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槍械供彈具,不同的作戰需求會有不同的供彈方式
供彈具 (或稱供彈裝置) 是槍械供彈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 決定了整個武器系統的可靠性,因為約有 30— 70%的常見故障是在供彈過程中 發生的。對供彈具而言,合理的設計不僅能使供彈流暢而穩定,還能有效地簡化 供彈機構、減輕全槍質量。歷史上曾出現過的供彈具種類繁多,但到二戰期間現代供彈具的基本種類已經確定,主要包括彈倉、彈匣、彈鏈和彈鼓(盤),早期 的一些供彈方式如供彈漏斗(日本大正 11年式機槍)和彈板(法國哈其開斯 M1914式機槍)業已淘汰。到 20世紀 80年代末,又出現了螺旋彈鼓和其它一 些新型供彈具。每種供彈具都有其長處和缺陷,武器最終採用哪一種形式的供彈具,主要還是取決於這種武器的用途和使用環境。
彈倉是歷史最悠久的一種供彈裝置,主要優點是體積小、結構簡單,並且便 於槍械設計時的總體布局,缺點是容彈量小、重新裝填速度慢,有的還需要專用 裝彈工具等。因此,彈倉在輕型自動武器廣泛應用以後就很少有使用了,不過在 其基礎之上,卻產生了最經典的供彈具 —— 彈匣。早期的彈倉廣泛用於各種槍 械,如手槍、手動步槍、槓桿步槍、霰彈槍等,有些半自動步槍如美國 M1伽蘭 德、前蘇聯 SKS 等也使用固定彈倉。儘管彈倉有容彈量小的缺點,但直至今天 這種供彈方式仍未被完全淘汰,仍廣泛運用於各種軍 /警 /民用手動步槍,特別是 狙擊步槍中應用較多,而在各種霰彈槍里,管狀彈倉一直是標準的供彈方式。
目前所使用的各種軍 /警用霰彈槍,仍以管狀彈倉為主要供彈具形式。
彈匣 。對於手持的單兵武器來說 , 便攜性與能否迅速更換供彈具要比持久射擊性能 更為重要。特別是在近戰中,步兵最好不必放下武器就能補充彈藥,這種情況一 般使用彈匣,因為單手就能將空彈匣從槍上卸下,取出新彈匣並裝回武器上,同 時另一隻手無需放下武器。因此此類單兵武器,如手槍、衝鋒槍、突擊步槍和某 些輕機槍,一般都採用彈匣供彈。為縮小武器的體積,手槍和部分衝鋒槍採用安置在握把內的直形彈匣。圖為秘魯軍隊 使用的 「 烏茲 」 衝鋒槍。
彈匣由匣體、彈簧和托彈板構成,結構非常簡單,但其形狀、尺寸和結構均 要經過精心設計。通常彈匣容量都在 5到50發之間,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彈匣一 般在 20發至 50發之間,其中以 30發最為普遍。按形狀分,有直形、弧形及直 彎結合形彈匣等。直形彈匣一般容量不大,或只能配用彈殼錐度較小的低威力彈 葯,槍彈運動的一致性較差,所以現代自動步槍很少採用這種彈匣;而弧形彈匣 供彈時槍彈之間無相對移動,容彈量大,槍彈運動一致性好,供彈平穩,因而應 用廣泛,缺點是尺寸較大,攜帶和取用不方便,而且其前掛後卡的連接方式需經 訓練才能熟練掌握 ; 有些彈匣如 M16的則採用直彎結合形 ,彈匣中部保持弧形, 上、下兩段則為直形,其優點是寬度較小。彈匣中還有一個特例,那就是比利時 P90單兵自衛武器所用的彈匣,普通彈匣中槍彈軸線都是與槍管軸線平行的,但 是 P90彈匣中槍彈軸線與槍管軸線卻是垂直的,當槍彈被推到彈匣口附近時先 由雙排變為單排,再通過一個螺旋面使槍彈旋轉 90度,便與槍管軸線平行了。 其優點是可以平行放置在槍身上,沒有突出部位,容量也較大,缺點是在彈匣受 到污染,或在某些特種環境下使用時,可靠性不是很高。柯爾特 XM733突擊步槍,使用 M16系列的 30發直彎結合形彈匣。早期的 M16則使用 20發直形彈匣。
