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皇帝亡國後,敵人還沒打來就先自殺了,死後竟然成了「神仙」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個皇帝「飛升成神」的故事。當然,皇帝能夠飛升之事歷史上並不可能發生,只是民間將這位皇帝奉為真神罷了。
我們來到祖國江南地區,這個地方有許多叫做「朱天廟」的廟宇,其中,穩坐著一位朱天大帝,受民眾香火供奉。這位大神的塑像有些怪異,他被塑造成紅臉赤足的形象。頭髮披散著,十分兇惡,左右手分別持有一環一棍,在某些朱天廟中這位大帝的脖子上還掛著骷髏頭,有點流沙河中捲簾大將的意思。
那麼,這位供在廟裡的大神是哪的神仙呢?是道家的得道真仙?還是佛家的羅漢菩薩?
實際上他並非佛道出身,而正是明末在四九城三尺白綾弔死的皇帝崇禎。相傳,在這個皇帝自盡後,滿清政權掌控了華夏大地,他們的統治手段使得中華兒女受盡壓迫,十分不滿,所以,他們只能將這位明末統治者奉為真神,借這種微妙的方式宣洩自己的情緒。
老百姓間流傳著一部名為《太陽經》的「神作」,這部經書中充分的宣揚了朱天大帝造福天下的思想。如今,我們來讀這部經書,會發現其中的語句通俗易懂,甚至,俗的有點打油詩的意思。而經書中曾明言,太陽是在三月十九這一天創生的,這句話的意義特別隱晦,因為,這一天正是崇禎皇帝吊在景山上吊自殺的日子。
太陽是眾陽之宗主,是人類紀念陽歲的準則,古人對太陽還有金烏、大明、朱明、金輪、陽烏的別稱。道教以日為陽精,其為日宮太丹炎光郁明陽帝君,或稱日宮太陽帝君孝道仙王。農曆三月十九是太陽星君聖誕,可以說,崇禎化身日宮郁儀帝君慈輝朱日天尊太陽帝君已經是全國性的道教正神,這不單單是個別地方的民間信仰了。
傳說,朱由檢自盡之前題字宮牆:「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不殺百姓,殺孤一人可也!」所以,老百姓們又稱朱天君為「太陽神」,在朱天廟裡我們看到神像披散頭髮的模樣相傳正是崇禎皇帝的死相。
在崇禎統治的第十七個年頭的春季某天,李自成的部隊已經將四九城重重包圍,整個皇宮中瀰漫著絕望的氣氛。皇帝眼看著祖傳的江山即將淪為他人之物,心灰意冷,命令自己的皇后自殺,又揮舞寶劍親手殺害了後宮裡的愛妃,把自己的小女兒砍傷。
清晨,崇禎親身拿起鍾錘,撞響了明朝的喪鐘,此時的滿朝文武紛紛逃命,沒有一個人陪在皇帝身邊。之後,面如死灰的崇禎帶著身邊的太監,來到景山,找到了一棵歪脖海棠樹,覺得自己的生命已走到盡頭,索性隨意的脫下鞋襪,披散開頭髮,拿出白綾自縊在這棵樹上。
廟宇里的朱天君拿著的一棍一環,正是代表著海棠樹和白綾。
老百姓們對朱天君特別虔誠,在很久之前想要祭祀朱天大帝,是要吃素齋戒一個月的。上海某地至今仍保持著這一習慣,時至今日,仍有人保守祖訓祭拜朱天大帝。江南地區存在一種祭祀活動,叫做迎神賽會,其中,有三位菩薩的出場最為隆重,他們分別是象徵著深得民心錢王的機神菩薩、象徵著無雙武聖關二爺的關帝菩薩、象徵著朱天君崇禎的朱天菩薩。
在這一盛會對朱天帝的重視程度中,我們可以看出崇禎死後成神在民間的影響很大。
在迎神賽會中,首先,由騎馬的童子拿著令旗在人群中飛馳而過,隨後十六個校尉抬著響鑼、舉著禁牌開路,接下來還有三十二個將軍騎馬守衛。將軍過後,我們便可聽到無數火銃響徹天際,然後,無數表演團體蜂擁而至,在最後出場的就是各路神仙的迎神隊,他們簇擁著諸天神佛出場,受萬眾敬仰。
這一盛會十分熱鬧,也是我國流傳下來為數不多的盛大祭祀活動之一。
崇禎皇帝駕崩之前,絕對想不到自己死後還能在民間受到這種待遇。甚至,在朱由檢上吊之前,還曾說過一句話:「我並不是亡國的皇帝,而臣子們都是亡國的臣子。」朱由檢把大明的覆滅通通怪在了大臣的頭上。我們結合歷史資料來看崇禎,他就是一個固執的皇帝,且十分多疑,不少忠臣良相都死在了他的錯誤領導下。
明朝末期的反抗軍本來規模不大,但是,就是他的政治舉措壯大了這群農民起義勢力,使得整個王朝被這群人打垮。雖說,他的政治決策存在許多錯誤,但是,朱由檢始終都以做一個賢明皇帝為己任,拯救走向末路的基業。他的一生沒什麼不良嗜好,也勤於處理朝政,可惜,朱由檢天生沒什麼統治的天賦,能力有限,性格又多疑敏感,所以,一盤散沙到他的手裡只能變得更加散亂。
試想,若朱由檢生在明朝盛世,沒準還真能做個好皇帝,可惜他生在亂世,又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這實在是令人唏噓。所以,老百姓們正是抱著替崇禎抱不平的態度,加上當時滿清十分嚴苛的統治,這才把崇禎奉為真神,將民眾的不滿通過一座塑像發泄出來。清光緒年間黃用端編的《婦孺淺史歌》:「亡明誰之過?神宗與天啟。思宗(即崇禎)無他失,病在用錯人。可憐屍任割,囑賊勿傷民。
其實,清廷得知崇禎死日民間有祭奠,下令調查嚴辦。負責調查的官員尚有憐民之心,稱三月十九是民間紀念太陽神誕之日。清廷也怕再行鎮壓會引起更大民憤,也就不了了之了。
『《農曆三月十九的「太陽神」》、《婦孺淺史歌》、《崇禎死後成神了?》』
※家裡養了一窩雞突然異常叫喚,一家人立馬逃出,不久發生了大地震
※一片「海」下竟然埋有兩座城,現今,這片「海」即將要消失了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