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觀三千大千——記張大千藝術展

觀三千大千——記張大千藝術展

這次國博的大千藝術展的展品大多是藏於四川博物院,四川是張大千的老家,所藏張大千作品最多。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番禺。原名正權,因素來敬仰清初大畫家張大風(詩詞歌賦造詣良深,山水、人物、花鳥、肖像、金石諸藝無所不精),故自取齋號為「大風堂」。

張大千早年隨母與兄習畫,年輕時曾出家法名大千,三個月後被其二哥張善孖領回。張善孖也是書畫名家,比張大千大17歲,是張大千的藝術領路人,可以說沒有張善孖的引領和鼎立扶助,就沒有張大千。1917年張善孖帶張大千同赴日本學習,1919年歸國後又一同寓居上海以書畫為業,張善孖帶張大千結交名流,得益良多。晚年的張大千曾說:「我在繪畫上有些成就,要感謝二家兄的教導。」下面這幅畫為張善孖的畫虎作品。

《畫虎圖軸》,張善孖(1882-1940),1937年,紙本設色,128×61.9cm,四川博物院藏。

張善孖畫的下山虎,很有氣勢,張善孖是「虎痴」,以擅長畫虎而聞名。

大師的成長離不開家學和良師,張大千曾拜海上畫壇曾熙、李瑞清為師學習書畫詩文,曾熙為張大千取藝名,字季爰。下面這幅畫就是曾熙作品。

《花卉圖軸》,曾熙(1861-1930),1924年,紙本設色,134×66cm,國家博物館藏。題字:富貴長年,以李晴江筆勢寫與翊臣老兄正之。甲子六月,農髯熙。曾熙,湖南衡陽人,光緒二十九年進士,先後主講衡陽石鼓書院、漢壽龍池書院,任湖南教育會長。工詩文,擅書畫。

1919年20歲的張大千拜曾熙為師,在書法和繪畫方面皆能承其衣缽

下面這幅書法為李瑞清作品。

李瑞清(1867-1920)的楷書詩軸,133.8×65.2cm,國家博物館藏。李瑞清是著名教育家和書畫家,1895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905-1911年任兩江師範學堂(現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校前身)監督(即校長)。李瑞清在書法方面造詣很高,其主要從金文、篆書、漢隸、魏碑中汲取營養,創作中以楷書為主。在方正古樸的風格中體現出瀟洒娟秀的特點。這件作品書《崔敬邕墓誌》中部分內容,是李瑞清書法的代表作。

張大千經曾熙介紹拜李瑞清為師,在書法方面同受「碑學審美」的影響,不斷臨習《石門銘》、《張黑女墓誌》和《瘞鶴銘》等作品,並結合自己個性,創造出一種兼具篆、隸特點的書風。

張大千很年輕時就已成名並以賣畫為生,他博採眾長,錘鍊出新,作品清麗雅緻,很有神韻。

《看山圖軸》,張大千,1938年,紙本設色,131.5×55.2cm,四川博物院藏。題字:踏遍千萬山,兩腳尤未繭。清白自分明,保我看山眼。戊寅六月畫於歐湘館中,張爰。

1938年,張大千為拒日偽職,從北平轉道上海,借住到友人李秋君家中,李秋君是張大千的紅顏知己,有造詣的女畫家。畫上所書「歐湘館」是李秋君的畫齋名。這幅畫整體清新爽朗,淺絳著色,意境高遠。

《巫峽清秋圖軸》,張大千,1939年,紙本設色,124.8×35.5cm,四川博物院藏。

1939年,張大千幾經輾轉回到四川,隱居青城山上清宮。此畫為隱居青城山後,仿南朝時期張僧繇的風格創作而成的金碧山水。在臨仿前人技法上,做到了學古、融古,化古。畫面以體悟山勢與雲的自然變化為契入點,略施淡墨,稍加赭色皴擦,色彩以青綠與硃砂相間,明快艷麗,具清新雅緻的藝術效果。畫中的雲環繞山體,凸顯山石和樹木,使得整個畫面更為生動。

張大千有三萬多幅作品存世,其中很大一部分畫作是送人用的,例如下面這幅:

華山雲海圖局部1

華山雲海圖局部2

華山雲海圖局部3

華山雲海圖局部4

榮寶齋藏的《華山雲海圖》是張大千1936年畫的長卷,紙本設色,46.3×590cm,贈送給了白永吉——北京春華樓掌柜、名廚,其與當時文化界、書畫界和社會知名人士交往頗多,春華樓一時間成為當時文人、畫家、學者交流聚會的場所。像胡適、李石曾、錢玄同、張大千、徐燕蓀、胡佩衡、吳鏡汀、朱益潘等人是常客。圖中傅增湘、陳三立的詩文題跋,驗證了張大千在當時所受到的廣泛推崇及春華樓的輝煌。

張大千送這幅畫就相當於免餐費啦,若以現在的畫作價格來衡量,白老闆肯定是賺大發了。

此畫以華山雲海奇觀為表現對象,氣象雄偉,設色濃艷,用筆工細。近觀此畫時,能看到青色山巒中的山廓石紋是用金線勾勒出的,這是金碧山水的畫法,給人一種富麗堂皇的感覺,集工巧與大氣於一身。

