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努力做一個不惑的人
作者:儒風大家
胡適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段話:「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慮,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毀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這是胡適一生的真實寫照。
有人說:「魯迅是酒,酒雖好,有時也可醉人;胡適是水,水雖淡,且須臾不離他。」與魯迅相比,胡適的確是溫和的。當魯迅對舊制度展開無情批判的時候,胡適卻在改良中給未來以希望。胡適是一個建設者。
在《介紹我自己的思想》的文章里,胡適說,「我這裡千言萬語,也只要教人一個不受人惑的方法。」
知識沒有窮盡,學問沒有究竟,胡適認為,與其去追求知識和學問的量,不如首先學會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一個獨立自由,敢懷疑、敢批評的人。這與陳寅恪「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異曲同工。
1
獨立與自由
要做個不惑的人,首先要獨立與自由。
傳統社會強調群體,個人必須服從於家族利益,有不得不犧牲個人利益。後來,家族變成了集體,我們一直強調集體,少數服從多數,強調為集體無私奉獻,甚至隨時為集體利益獻身。
漸漸的作為個體的人被湮沒、淡化,個體的權利和責任也毫無蹤影。
胡適認為,首先要「爭取個人自由,個人獨立人格」。只有自由、獨立的人組成的集體,才真正具有創造力、判斷力。
胡適說:「一個人便有一個人的人格,便有一個人的本領,只要自己肯去做,斷沒有做不到的事,他是個人,我也是個人,孔子是個人,我也是個人,皇帝是個人,我也是個人,他能做,我難道不能做嗎?」
另外,一個有用的人必須在思想上要自由,由自由人組成的國家才會強大。知識分子要更好的參與社會,胡適認為首先必須使自己的人格獨立於社會。
他說「把自己鑄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於社會。真實的為我,便是最有益的為人。把自己鑄造成獨立自由的人格,你自然會不知足,不滿意現狀,敢說老實話。」
所以,胡適說:現在有人對你們說:「犧牲你們個人的自由,去求國家的自由!」我對你們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胡適一生熱心於社會改良,他跟國民黨走得很近,有段時間跟蔣介石關係很好,但是他始終保持了知識分子的獨立、自由的精神。
胡適一生都沒有加入任何黨派,他是堅定的自由主義者,信奉法治、獨立、自由、平等、寬容。胡適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得到他所說的自由——說話的自由、政治的自由、信仰的自由——但是他一生都在努力追尋。
2
疑而後信
胡適曾說,自己在美國曾經歷過美國小學開學上的第一課,整堂課的內容全是小學生跟著老師大聲背誦:
「我保證使用我的批評才能,我保證發現我的獨立思想,我保證接受教育,從而使自己能夠做出判斷。」
中國的傳統,強調培養聽話的好孩子。中國父母對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恐怕就是:「聽話」。殊不知,這種聽話的孩子,很難在長大以後有重大成就,因為他們習慣了因循守舊,懷疑的精神和創造的火花,已經被澆滅了千萬次。
在晚晴民國時期,中國人缺的就是存疑精神和科學的思維。當時民眾的麻木,我們在魯迅的作品裡都領略了。當時,胡適首先建立了科學思維。
胡適認為,知道一點科學知識,懂一點學問,顯然遠遠不是科學的思維。
直到現在,很多地方的學校教育也沒有培養我們科學思維,只是一味的灌輸,叫你相信,這是對的,而不教你懷疑,驗證,這不是科學思維。
胡適是具備科學思維的,他列舉了科學思維的步驟:第一點是遇到疑惑,發問,第二點是發現問題在哪,第三點是找解決辦法 ,第四點是找最合適的辦法,第五點驗證。
尼采說,重新估量一切價值。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甚至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懷疑精神不可缺失。胡適抱著懷疑的態度做學問,寫文章時,經常沿用尼採的說法。
胡適說:「我自己決不想牽著誰的鼻子走。我只希望盡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在民國大師中,比國學,胡適不如陳寅恪、馬一浮等人;比文采,似乎略輸魯迅、徐志摩等人;比國學與西學的結合方面,自然不如王國維;在哲學上,他的中國哲學史只有半部,很快就被馮友蘭等後學超越了。
但,胡適用一生踐行了「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他用獨立的、科學的方法,倡導新文風、新文學,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新詩集,第一本中國哲學史,開風氣之先。這是任何其他同時代的人所不及的,也是他留給後世最寶貴的財富。
|為往聖繼絕學——鑄造心學傳播第一平台|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