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人格魅力,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說起周恩來總理,他的人格魅力,一直為中國人民所景仰。周恩來出身於書香之家,受傳統文化影響很深,他在那個時代的自處,幾乎達到了人所能做到的極致,是後來人的典範。
有擔當的人更有作為
周恩來在13歲回答老師的提問時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不是偶然的。內蒙古民族大學教授劉濟生認為,周恩來人格魅力與傳統文化的熏陶有著極大關係。生長在一個儒家教化深厚的家庭,他求學期間刻苦自勵,對博大精深的國學涵詠默會,對於儒、道、墨、法等傳統學派均有精到的體悟。
儒家典籍中關於積極進取、勇於擔當的思想非常豐富,《周易》裡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很典型的一個,被清華大學等許多高校引為校訓。《易傳》還引孔子的話說,「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14歲時,周恩來在那篇著名作文《東關模範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中,提出「成偉大人物,克負乎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的使命。青年周恩來這種以國事為人生第一要義的想法不勝枚舉,無不體現出勇於擔當之精神。
有修養的人不輕易發脾氣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指出:周恩來的教養,「來自孔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和『上等人』應具有的品德、智慧、尊嚴、寬厚、仁慈、決心和剛毅」。青年時代的周恩來,強調「誠意」、注重「人格」力量,主張待人處事要「端賴良心」,特別富於道德踐履精神,都能從儒家的思想體系中找到淵源。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來的農曆45歲生日。在重慶紅岩村,中共南方局的同志們為他準備了茶點祝壽。但周恩來沒有出席,而是簡單地吃了一碗麵條,就回到辦公室,撰寫《我的修養要則》。雖然僅有短短217個字,卻是一部自我完善的大書。
有修養的人是不輕易發脾氣的,但曾經擔任過周恩來3年秘書的李慎之卻撰寫了《周恩來的兩次發火》。一次是在巴基斯坦,周恩來為工廠使用童工而發火;還有一次是在日內瓦,為李慎之工作失誤而發火,卻替其承擔責任。周恩來總理的那兩次發火,反映的卻是他的極高修養。
他帶來知識分子的春天
兩千多年來,中國積累了一種儒者一以貫之倡導的「古仁人」的士大夫精神。士大夫精神傳統來源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儒家奠定了士大夫精神的基礎。
士大夫的志向、使命是什麼?孔子講得非常明確,「士志於道」。《論語》中總計有15次提到「士」,大部分的含義類於今之知識分子,對這部分人,孔子寄予厚望,將他們視為變革社會的重要因素。
在周恩來身上,閃爍著中國的「士」所傾心追求的道德人格輝芒和家國情懷。他深知,只要黨的優秀幹部和知識分子能夠保存,中國前途就無限光明。1956年1月14日到20日,中共中央召開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周恩來作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許多人把這一年看作知識分子的春天。
當然,知識分子也視周恩來為民族的榮譽,自己道德人格追求的楷模和人生旅程的知己,這種中國士的精神和周恩來獨具魅力的文化人格的融合,促成了新中國文化科教事業的繁榮發展。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主編微信:shiwenxuexi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TAG:中華詩文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