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歐洲富裕起來?
歐洲因司法管轄區域競爭而變得富裕
文:丹尼爾 J.米切爾
譯:禪心雲起
歐洲經濟繁榮歷史上領先世界,可究竟原因何在?
協調經濟一體化和政治多元化的有效手段為何?
作為區域競爭特色的勞動力流動有什麼作用?
如果你正在閱讀本文,說明你是個非常走運的人,因為你是在正確時間出生。如果你生於500年前、1000年前或1500年前,那麼你就只能忍受苦而短暫的人生。這樣的生活以難以想像的貧困為特徵。
但是,正如麥克洛斯基教授和布德羅教授在一部短片中解釋的那樣,幾百年前,這個世界突然變得富裕起來。
而西歐則成為領路先鋒。可這是為什麼呢?
碎片化、競爭和勞動力流動
2012年,我分享了大量學術研究,展示了司法管轄區域競爭是如何促進歐洲經濟繁榮的。幾年之後,我又進一步擴大了這項研究,強調1356年兩個非常重要的事態發展,這兩者都有助於為這種競爭搭建舞台。
今天,我們來看看最近某些分析,再進一步闡述這些證據。
以下從Aeon網站上莫基爾教授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中摘錄:
現代世界及其前所未有的繁榮,是如何開始的,原因又何在?(…)最早和最有說服力的解釋之一是歐洲長期的政治碎片化。(…)現代歐洲的經濟奇蹟(…)既不是設計出來的,也不是計划出來的(…)這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簡而言之,歐洲的政治碎片化促成了生產性競爭。這意味著歐洲統治者自我省悟到,他們要爭奪最優秀和最有生產力的知識分子和工匠。(…)多個競爭邦域的存在,促進了科技創新。(…)邦域之間既展開競爭,也互為榜樣,從而減少了政治專制主義一些最壞的可能性。(…)邦域競爭是一種強大的經濟動力。更重要的是,『邦際體系』也許約束了政治和宗教當局對於智力創造的控制。」
莫基爾然後解釋說,區域競爭的好處,被某種形式的勞動力流動所放大和實現。
(…)光有政治碎片化還不夠。(…)還需要更多。知識和技術創新者所面對的『市場』規模,作為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環境,可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政治和宗教碎片化,並不意味著留給智力創新者的只有小眾。政治碎片化伴隨著智識和文化的顯著一體化。歐洲或多或少為思想提供了一體化市場,才學之士遍布歐陸,新思想從各處迸發又流動到各處。(…)在現代歐洲早期,在相對稀少但動態活躍的知識分子社區中,國界的意義微不足道。儘管旅途緩慢而不適,許多歐洲主要知識分子在各邦之間遊走。(…)如果歐洲知識分子以前所未有的頻率和舒適旅行,他們的思想還會傳播得更快。(…)歐洲政治碎片化和泛歐學問傳播機制的獨特結合,為新思想流動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智力變革。(…)歐洲的智力社區兼具兩大優勢,既有一體化的跨國學術團體優勢,也有競爭性邦域體系優勢。」
順便說,我不認為只有這兩個優點。勞動力流動是司法管轄區域競爭的一個特色,所以我認為它也是好處之一。這種好處和其他好處不相上下。
商業戰勝暴力
現在考慮一下資本主義的另一優勢。引用CapX網站專欄文章中關於商人階層發展如何束縛黷武風氣的段落,觀點如下:
儘管有許多因素,導致了中世紀後期暴力的大幅下降(…),但資本主義的發展,不用刀劍來贏得財富的商業階級崛起,起到了很大作用。」
這裡有一個事例:
(舊)秩序在1302年首次動搖。當時,法蘭西騎士為鎮壓佛蘭德人起義,充滿信心地向北進軍。佛蘭德斯自然資源並不豐富——『Vlaanderen』意指大水淹沒——但佛蘭德人民將沼澤地排干,形成牧羊草場和城鎮,還建起紡織行業,令其成為歐洲最富一隅,其人均GDP比法蘭西高20%,比英格蘭高25%。(…)佛蘭德人是貿易者,不是騎士,這就是法國人堅信勝券在握的原因。然而,佛蘭德人憑藉充裕資金,精良裝備了一支大型步兵團,在金馬刺戰役中,首次擊敗騎兵。這是結局的開始——不再只是由貴族欺負布爾喬亞,後者由於實力增長,削弱了貴族的黷武文化。」
另一事例:
歐洲資本主義從義大利北部開始,主要是威尼斯,義大利九大城邦之一,當時已有超過5萬居民。(…)威尼斯極富信譽(信譽是成熟市場發展的重要成份),因此也第一個發展出股份公司和銀行。(…)威尼斯人,和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熱那亞人和比薩人,一道參與了十字軍東征,可他們無視教宗禁令,繼續和異教徒展開貿易。事實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止他們參與商業活動的慾望,阿拉伯地理學家和旅行家伊本·朱拜勒指出,『令人驚訝地看到』,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一遇政治就『燃起不諧之火』,可在貿易時,旅行者卻能『來去不受干擾』。」
