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篆書創作期待正大書風
原標題:當代篆書創作期待正大書風
去年7月,中國書協篆書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貴州銅仁隆重召開,中國當代篆書優秀作品展也一同亮相。此展會集了老中青三代,皆是活躍在當今書壇在篆書領域有一定建樹的書家,可以說基本代表了當代篆書創作的最高水平。然而把整個展覽看過之後發現,總感覺缺點什麼,有一種悵然若失之感。難覓見功見性渾厚華滋之作,更缺少篆書靜穆雍容之氣象,不得不讓人發篆書的堂皇正大書風尚未形成之嘆。中國書協篆書委員會的使命任重而道遠,篆書委員會有責任帶領書家重新認識傳統,喚醒當代書家重拾傳統自覺。
篆書隊伍人才匱乏
毋庸置疑,在真、草、隸、篆、行五體中,篆書書體隊伍屬於小眾,這從中國書協舉辦的歷屆展覽中,無論是參賽人數上,還是入選數量上皆可窺見一斑。究其原因,首先是篆書本體因素使然。因篆書時代與我們相距太過遙遠,而古人又未對篆書技法有明確闡述,我們現看到有關篆書認識大都是清人的一些評論與題跋,加之篆書難識、難記,更不易突破與約定俗成的表現手段局限,使得一些作者望而卻步而改弦易轍。然而,仍有許多鍾情於篆書創作研習的書家,在篆書領域探賾索隱,心無旁騖,他們上追甲金文字、下涉石鼓小篆,孜孜以求,不期聞達。這種情懷可圈可點,這份執著令人敬佩。即便如此,篆書創作的隊伍與水平仍不盡人意,人才隊伍亟須壯大,創作水平有待提升。
《秦石鼓》 故宮博物院館藏
展覽名目繁多書者心態浮躁
可以說,當下展覽的頻繁是導致篆書式微的主要因素。因為,原本就對傳統深入不夠的作者為應付展覽,匆匆上「陣」以期入展獲獎,獲取名利,哪顧得上篆書構成原理,更不通「六書」與「篆引」的基本要素與美學意義,甚至連「篆尚婉而通」的基本法則也不屑一顧。如此這般使得當下篆書創作重外在而輕內質,重形式而輕內容。用字的規範上,胡拼亂造,望文生義。更有一些行草作者從未對篆書有過任何涉獵與研習,用生澀的線條,創作出所謂的草篆作品,令人啼笑皆非!這是對篆書藝術的輕視。眾所周知,學書若不先通「六書」熟習熟記篆法,下筆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筆下必浮滑輕佻,狂怪媚俗。清人傅山有云:「不知篆籀從來,而講字學書法,皆寐也。」豐坊《書訣》云:「古大家之書,必通篆籀,然後結構淳古,使轉勁逸。」古人所言無不述說著篆書作為五體之首與書體演進的重要性。
《嶧山刻石》(長安本) 西安碑林博物館館藏
同質化、膚淺化、工藝化
甲骨趨同,金文難覓佳作,楚簡扎堆,石鼓未脫清人,小篆描摹,中山王工藝化,漢篆稀缺。
參加過幾次全國展評審,就篆書而言,很難找到一件令人眼前一亮的傾心之作。每次是希望滿滿,結果卻是失望而終。千篇一律的取法,誇張無度的形式,破敗不堪的線條,胡編亂造的結體。當代書法創作正趨於同質化、膚淺化、工藝化。寫甲骨者皆用小字以湊數追求刀刻之態,與甲骨的精神相去甚遠,偶見幾幅大字作品也無甚突出,全然沒有甲骨奇趣逸宕,儀態萬方的意蘊,而金文在展覽中更是難覓精品且風格雷同,大都取法《毛公鼎》《牆盤》《虢季子白盤》以及今人,皆是照「貓」畫「虎」之作。小篆更令人堪憂,鐵線篆、玉箸篆比比皆是,而形式更是千篇一律,四條屏,三條屏,大家不約而同地走到一條路上。而致命傷是大都不敢用其他字體題款,而是用小篆簡單落個年號姓名了事,這也是當下篆書作者行草書題款不及正文的普遍通病。也有一些作者用與正文水平相差甚遠的小楷落款,致使整件作品捉襟見肘。線條軟弱無力,如工筆畫一般的描摹而盡失古意,將小篆的圓曲均勻,嚴整秀挺,用近於布算,刻意勾描所取代。而寫中山王者則更趨於工藝化,毫無書寫性,一根露鋒線條貫穿到底,這樣的作品有何意義?藝術價值幾何?著實值得商榷!書法之所以被稱之為藝術,無論何體都應保持其書寫性,唐孫過庭《書譜》有「達其性情,形其哀樂」之論,是對書寫性最好的詮釋。即使篆書的書寫性不及其他字體豐富,也不可舍而棄之,行草書行雲流水的磅礴之氣是美,而篆書的小橋流水,潤物無聲更讓人得恬淡玄遠的心靈慰藉,可以說篆書的書寫性更含蓄細膩,亦如蘭之幽香,沁人心脾。當下寫楚簡者眾多,原因有二:一是楚簡造型豐富,極具裝飾性且筆畫繁筆多減筆少,這樣書寫出來較耐看。二是楚簡乃戰國時非官方用字,結體、風格多變,寫錯、用錯字很難分辨,所以楚簡書體隊伍龐大以至於同質化現象愈發明顯,線條扭動,用筆單一,給人「吃一塊肉,知一鍋肉味」之感。而寫石鼓者從原石鼓化出者寥寥,大都難出吳氏石鼓窠臼,石鼓是上承大篆餘緒,下開小篆先河的過渡字體,若寫石鼓不通金文與小篆之變是很難走出來的。篆書演進到秦,其端莊規整已臻登峰造極。當代篆書最為稀缺的是漢篆,漢篆是介乎於篆隸之間的字體,將小篆中的圓筆多以方折處理,對小篆結構與線進行簡括,形成了漢篆點畫形態上的獨特性。其中《祀三公山碑》《新莽嘉量》《繆篆》都是不錯的範本。雖然當下也有一部分作者在涉獵漢篆,但皆屬初級模仿階段,尚未深入,期待著有朝一日漢篆能獨出機杼破繭而出,可以預見篆書春天的到來。
《篆書臨石鼓文》 吳昌碩 故宮博物院館藏
綜上所述,中國書協篆書委員會擔負的責任非常艱巨,同時也面臨篆書作者古文字基礎薄弱窘境,要樹立正確導向,讓每個書家知古、知今、知我,重拾傳統記憶,向傳統深度挖掘,應將眼光放遠,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在繼承傳統上要有高度、寬度、厚度。篆書委員會要擔當起普及提高的踐行者的作用,多舉辦培訓與課題研修班,讓更多人喜歡、熱愛篆書創作,使篆書在當代上升一個高度。
(作者為中國書協篆書專業委員會委員)
※多國「生肖狗」憨態可掬慶新春
※愛上「歡樂春節」,點贊中華文化
TAG:中國文化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