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願,一體兩用的漢字

願,一體兩用的漢字

簡化漢字之後,一體兩用,一體多用的字,顯得非常豐富。一個字形,承擔了好幾個字的讀音和意義,字際關係變得非常複雜,在共時平面上,一個字形遮蔽了很多事實,使得字義變得撲朔迷離。如果從歷史漢字學的角度去梳理,就會發現字義引申的脈絡,字義之間的關係能夠更清晰一些。這樣的字很多,比如干,這個字除了代表它自己之外,還代表了幹、乾、榦等字,干就成了一個多音多義字,這個字形在《新華字典》中,總共有18個義項。義項之間互相沒有聯繫,如果只在一個漢字平面看,就會很迷惑。願字也是這樣。願在《新華字典》中有4個義項,1.樂意;2.希望;3.迷信的人對神佛許下的酬謝;4.恭謹。另外,《新華字典》在「願」的字頭旁邊加了(願),這就說明,這個字代表了兩個字形。

願,在古代漢語中是恭謹的意思,《說文解字》:願,謹也。《尚書·皋陶謨》:「愿而恭,亂而敬。」就是老實而嚴肅,有治才而又恭敬(這裡亂是治的意思)。《論語·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願。」願是順從,就是老實,本分的意思。這在歷代統治者眼裡,都是非常美好的德行,不反抗,馴順,服從,規矩,不惹是生非。《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願,吾愛之,不吾叛也。」《後漢書·劉寵傳》:「山民愿樸」,都是表示順從。柳宗元的《童區寄傳》:「大府召視兒,幼願耳。刺史顏證奇之,留為小吏,不肯。與衣裳,吏護還之鄉。」這裡的「幼願耳」,就是年幼老實的樣子,所以刺史才感到驚奇,要留在身邊工作。《荀子·王霸》篇中,「無國而不有賢士,無國而不有罷士;無國而不有願民,無國而不有悍民。」「願」與「悍」相對,是一種順民的美德。

但是,願字構成的一個詞「鄉愿」是個徹底的貶義詞,《論語·陽貨》:「鄉愿者,德之賊也。」《孟子·盡心下》對孔子的意思進行了闡發:「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愿也。萬子曰:一鄉皆稱願人焉,無所往而不為願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鄉愿,恐其亂德也。」孟子對孔子的「德之賊」作了一個解釋,是通過一段對話來解釋的。孟子說,曲意逢迎媚俗與世界的人,就是鄉愿。萬子就問他,整個鄉里都認為這個人是個好人,他自己也表現為好人的樣子,為什麼孔子說這種人是『德之賊』呢?孟子說:這種人沒有缺點,指責他,責罵他,都找不到什麼錯誤和問題,他只是同流合污,為人好像是忠厚老實,行為好像是方正廉潔,大家都很喜歡他,他自己也以為自己是正確的,但是與堯舜之道是背離的,所以說是「德之賊」。孔子曾經講過,厭惡那些似是而非的東西,討厭狗尾巴草,是擔心它禍害禾苗;討厭不正當的才智,是擔心他把道義搞亂了;討厭夸夸其談,是怕把信義搞亂了……討厭好好先生,是怕把道德搞亂了。其實想來也確實有道理,生活中有一些老好人,誰也不得罪,不擔當,不作為,確實是帶壞了一個地方的風氣。

願字意義的兩面性,其實也是道德的階級性特點決定的,一個階級覺得好,對立的階級可能就會覺得很糟糕,這種順民,在改革者看來,自然就是變革的阻力。

而願在現代漢字中,代表的另外一個「願」,從頁,本義是大頭。但是這個意義在文獻中未見使用,文獻中,願字在上古漢語中,表示羨慕,如《孟子·公孫丑上》:「管仲、曾西之所不為,而子為我願之乎」,這裡「願」就是羨慕的意思,「而子為我願之乎」就是你以為我羨慕他嗎;對別人是羨慕,對自己就是美好的想法,願望,心愿,祝願,希望發生,但是還沒有發生,如:《賣炭翁》:「心憂炭賤願天寒」,《公輸》:「願借子殺之」,《出師表》:「願陛下親之信之」等。就是在這些意義的基礎上,才有了現代漢語中的希望、樂意、許願等義項。

可見,願作為一個一體兩用的字,其《新華字典》中的四個義項,前面三個是願字本來承擔的意義,只有後面的一個是願的意義。在學習中,尤其是古代漢語的學習中,需要澄清這些字形代表的意義,便於學生掌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磨嘰和小磨嘰的故事 的精彩文章:

TAG:大磨嘰和小磨嘰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