另一案例研究:
倫敦落後於義大利或佛蘭德斯,但正在迎頭趕上。這個城市在12世紀開始成長為貿易中心,倫敦市長哈德爾是唯一在1215年見證《大憲章》(Magna Carta)的平民,並協助保證第41條。《大憲章》的這一條規定,所有外國『商人無論離開還是來到英格蘭,都應該安全而有保障』,不受『邪惡勒索』。倫敦在中世紀後期迅速擴張,它在英格蘭的財富佔比,從2%增加到9%,而亨利四世(1399-1413年)是第一位將治下商人邀請到御前會議的國王。這些商人當中包括惠廷頓爵士。(…)商人自覺避免衝突,所以當理查二世在14世紀80年代試圖在城市中建立一支軍隊,以對抗他的各種內部敵人時,受到了冷遇。」
讓這種分析顯得尤其重要的是,軍事衝突是政治碎片化的一個假定缺點。的確,莫基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了這一點。
我承認所知尚淺,不足以判斷這個問題。例如,我想知道,是在歐洲有更多戰爭還是相反:歐洲各邦域間的戰爭並不多於世界其他地方的內戰?」
無論如何,至少有證據表明,資本主義所產生的繁榮抑制了黷武精神。這有幾分令人聯想起巴斯夏關於貿易和戰爭的著名陳述。〖註:巴斯夏名言:如果商品不能跨越邊界,軍隊就會跨越。鑒於特朗普自我破壞性的保護主義衝動所需考慮的那些事情。〗
相互承認和區域競爭
讓我們來看看今天的歐洲,並探究歐陸的司法管轄區域競爭。好消息是,「相互承認」原則產生了一種競爭性聯邦制,正如格雷夫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所解釋的那樣。
互惠原則和『相互承認』(…)允許去中心化的政治體制和共同、開放和高效的經濟市場共存。(…)跨境貿易必然(…)要麼受特定商品或服務最終抵達國規則的約束,要麼受其原產國規則的約束。前一『目的地』原則,會迫使每家公司遵守其產品目的地各成員國中不同且往往衝突的規定。結果帶來以鄰為壑的領地,而非一個普遍市場。解決這一困境的辦法,是以原產地為基礎的相反規則:只要某個成員國的某家公司遵守本國法律,就可以在其他成員國出售其產品和服務而不受拘束。(…)『原產地』原則(…)通常被稱為『相互承認』原則。(…)這是與共同經濟市場和政治分權相一致的唯一原則。『相互承認』在沒有中央干預的情況下,讓各成員國實現一體化。(…)相互承認,也就是,通過消除合規代價(各國規則各異、矛盾、往往不可理喻所帶來的代價)來解放商業。此外,相互承認將司法管轄區域競爭制度化。(…)個人和企業用腳、上網設備和錢包投票的能力,會讓市場擺脫束縛,會逼政治家遵守紀律。(…)工會、環境利益集團以及其他意圖依賴再分配的利益集團,一貫反對『相互承認』:如果允許彼得逃到更友好的地區,他們就再也不能搶劫彼得來支付保羅。」
順便說一句,「原產地原則」處在和所謂《順暢化銷售稅法案》對抗的核心。該法案是美國某些州政府為別州商人實施目的地稅法的一項計劃。
而且這一原則也是我和「邊境調整稅」作抗爭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一項以目的地為基礎的徵稅。
無論如何,歐洲在使用「原產地」規則方面,通常比美國做的更好。
把相互承認恰如其分地視為協調經濟一體化和政治多元化要求的有效手段。在這一方面,歐洲人領先於美國。在美國國內,相互承認適用於公司註冊——但其他領域就幾乎乏善可陳。侵權法、保險和金融法規、州稅、產品標示和大多數其他監管領域,要麼受到目的地規則的約束,要麼被聯邦法律所搶佔。沒有任何美國立法者或企業高管聽說過『相互承認』,就更別提堅持主張它是一項嚴肅的政策選擇。」
保險監管是一個關鍵事例。許多州都實施成本高昂的強制令,而這會增加醫療保險的成本。然而,消費者如能向以市場為導向的各州保險公司自由購買醫療保險,他們就有能力把錢節省下來。
不幸的是,歐洲的國家主義者正在朝著錯誤方向前進,試圖用「一刀切式」協調來取代相互承認。
(…)歐洲的政治階級傾向於建立泛歐主權政治機構。(…)隨著政治野心開始主導歐洲一體化進程,相互承認將被拋棄。(…)哈貝馬斯把相互承認的前提譴責為『新自由主義世界觀的基石』,還宣稱它們和『歐洲人的規範性自我理解』相抵觸。(…)因此,歐盟必須建立一個歐洲公民社會,泛歐『公共領域』和歐洲共同的政治文化(…)恰恰將經濟競爭和選擇局限於依附領域。(…)歐洲人將協調步伐,通往共同憲法和共同公民身份,使人人都有牙科健保。」
如果歐洲的中央集權者取得成功(而且他們已經將政策推向了錯誤方向),那麼這不會是一個吉兆。
歐洲已因干預過度的政府和不良的人口趨勢而面臨嚴峻挑戰。
(政治性)協調一致加劇干預過度政府的問題,因為「坐匪」不再面臨競爭壓力。〖註:奧爾森教授將掠奪行為劃分為流寇與坐匪。流寇與被掠奪者之間是一次性博弈關係,坐匪與被掠奪者之間是制度性反覆博弈關係。〗
所以「金魚政府」將會更離現實更近一步。〖註:據說金魚缺乏自控食慾的能力,如不加限制,就會不停進食直至撐死。米切爾教授用「金魚政府」來比喻一旦失去限制就會採取自殺性財政政策的政府。〗
TAG:繪畫藝術壞蛋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