《蕉陰侍女圖軸》,張大千,1945年(已從敦煌歸來),紙本設色,115.2×45.7CM,四川博物館藏。

畫中侍女線條簡潔,流暢到位,腰背部生動貼切,表現芭蕉樹下一位執扇侍女的婀娜之姿,這線條多一筆嫌多、少一筆嫌少,真正恰到好處。講解老師說,張大千強調畫侍女畫時要多打底稿,注意對女性的身形描繪,他的仕女畫體現出對女性的稱讚與傾慕之情。

《西園雅集圖屏》,張大千,1945年,紙本設色,146.8×82.1×4cm,四川博物院藏。

該畫是張大千為其好友嚴谷聲所繪四幅通景屏。

嚴式悔,字谷聲,原籍陝西渭南孝義里,自署「渭南嚴氏」。祖上以鹽業起家,清雍正年間拓業至四川成都。式悔雖承家業而實為學者,藏書豐富,後成為蜀中藏書大家。式悔承其父「易產求書刻書,整理古籍,以餉後學」之遺志,復設「渭南嚴氏書坊」,聘鐫刻高手,刻書多種,均以精善稱。

西園雅集乃一經典題材,指的是元豐初,北宋駙馬都尉王詵邀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蔡肇、李之儀、李公麟、晁補之、張耒、秦觀、劉涇、陳景元、王欽臣、鄭嘉會、圓通大師16人遊園。雅集後,李公麟做《西園雅集圖記》。後歷代有名家如馬遠、劉松年、趙孟頫、錢舜舉、唐寅、仇英、尤求、李士達、丁觀鵬等,都曾畫過《西園雅集圖》。張大千也不例外,此作品以四幅通景條屏的形式繪製,人物聚散錯落有致,主友十六人,加上家姬侍從、伴遊童子,共二十一人。賓主們皆風致高雅,或寫詩作畫、或題石撥阮、或談書講經,極盡雅集宴遊之樂。

此幅畫展示了古代文人的興趣愛好和審美取向,清淡雅緻,令人嚮往。

《仕女擁衾圖軸》,張大千,1946年,紙本設色,117×47.3cm,四川博物院藏。

此幅仕女圖作於張大千敦煌行(1941年春末到1943年)之後,在左下角這塊色彩穠麗的羅衾上,花紋圖案沿用了敦煌壁畫中的藻井圖案紋樣和用色方式。初看此畫,感覺有浮世繪之風,尤其是仕女的畫法。據說張大千早年隨二哥張善孖在日本學習織染,對織物紋樣、色彩很精通,後來還多次去日本為古董商人做書畫鑒定,或許在這些過程中受到浮世繪畫風影響。

《東坡立屐圖軸》,張大千,1947年,紙本水墨,110.5×81cm,四川博物院藏。

此幅畫也是張大千贈與嚴谷聲之作。所繪人物為蘇東坡,頭戴斗笠,寬袍大袖,手中拿著一根竹竿,腳蹬一雙木屐。在張大千的繪畫作品中除了自畫像,蘇東坡是畫的最多的男性形象。畫面構圖簡潔,用線精到,寫貌傳神,描繪出蘇軾飄逸流暢之靈韻,似有北宋李公麟的白描之法。整個人物形象堅實穩秀而靈動自然,畫面簡潔精鍊,富有變化,衣紋線條處理疏密有致,虛實得當。

這幅畫中東坡穿的木屐特別顯眼,木屐後來傳到日本,身著和服的日本婦女腳下就搭配木屐。木屐有防滑的作用,古人登山時穿,李白不是說:「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嗎?謝公屐就是當時的登山鞋啊。請自行腦補一下李白穿謝公屐登山的情景。

《仿唐寅滄浪歌圖軸》,張大千,1930年,紙本設色,137.7×67.2cm,四川博物院藏。

這幅畫根據唐寅的一幅橫捲圖摹仿而成,畫中的松樹彷彿「簌簌有風聲」,能感受到一陣風剛剛划過松樹的動感。既追尋清新淡雅的古韻,同時又有所創新,融古而覓新,正是張大千所追求的。

張大千年輕時飽覽名家收藏,遍學明清文人高士畫風,尤崇尚石濤。與此同時,他收藏了很多古人畫作,是為「大風堂收藏」。

《高士臨溪圖軸》,石濤,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紙本水墨,309.5×132.3cm,四川博物院藏。石濤(1642-1708),原姓朱,廣西桂林人。明靖江王朱贊儀十世孫,朱亨嘉之子。因國變出家為僧。早年寓居安徽宣城與「新安派」畫家交往密切。康熙兩次南巡時,石濤在南京、揚州兩次接駕,獻詩畫有意向上層靠攏。後入北京結交上層官員,以書畫作為交際工具。晚年定居揚州,以賣畫為生。

