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中國「即將消失」的沙漠,人類戰勝大自然,大漠變稻田!

中國「即將消失」的沙漠,人類戰勝大自然,大漠變稻田!

地球陸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由於水很少,荒涼的沙漠很少有生命。沒有植被,地面失去覆蓋,在乾旱氣候和大風作用下,沙漠會逐步擴散。為了治理沙漠,各國都想盡了辦法,我國當然也不列外,在攻克沙漠問題上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烏蘭布和沙漠地處自治區西部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境內,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八大沙漠,是京津沙塵暴的重要發源地。這裡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02.9毫米,年均蒸發量卻達到了2258.8毫米。

面對沙漠,人們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沙進人退,二是興利避害、變沙為寶。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磴口縣的人就受盡了風沙的苦,為了能建設一個幸福的家園,磴口人選擇了變沙為寶。1950年開始磴口人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治沙持久戰。

解放後,蹬口縣開始了大規模的治理,從二十里柳子至杭錦後旗太陽廟一線,營造一條寬300-400米,長175公里的防風固沙林帶,林帶兩側5公里為封沙育草區,控制了沙漠東移。

治沙並不那麼容易,不是憑一股幹勁和財力就能解決,還要考慮種種因素。首先就是沙子不容易蓄水,不蓄水即使澆再多的水也徒勞。重慶交通大學力學教授易志堅帶領研究團隊經過7年反覆實驗,首次發現了土壤顆粒間存在一種力學約束,研究出了一種植物纖維黏合劑,可以將「沙變土」。

植物纖維黏合劑被帶到了沙漠進行了試驗,第一次試驗25畝沙漠,結果將黏合劑加入沙體中後,沙子當即固定,並表現出持久的抗風蝕能力。圖為試驗地種出的西瓜。

2017年,研究團隊又展開了3000畝種植試驗,在沙漠里種上了高粱、西紅柿、茄子、蕎麥等作物。有了植物後蚱蜢、青蛙、野兔、鳥類都開始棲息在這裡。圖為試驗地里的格桑花,成了沙漠里一道美麗的風景。

種上了多種農作物後,該團隊又突發奇想的想要在這裡種水稻。在沙漠里種水稻,這簡直是匪夷所思,然而沙漠里仍然開發了近1500畝土地,種了水稻。

到了收穫季,沙漠每畝地產出稻穀850斤,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數字,開創了在沙漠里種植水稻的先例。由於晝夜溫差大,加上這裡的土壤未經過耕種,這裡的水稻的生長期達147天,產出的大米品質高,還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接下來,試驗團隊將在稻田裡養魚、蟹、龍蝦等,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奔放的小青春 的精彩文章:

大學旁小旅館泛濫,一棟大樓10餘家店,一到周末一床難求!
百年來,這個德國小鎮的居民自稱是「中國人」,中文是官方語言!

TAG:奔放的小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