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秒識別20億人?兩會上的黑科技不一般
聚焦信息技術領域 為產業發聲
導讀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分別於3月5日和3月3日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2980名人民代表、2158名政協委員齊聚首都北京,肩負莊嚴使命,共商發展大計。這是黨的十九大之後的首次全國兩會,也是新一屆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的首次會議。兩會年年開,但今年的分量格外重。它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全世界的心,其安保自然也成了頭等大事,今年的兩會又有什麼黑科技呢?
據科技日報報道,今年兩會採用的動態人臉識別實時預警系統,可進行人臉捕獲、分析、比對和預警,實現動態布控,對兩會安全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這項「新鮮出爐」的黑科技,可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立即鎖定潛逃犯。即便鏡頭只是拍到一張側臉,也能精準推算出全臉的情況,並迅速推算出這是否是你要找的人;即便已經嫌疑人改頭換面,或是時隔20年不曾露面,但只要此人在公安部的潛逃信息庫中,系統就會立即報警。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套系統正被稱為人臉識別的「天網」,它一旦開啟,無論要搜尋的人身在何處,都能通過動態人臉識別,在數秒內識別20億人,對目標的面部準確定位。這項來自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教授張鈸團隊的動態人臉識別技術,在硬體計算能力保證的前提下,可實現每秒比對30億次,2秒鐘就能將全世界的人臉就比對個遍。而且,這套演算法的1:1識別準確率已經達到99.8%以上,遠高於人類的97.52%。
其實,兩會上所採用的動態人臉識別實時預警系統在我們現實中並不少見,現在已經在部分機場進行了試點。那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作為「生物識別系統」的一部分,「面部識別」通過監測一個人的外表特徵來將這個人與其他人區分開來。普遍而言,人臉識別技術包含人臉檢測、人臉跟蹤、人臉比對三個部分,人臉識別安檢系統可以在動態的場景與複雜的背景中判斷是否存在面像,並分離出這種面像,對被檢測到的面貌進行動態目標跟蹤,緊接著進行身份確認或在面像庫中進行目標搜索。
這些「未知人」的數據,通常是圖像數據,系統通過對輸入的數據進行分析,並嘗試將其與資料庫中「已知人」的面部特徵匹配。你可以通過將採集到的圖像數據與一張照片進行對比,驗證一個「已知人」的身份,比如公司對進入安全區域的人員身份進行檢查和驗證。同樣的,你也可以通過將採集到的圖像數據與資料庫中大量的圖片進行對比,就能識別出一個「未知人」。
據此系統的開發單位負責人之一袁培江表示,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挑戰,比如深度學習在實際條件下,特別是複雜的監控環境下,類似光照、遮擋等嚴重影響實際效果等。經過多次實驗,現在,動態人臉識別技術結合AI和大數據、雲計算的優勢,可實現全幀人臉檢測、近紅外人臉識別、支持大年齡跨度識別、多數據源綜合研判、自定義預警規則。甚至,過去兩年里,這項技術協助公安機關抓捕2000多名在逃犯,在新疆、西寧、貴陽、山西、河南、雲南等地的刑偵案、失蹤案中屢立奇功。
聲明:
部分圖片及視頻來源於網路
本平台法律顧問為山西晉商律師事務所
黃河連線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BAT在區塊鏈上有哪些布局?
※馬斯克開賣火焰噴射器,為抵禦殭屍還是營造噱頭?
TAG:黃河連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