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愛因斯坦一比,我放心了
在眾多的愛因斯坦照片中,那幅頑皮地吐舌頭的照片最為著名。
按照社會對公眾人物行為的標準,吐舌頭的愛因斯坦顯得很幼稚,而且有失體面。
不過,愛因斯坦很喜歡這張照片,他裁剪了這張有些搞怪的照片,並將照片影印成便箋卡片,這樣留便箋時,他的同事們都會面對伸出舌頭的他的形象。
愛因斯坦的做法,在正統的說教者那裡,只能給出無聊的結論。但很顯然,愛因斯坦並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或是社會給出的標準。
這正是偉大人物的超常之處:不為傳統標準束縛,不被人言綁架。
下面這個故事從另一方面表現出愛因斯坦的這一特質。當然,與他共同演繹這一故事的人,也是頂級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是哥本哈根學派的代表尼爾斯.玻爾。他倆是當時量子力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1921年,42歲的愛因斯坦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接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的原因並不是引起物理學界地震的相對論,而是光電效應。
在作完那篇著名的獲獎演講後,愛因斯坦急忙到丹麥哥本哈根去拜訪他的朋友玻爾。
在火車站見面後,玻爾和愛因斯坦坐上有軌電車,一同前往自己的住處。
上車落座後,兩位思想巨人立即就彼此熱愛的量子論展開深入的探討。他們完全沉浸其中,對車上的其他乘客視而不見,當然,乘客中也沒人聽得懂他們說的是什麼。
等玻爾想起看站牌時,他們己經到了最後一站。
深感抱歉的玻爾只得與愛因斯坦坐上反方向的電車。
兩人繼續著共同的話題……
當玻爾再次抬頭看站牌時,他們又回到了最初出發的地方:哥本哈根火車站。
再一次深感歉意的玻爾,帶著好友第三次坐上有軌電車,這段本不遙遠、目的地明確的路程,因為兩位不同凡響的大人物而變得如此混亂,甚至變成了笑話。
這樣的狼狽不堪的事,一定不會發生在我們這些普通人身上,因為我們可能一生都未做過一件讓我們能忘掉回家路的事情。
如果我們慶幸自己從不會發生這樣的糗事,那正是我們平凡的原因。
我們可以一心多用:
學習,既想當學霸又想不用功;
健身,既想運動又想不能太累;
美食,既想多多益善來者不拒又想吃多不胖;
工作,既想快速出頭又想無需太多付出。
我們知道這樣的想法不好,但卻不願放棄。
當玻爾與愛因斯坦找不到"家"的時候,我們比他倆強過百倍,我們不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肯定不會。
若我們是玻爾,我們會一路介紹景點、美食、各種好玩的地方,並及時告訴愛因斯坦還有幾站就到了。
若我們是愛因斯坦,我們也會問這裡有什麼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看來,迎接朋友的玻爾不稱職,看望朋友的愛因斯坦也不稱職,為何不問問?不提醒?
總之,往返三次才能回家的事,若是我們,絕!對!不!可!能!
看到那麼著名的人都犯那麼低級的錯誤,我放心了。
TAG:米叔的米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