,腳陷進了地里。一看,深達數尺的洞里有一個烏木板,下面蓋著一個瓮。程夫人馬上叫人把這個洞填了。

這個瓮里有東西,發出一種聲音,像人的咳嗽聲,持續一年之久。人們都以為是前人藏下的金銀財寶,想挖。程夫人的侄子程之問就很想挖。當蘇家搬家之後,之問就去尋寶了,挖了一丈多深,卻沒有找到那個瓮。

多年以後,蘇軾在鳳翔為官。住所外一棵古柳下,下雪時有一尺見方的地方居然不積雪。天晴之後,那地方隆起數寸。蘇軾猜想當是古人埋藏丹藥的地方,好奇,想挖開看看。妻子王弗說:如果婆婆在的話,肯定不會挖的。蘇軾便覺有愧,作罷。

「不發宿藏」在宋朝年間被視為一種美德,當時帶有「不動先人舊藏之物」、「不貪財」(不取非己之財)的道德觀念。程夫人既深明其理也嚴格奉行,這種「嚴於律己」所具備的道德感召力,不僅為家人、婢僕等做出了榜樣,還留訓於後代,使兒、媳輩也遵奉蘇家的「規矩」,體現了一種「不動他人之物,不取身外之財」的良好家風。此等家風值得繼承,難怪蘇軾的《記先夫人不發宿藏》,傳達的不僅僅是女德,更是一種廉明公正人生觀的身教。這件事給了蘇軾人生觀重要的啟示。他在《前赤壁賦》中寫到:「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程夫人教育子女不能見利忘義,而且要有仁人之心。蘇軾在《記先夫人不殘鳥雀》、《異鵲(並敘)》均回憶到,兒時的書房前竹柏雜花叢生,眾鳥在樹上築窩。母親厭惡殺生,嚴禁小孩和僕人們捕鳥。幾年當中,那些鳥的窩就築得很低了,低頭就能看見。還有一種叫桐花鳳的鳥也有四五百隻,在院子里時而飛翔時而憩息,這種鳥羽毛特別珍貴罕見,但在我家卻能很馴服,而且也不怕人。鄉村裡的人見到這種現象,都認為是很奇怪的事情。這沒有什麼奇怪的,人以誠信對鳥,鳥就以誠信對人。

程夫人厭惡殺生,對蘇軾有很大影響。蘇軾歷來不喜殺生,並因此生出鳥類因有人類保護而免於災患的傷害,認為朝廷官府應保護平民,防止壞人侵害。蘇軾後來的從政為官,均以此嚴格要求自己,在後來特別艱苦的貶謫生涯中,更是不殺生,有詩《我哀籃中蛤》為證,替蛤蜊求情,寫得楚楚可憐。

北宋中葉,黃州、武昌、岳州民間夫妻只養二男一女,過此數則將初生嬰兒用冷水浸殺,特別是女嬰。聞此陋俗,蘇軾寫信給武昌太守朱壽昌,請求禁止革除,言之切切,理之鑿鑿,放在現在來讀,依然有很強的說服力。。蘇軾在黃州積極組織成立民間慈善機構——育兒會,自古耕道負責募捐籌款。蘇軾在經濟拮据的情況下,也捐款十千,並以為「若歲活得百個小兒,亦閑居一樂事也」。

蘇軾之弟蘇轍也在《龍川略志》 開篇即言夢見小學時讀書天慶觀之事,夢中的蘇轍通過與老子像的對話,泄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天道報應現象:不殺生可以長壽。

蘇軾和夫人王弗、王閏之等人都有放生之舉。放生是蘇家的傳統,蘇軾還將安國寺旁的一口水塘闢為放生池,用於放養魚、蛤、龜、鱉,並勒石立碑,上書「蘇子瞻放生池」,黃州人受其感化,大都不喜隨意殺生。程夫人在這個薪火相傳的過程中,承前啟後,成為蘇家不可或缺的人物。

蘇轍《墳院記》說,程夫人「生而志節不群,好讀書,通古今,知其治亂得失之故」。這才是大家閨秀:經商理財顯示了她超凡的天賦,志節不群更能標示她卓然的氣度。顯然,她的品位遠在一般的大家閨秀之上。

程夫人能成為一個品位很高的女性,是前代優秀女性榜樣的力量。當她成為母親之時,她也就自然而然地將自己蓄積的正能量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孩子們。

從這個意義上講,三蘇父子名震京師以致流傳千古,還真多虧了這位賢內助、啟蒙良師。

Tips:

一、本文蘇、程二家簡易族譜——

蘇榮——蘇味道——蘇份——?——?——蘇涇——蘇釿(黃氏)——蘇祜(李氏)——蘇杲(宋氏)——蘇序(史氏)——蘇澹、蘇渙、蘇洵(程夫人)——蘇八娘、蘇軾、蘇轍

程仁霸——程文應——程浚、程夫人——程之邵、程之才(蘇八娘)

二、《我哀籃中蛤》中提了一處典故,是關於唐朝以清檢著稱宰相盧懷慎的。不過似乎蘇軾搞錯了主角,這個故事主角應當是唐朝另一位宰相鄭餘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程家小館 的精彩文章:

TAG:北京程家小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