AKM 改進型使用的弧形彈匣,它是 AK 系列明顯的外部標誌之一。該系列的彈匣除鋼製的外,還有玻璃鋼 /金屬以及其它複合材料製成的。但弧形彈匣的缺點之一是側面寬度較 大。圖中的射手為了快速補充彈藥,將其使用的前南斯拉夫 M70AB2步槍的兩個彈匣反向綁在一起,但是這樣也妨礙了其便攜性。
通常彈匣都是鋼製的。不過為了減輕自重, 20世紀 70年代出現了複合材料 彈匣 , 它的成本更低 , 而且可以製成透明的以便顯示剩餘彈數 , 所以 AK74、 AUG 以及我國 95式等許多武器都採用了這種彈匣 。 為保證強度 , 這種彈匣一般較厚, 重量也較大,而且複合材料不耐高溫,容易老化,尚不能完全替代金屬彈匣。因 此以色列 TAR21等步槍採用了性能折衷的鋁合金彈匣。
比利時 P90單兵武器,其彈匣平行安置在於槍身後上方,彈匣頭部帶有 子彈轉向的圓頭裝置。
彈匣在武器上的位置也很有講究。對於手槍和某些衝鋒槍,彈匣可以裝入握 把內,但其它武器就必須另外放置。如果象 ZB26輕機槍那樣裝在槍身上方,槍 彈可以藉助重力下降,裝卸動作比較自然,但瞄準具卻因為彈匣擋住了瞄準線而 必須偏置在一側,同時槍身輪廓變高,隱蔽更為困難; 「 司登 」 衝鋒槍的彈匣裝在 槍身側面,更換迅速而且方便,但這樣會破壞槍身平衡,只適用於衝鋒槍等近戰 武器;若彈匣位於槍身下方,雖然卧姿射擊時彈匣可能觸地,更換也不太方便, 但仍可以避免上述的大多數弊病,所以大多數武器都採取這種方式。另一方面, 彈匣供彈的武器可以方便地實現空倉掛機功能,當槍彈打完,托彈板上抬便可掛 住槍機,而彈鏈供彈式武器則恰好相反,所以用於近戰用途的突擊步槍、衝鋒槍 等更多地選用彈匣供彈方式。
彈匣的通病是裝彈時必須克服托彈簧的阻力,在壓裝最後幾發槍彈時,這種阻力特別明顯, 裝彈速度較慢。因此,很多國家都曾開發過彈匣輔助裝彈裝置,如圖中以色列士兵使用的 就是其中一種,以便將 10發橋夾上的槍彈一次性壓入彈匣。
彈鏈若需要持續的掩護火力,盡量減少因裝彈而中斷射擊的情況,彈鏈供彈是比 較好的選擇。同時彈鏈是最早實用化的一種自動武器供彈具, 1883年設計的馬 克沁機槍就採用了帆布制彈帶,是現代彈鏈的前身。由於帆布製品容易受潮霉爛 和變形,二戰期間彈鏈開始改為全金屬結構。金屬彈鏈更重、成本更高,但它結 實可靠,在惡劣環境中仍能正常工作,並且可以在野外重新裝填。對於相同數量 的槍彈來說,使用彈鏈要比彈匣更輕。按鏈節間的連接方式,彈鏈可分為不散彈鏈、可散彈鏈和組合彈鏈三種。具體用哪種彈鏈形式,要根據武器的戰術技術 要求、槍彈外形、進彈方式及輸彈與進彈的協調性確定。
