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中醫經典方劑,針對中陽不足的理中丸、理中湯
理中丸是傷寒里比較經典的方劑,其應用較為廣泛,從病機上說,主要針對中陽不足。原文中《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主要針對霍亂實寒證,而理中丸針對虛寒證。此外《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提到「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病機亦以虛寒為主,後世甚至將其擴展到用於血虛,即陽虛失血證。
在金匱里,理中丸被稱為人蔘湯,如《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篇》:「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蔘湯亦主之。」這裡人蔘湯(理中湯)用於中陽不足,陰寒上乘之胸痹。
人蔘
在整個傷寒、金匱里,理中丸和理中湯的對比出現「然不及湯」的評價,在實際應用中,湯劑較丸劑力量更大,起效更迅速。
在傷寒里,還有一個方劑:「桂枝人蔘湯」,其組成為人蔘湯加桂枝,或者說理中湯加桂枝,其中桂枝四兩,較其它藥物用量大,加桂枝其目的在於溫陽健脾之後再解表散寒,表裡同治,脾胃虛寒兼外感風寒較為適用。
乾薑
如今我們想到理中丸就會想到乾薑,想到乾薑也就不難想到附子。時至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代表方「附子理中丸」出現了。其較理中丸增加大辛大熱的附子,以將方劑偏性再次提升,溫陽效果更佳,溫陽範圍更大(兼顧溫補腎陽)
白朮
中陽不足,陽虛失溫,則畏寒肢冷,寒凝而滯,則腹痛綿綿喜溫喜摁,脾胃虛寒則胃脘腹部痞滿,嘔吐便溏,食少倦怠。後世將舌象補充進去,舌淡苔白潤,或齒痕舌均為虛寒之徵象。所以在組方中,無論是乾薑還是附子乾薑,均圍繞著寒做文章,針對肢寒畏冷等寒象。乾薑白朮,則健脾止嘔,針對上吐下瀉。人蔘、甘草則針對虛象,無論是久病之後還是多次吐瀉。
理中湯以乾薑為君,除外溫中,個人認為更偏向止嘔,這就和另一類方劑「建中湯」區分開來。下期,我們談談「建中湯」系列。
特邀作者:龐德醫師
※這個世界上使用中醫、中藥最頻繁的城市是哪個?
※羊水破裂並迅速減少可能導致胎兒宮內窘迫,此時需要儘快將胎兒分娩出!
TAG:醫師黃繼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