此圖遠處高峰突聳,中部山巒起伏,近景水流平緩,純用水墨畫成,筆法洗鍊,墨法酣暢淋漓。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山石林泉勝景是「君子」所嚮往的,但他們不願因渴慕自然風光而遠離君、親(說實話,就是交通不便),在家中掛一幅山水畫就解決了問題。面對山水畫就可以「不下堂筵,坐窮泉壑,充分領略自然山水的美,山水畫要給人「可游可居」的感覺,這就是古人用觀畫代替欣賞自然真景的所謂「臥遊」的思想。也是啊,古代交通不發達,去旅遊爬個山太費時間精力了,這就叫「望梅止渴」吧。

張大千早年山水畫多從石濤入手,得其法門並能自運,其所仿製的石濤作品甚至曾騙過陳半丁、黃賓虹等鑒賞家,這就是大家的過人之處。誰要是收藏了一幅張大千仿製的石濤作品,也不冤枉啊。

《右軍籠鵝圖軸》,陳洪綬,明代,紙本設色,107×45.6cm,四川博物院藏。

畫中的王右軍就是王羲之,王羲之喜歡鵝,他後面跟著僕人手裡提著一個籠子,裝著一隻鵝。畫面風格詼諧幽默,人物表情和臉型特別生動有趣,敢情王羲之長著一張鴨梨臉啊,越看越像漫畫。很喜歡這幅畫,又見陳老蓮,無限歡喜。

畫家的印章對於作品非常重要,之前在北京畫院美術館看到齊白石的部分印章,齊白石用印成千上萬,數量可觀。張大千可與白石老人一比,其用印亦繁多,據說他每過五年就要刻一次印,一來防止被作偽,二來個人愛好也。

方介堪為張大千刻了很多印,「三千大千」是佛教用語,指三千大千世界。此印是張大千早年出家時法名大千的紀念吧。方介堪曾任西冷印社的副社長。

頓立夫和張大千早有交往,張大千曾作《松蔭高士圖》為贈,題款云:「立夫為予治印十數方,直追元人,明秀當令文、何失色也。」據說頓立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首任印鑒的製作者。

看大千畫展怎能沒有敦煌臨摹壁畫呢?張大千在敦煌臨摹畫作轟動一時,他自籌資金,召集了一個臨摹團隊,包括後來化重金從西藏請來喇嘛畫師,從1941年春末到1943年,歷時兩年七個月,完成了艱苦的臨摹工作。

臨摹工作是團隊合作產物,他們分為三組,兩組負責臨摹,一組加工畫布準備顏料。顏料是很貴的礦物顏料。

臨摹受光線條件限制,他白天臨摹,晚上在畫室作畫出售以彌補大量資金流失缺口。有說法譴責張大千在臨摹時破壞原畫面貌,是否屬實姑且不論。

陳寅恪先生對此的評價是:「自敦煌寶藏發現以來,吾國人研究此歷劫僅存之國寶者止於文籍之考證,至藝術方面,則猶有待。大千先生臨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畫,介紹於世人,使得窺此國寶之一斑,其成績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範圍。何況其天才獨具,雖是臨摹之本,兼有創造之功,實能與吾民族藝術上別具一新境界。其為敦煌學領域中不朽之盛事,更無論矣!」

《臨摹敦煌曹議金夫人像白描畫稿》,張大千,1941-1943年,紙本墨筆,178×112cm,四川博物院藏。莫高窟第98窟是曹議金的「功德窟」。曹議金是唐末五代沙州人,其家族前後統治敦煌達一百二十餘年,曹議金時代是敦煌供養人像的最盛時期,營造佛龕成為曹氏維護統治、鞏固政權的重要措施。畫中夫人頭戴桃形鳳冠,兩側插雲紋步搖,束髮冠帶垂肩,耳戴垂環。兩鬢包面,面飾花鈿,細眉豐唇,圓潤雍容。瓔珞珠璧環結,疊壘串繞飾於項前。身穿回鶻裝,窄袖長袍,兩側翻領和袖口均飾以鳳凰圖案,腰間束帶長垂。夫人身後站婢女侍從三人。

張大千是第一位給莫高窟編號的中國人,共309窟。他們一共臨摹了276件作品。

《臨摹五代水月觀音圖軸》,張大千,1941-1943年,布本設色,140.8×144.5cm,四川博物院藏。

《臨摹南無觀世音菩薩像軸》,張大千,1941-1943年,絹本設色,189.5×84.8cm,四川博物院藏。

《臨摹天王圖軸》,張大千,1941-1943年,布本設色,270×200.7cm,四川博物院藏。

《臨摹初唐瓔珞大士圖軸》,張大千,1941-1943年,絹本設色,191.7×85cm,四川博物院藏。

張大千的敦煌臨摹作品不愧為大家手筆,件件精品,實為觀賞敦煌壁畫的絕佳選擇。我幾年前去過敦煌,要知道,即使到敦煌看壁畫,也不一定看得有多清楚,窟內光線昏暗,不在最佳時間看,只能由講解員拿著手電筒照著看,根本看不真切。再加上排隊人多,等待的時間比觀看的時間更長。看臨摹作品感受唐代藝術之美,童叟無欺。

PS:文中圖片,部分來自國博微信導覽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在博物館裡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在博物館裡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