北約組織的大多數機槍,包括班用輕機槍和大口徑機槍,都採用可散彈鏈。其優點是 打過的空彈鏈不會拖在機槍上妨礙行動,缺點是散落在車輛內的鏈節如果未及時清理的 話,會帶來安全隱患 。圖為伊拉克戰爭中勃朗寧 M2大口徑機槍射擊後留下的空彈殼和可散 彈鏈鏈節。MG34機槍機匣蓋打開時的狀態,可以看到其供彈機構的細節。該槍使用不散彈鏈。
不散彈鏈由不可拆卸的若干鏈節構成,相互間以螺旋鋼絲、銷軸等聯結,具 有便於攜帶和回收的特點,缺點是加工複雜,無法在射擊過程中加長彈鏈,在轉 移陣地或衝鋒時,射擊後的空彈鏈會扯掛一些物體,在叢林地區尤其明顯。這種 彈鏈一般用於射速較低的地面機槍,如我國 54式 12.7mm 高射機槍採用搭扣式 聯接的不散彈鏈,而 57式 7.62mm 重機槍採用的是螺旋鋼絲聯接的不散彈鏈。 可散彈鏈則靠槍彈將若干鏈節插接或搭接組合在一起,當槍彈取出後,鏈節便自 行散開,優點是加工簡單,方便及時排除空鏈節,並且任意增減容彈量,多用於 供彈空間受限制的航空機槍和車載機槍上,缺點是不易回收、成本高,且自行手 工裝彈很困難,德國 MG 131航空機槍、美國勃朗寧 M2機槍都使用這種可散彈 鏈。組合彈鏈則綜合了以上兩者的優點,由幾段不散彈鏈首尾以可散彈鏈的聯接 方式聯接而成,射擊後各段不散彈鏈自行脫落,國產 56-1式輕機槍、 67-2式通 用機槍和 88式 5.8mm 通用機槍的彈鏈都採用了這種結構,既利於回收彈鏈, 又避免了不散彈鏈不便攜行的缺點,並且可以根據需要增減彈鏈長度。
前蘇聯 RPD 輕機槍採用組合彈鏈供彈方式,每個彈鼓內可容納 2條各 50發的(或 4條各 25發) 不散彈鏈,兩條彈鏈的末端靠一發槍彈插接在一起。德國 MG34機槍的彈鼓也 是這樣的彈鼓(或稱彈鏈盒),只起到容納和保護彈鏈、防止彈鏈扭結的作用,盒內沒有 彈簧或其它機構,靠供彈機構的運動來帶動彈鏈。
彈鼓 (盤) 可分為利用槍的活動機件驅動和利用彈簧驅動兩類。前者的結構 比較簡單,但它要求配套的槍械上有複雜的拔彈機構,典型的應用是英國路易斯 輕機槍。後者的原理類似於彈匣,由卷簧帶動某種機構以推出槍彈,美國湯姆遜 M1928和前蘇聯 PPSH 41式兩種衝鋒槍都採用此類彈鼓 , 不過兩者結構並不完 全相同。彈鼓(盤)同樣可以安放於武器的不同位置上,在槍身下方或側面的一 般稱為彈鼓,而在槍身上方的通常稱為彈盤。彈盤在二戰後的武器上已經很少見 到,但它具有體積小的優點,所以在部分航空和坦克並列機槍上至今仍有採用。彈鼓 (盤) 供彈的最大優點是容彈量大 , 象德普輕機槍的彈盤可容彈 47發 , PPSH 的彈鼓可容納 71發,它們的共同缺點是構造複雜、重量大。需要特別指出的一 點是,有些種類的供彈具雖然稱為 「 彈鼓 」 ,但結構和原理與前述的彈鼓大相徑 庭,如德國 MG34和國產 56-1輕機槍的彈鼓,其中並無卷簧和托彈機構,只有 一個殼體,實際上是一種容納彈鏈的彈鏈盒。另一種比較特殊的彈鼓就是德國盧 格炮兵型手槍使用的 「 蝸牛 」 形彈鼓,其結構相當於普通彈鼓上外接了一個直形手 槍彈匣,目的是在不明顯增加長度的同時增大容彈量。
前蘇聯 PPSH 41型衝鋒槍所用的彈鼓,中間為渦形卷簧,槍彈呈螺旋形依次排列在導槽內,靠卷簧力量推動。
