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景寫生:寄託一個關於山川和人生的夢
吳一峰(1907~1998),名立,字一峰,號大走客。浙江平湖人。自幼喜尚書畫,1922年拜師馮超然,1923年考入上海美專,1928年畢業,1932年隨黃賓虹入蜀講學,從此留居成都直至去世。六十餘年間,足跡遍西南,將川、滇、黔三省風光盡收筆底。吳一峰先生畢生追求"以古人筆墨寫現實山川"的創作理念,常年遊歷,寫生創作,畫風寫實,是20世紀以「寫生」探索山水畫變革富有成果的畫家。
吳一峰(1907—1998)
吳一峰生長江南,沐浴新風,卻對古代文化懷有詩意溫情,上海美專雖然「新」,但他喜歡的老師是鄭午昌、朱天梵那種很傳統的畫家,在校期間一度休學回鄉學習古詩文,而這一時期大量畫作都以摹古為主。年輕的吳一峰對「舊」懷有「溫情」,這些江南正在消失,只有在古書中讀到、在想像中存在的文化氛圍和生活方式,居然還在西南一隅的成都保留著。
1932年入川以後,吳一峰迅速融入成都的文化圈子,況且又能健步青城峨嵋,漂流岷江嘉陵,暢遊巴山蜀水,寄情山水,笑傲林泉,這就是他理想中的倪雲林、黃公望的生活,他希望能夠在成都實現這種夢想。況且在川尋到終身伴侶駱禧懋女士,加之故園淪陷,眾緣匯聚,吳一峰駐足成都,一呆就是六十年。1940年末,位於成都西門卧牛台三畝六分的一峰草堂建成,畫家為自己的夢想尋得一個落腳之地,圖寫山靈,種竹飼魚,就是畫家想像的草堂生活。
吳一峰1953年《點蒼勝集》
當時沒有藝術品經紀人,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畫廊經營,賣畫主要靠自己培養良好的人緣,陸儼少的話講「隨地結緣」,陸的畫展在樂山辦得成功,離不開吳一峰介紹的當地人脈圈子。關山月在蓉畫展也是吳一峰等幫助張羅才租到展場。既是藝術家,也是外交活動家,交遊、宴集、應付檯面既是藝術家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
右起第四人為黃賓虹,第五人為吳一峰
吳一峰的繪畫頗為蜀中認同,1933年初到成都,在少城公園辦畫展,畫件幾日內全部售出,在川北沿路寫生賣畫,受到江油等地士紳的熱烈追捧。
張大千題跋吳一峰《峨嵋》
郭沫若題跋吳一峰《劍門行旅》
1949年底,在迎接新年的氣氛中,一峰草堂和他的主人迎來了一個新時代:成都解放了。新時代也是中國現代性展開的進程之一,現代性的重要情節就是要分門別類,人都要歸到相應的「鴿子籠」裡面,新時代沒有遊離逍遙的黃公望、倪雲林,黃們、倪們必須找到自己的位子,才有生存空間。新時代也創造性地發明了對待既不能使用又不能消滅的人、物的辦法,物放進博物館,人請進文史館。據說這樣,「舊」的東西就被歸進現代性的「鴿子籠」,就被「祛魅」了,不會威脅到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尋找在新社會的位置對吳一峰來講關乎生存,非常迫切,對社會「有用」的美協,吳一峰太舊;對社會「無用」的文史館,他又不夠老。都沾不上邊,生存就有問題了。一峰草堂的梅花、蘭草都被刈除改為菜地,吳一峰不得不到汽車修理廠當保管員。五十年代初,建中汽修廠保管員吳一峰利用業餘時間創作了大量反映新時代的作品,尤其以《岷江勝概》《嘉陵山色》兩幅長卷為代表,其中有許多如修建寶成鐵路、汶灌公路等富於時代特色的內容。1956年,調入四川省文化局文化工作室,算是歸了隊。舊社會過來的藝術家,在新社會裡找位置的困惑並非吳一峰一人,吳湖帆、朱屺瞻等人也都曾有。
新時代還有更多的東西等待他去適應和磨礪。1957年,天真的藝術家當然不敵「陽謀」,由於在鳴放中被劃為右派,下放崇慶縣山裡面勞動改造,從事背礦石、運煤、鋸柴等重體力活,一起改造的有詩人流沙河。畢竟已是知命之年,畫家對人生的變故有惶惑,但更多了一份從容淡定。據流沙河回憶,吳先生對苦役皆耐心從事,絕無怨氣,起初以為是掙表現,吳先生淡定地說:這是君子自重。草堂雖然荒蕪了,夢還在,心中的草堂還在。
靠這樣一股氣,畫家把畫藝熔煉為畫道。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老畫家以古稀之年迎來了新時期,政策落實後心情暢快,筆墨由凝重轉而華滋,筆端放開,墨彩煥然,二十年積鬱的才情噴薄而出,落筆絕無猶疑,一氣呵成,勁健老辣。
吳一峰1979年《峨嵋山月圖》
吳本人被認為是他那代畫家中筆墨最為傳統的人物之一,他用這種筆墨來寄託一個關於山川和人生的夢。正如與吳一峰交遊的林山腴、向楚,舊學功底深厚,卻被後來的學術史作為邊緣人物幾乎被遺忘一樣,吳一峰也被評論家認為只是一個筆墨傳統的寫實山水畫家,其成就被大大低估。
耄耋之年的一峰草堂主人,站在春花爛漫的錦江邊對景寫生,他自己卻像一片秋風中的黃葉,仍然是他畫過無數次的百花潭,還有新建的四川省詩書畫院、百花大橋。此時,不知相濡以沫數十年的巴山蜀水是否已幻化筆端,不知老人是否會感嘆,一切恍若「少年時都下夢」。這是1994年,行走了六十餘年的「大走客」,在家人的陪同下,扶病最後一次對景寫生。1998年,吳一峰去逝,時年91歲。
※蒙馬特山:梵高曾缺失的一環生涯
※高源:畫,為誠實的藝術和自己而作
TAG:概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