英國路易斯輕機槍採用彈盤供彈,彈盤本身靠機槍的活動機件來驅動。1989年,美國卡利科公司推出一系列基於螺旋彈鼓供彈原理的武器。這種 結構新穎的供彈具結構上類似於彈鼓和管狀彈倉的混合物 , 其主體是設有螺旋形 送彈槽的輸彈體,槍彈依次排列在這些槽中,輸彈體由卷簧帶動,推動槍彈沿螺 旋槽向供彈口移動,由彈鼓內的凸輪機構控制,將槍彈推向彈匣口。其最大特 點是在儘可能小的體積內容納了儘可能多的槍彈 , 如卡利科 M-100P 的螺旋彈鼓 中就可容下 100發 .22LR 槍彈,相當於 2個普通彈鼓和 5個彈匣的容量。隨後,俄羅斯也推出了使用同類供彈具的衝鋒槍 , 國內新近推出的新型警用衝鋒槍也采 用類似的螺旋彈鼓。
螺旋彈鼓的優點是裝填迅速而且省力 , 這是因為裝填時不需要像傳統彈匣那 樣克服托彈簧的阻力,但由於多了一個上緊卷簧的過程,裝填步驟要繁瑣一些。 從實戰角度而言,螺旋彈鼓的拆裝和普通彈匣一樣快捷簡單,而且彈容量要大出 很多,只要事先帶上幾個已裝填好的彈鼓,對戰鬥射速並沒有太大影響。不過, 採用此種供彈方式的武器雖然尺寸比較緊湊,但卻較同類武器更重。而且彈鼓位於槍身上方,影響到 槍身平衡,使用者要有較大的臂力才能保持槍身穩定,因此一般不適合用作自衛 武器。另外,螺旋彈鼓的結構比傳統彈匣複雜得多,必須經常保養,否則更容易 出故障,特別是一旦卷簧失靈,就會造成整個彈鼓的報廢。因此,這種供彈具並 不普遍適用于軍用武器,只能用於警用等少數特種用途。
此外,近年來國外還出現了一些其它類型的新型供彈具,其典型代表是美國 BETA 公司研製的 C-MAG 雙鼓形大容量供彈具,或稱 「 馬鞍 」 形彈鼓。其實它並 非完全是 「 新鮮事物 」 ,德國 MG13輕機槍也曾使用過類似的彈鼓。這種供彈具除 容彈量大外,還充分利用了槍身兩側的空間,安裝到槍械上後不會明顯增槍械高 度,缺點是體積重量較大,所以除德國為 MG36配置過這種供彈具外,一般只 是個別單位自行購買,應用面不太廣泛。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使用的 M4A1步槍,配用了自行購置的 C-MAG 供彈具。該供彈具 最早為 M16系列步槍而設計,容彈量為 100發。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使用的後期型 M249機槍,使用帆布製造的軟式彈鏈箱。它的原型 是比利時 FN「 米尼米輕機槍。可以採用三種供彈方式,於 1982年被美軍選為班用自動武器。當然實踐應用中還需要考慮其它一些因素。如步兵在戰場上可能需要越障、 匍匐甚至涉水,攜帶的彈藥必須能夠承受粗猛的操作和惡劣的環境,當需要時仍 能正常使用,比起彈鏈來裝在彈匣中的槍彈能更好地經受這種考驗,這就是為什 么很多輕機槍仍保留了彈匣供彈方式的原因 。
上圖為國產新型 05警用衝鋒槍的後期型號,只能使用半透明的螺旋彈鼓,而不能用插在握把 內的彈匣供彈,以簡化結構。
所以,供彈方式可以說是很重要,直接影響到槍械的發射。沒有子彈,槍械就和一根棍子無異。
※有人說「即便是最勉強的和平,也勝過最正義的戰爭」,那些催人淚下的戰地照片
※加勒比海驚魂13日,核大戰一觸即發,世界差點因此毀滅
TAG:絡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