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易經:靜如處子,啟蟄一雷,萬物夢醒;動如脫兔,震驚百里,萬事亨通

易經:靜如處子,啟蟄一雷,萬物夢醒;動如脫兔,震驚百里,萬事亨通

今日驚蟄。

驚蟄在立春、雨水之後,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也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

驚蟄,原本是「啟蟄」,先秦古書《夏小正》里說,「正月啟蟄」。

西漢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名字叫「劉啟」,為了避諱漢景帝,就改稱「驚蟄」,沿用至今,而在日本,一直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啟蟄,原本是農曆正月的節氣,在雨水節氣之前,居第二位,在改名為「驚蟄」的同時,也被挪到雨水之後,成為第三個節氣,由此成了二月的節氣。

今年的驚蟄由於閏月的原因,反倒還在正月。

驚蟄期間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春風醉人,也是春耕開始的日子,正如諺語所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但是,這期間的氣溫並不穩定,經常出現乍暖還寒的現象,所謂「冷驚蟄,暖春分」「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所以要注意「春捂」,別忙著減衣服。

啟蟄一雷,萬物夢醒

驚蟄時節,最明顯的自然現象就是,春雷開始響起,隨著氣溫升高,泥土也變得鬆軟,冬眠的蟲類感受到春天的陽和之氣,打破原來的蟄伏狀態,從土中鑽出來活動。

在古人天人合一的觀念里,這些自然現象變成了一個由雷神導演的光輝奪目的奇幻戲劇。

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他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來震動人間,催生春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在易經中,震卦是二陰爻在上,一陽爻在下,陽氣躁動向上,被二陰阻擋,陰陽相爭,必然震動爆發。

因此,震卦是雷,是龍,是奔跑嘶叫的烈馬,表示一種衝決迅猛的力量,也代表驚蟄的力量和表現。

唐詩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到了驚蟄節氣,春雨播撒,春雷震震,蟄蟲被雷聲喚起,萬物都從夢中醒來,爭先恐後地在春光中表現自己。

驚蟄有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布谷鳥)。」

桃花盛開,黃鸝鳴柳,老鷹也被春色感染,變得像布谷鳥一樣溫柔。

震驚百里,萬事亨通

《易經》用「震驚百里」來形容雷的威力,在我們迷誤困惑的時候,智慧無疑是震撼我們的驚雷,它可以給我們帶來生命中的轉機,以及戰勝困難的勇氣。

驚蟄不但在物候上是一個驚天動地的節氣,而且對我們的生活也有振聾發聵的啟發意義。

人生有「蟄」有「驚」,能「蟄」能「驚」,萬事亨通。

是靜如處子

「蟄」,按照《爾雅》的解釋,是靜的意思。

靜能養心明志,靜能生慧悟道,古人說,「天地間真滋味,唯靜者能嘗得出」。

水滴到哪裡,就融入哪裡,且了無聲息,了無痕迹。生活也是一樣,不可能總是轟轟烈烈,風生水起;更多的時候,宛如一泓碧水,靜如處子,若有所思。

萬物靜觀皆自得,臨大事須有靜氣,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要懂得「藏」,藏是靜的一種特殊方式,其目的是為了保全自己,等待時機,也就是《易經》里說的「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老子說:「守靜篤。」

人應該順應自然,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才能真正回歸生命的本色。

「驚」是動如脫兔

「驚」是一種清醒的生活狀態,是一種靈敏活潑的動態,是一種隨時應變的心態。

《易經》:「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

意思是說,每一天都在變化、更新,這是天地最大的德性,天地最根本的性質;生就是創造,生生就是不斷有所創造,不斷有所創造才稱得上是變易。

北宋大儒張載說:「日新者,久而無窮。」

能夠日日更新的事物,就可以長期存在、無窮無盡。世間萬物,一切事物都要不斷革新,以求生存和發展。

天地萬物,生生不息,一個人也要順天應人,時刻不忘反省自己的過失,反思自己的生活,堅持改過自新,新我戰勝舊我,追求自我完善,君子厚德,才可以載物。

「驚」的人生態度就是「日新」,就是「生生」。

古人認為雷有懲惡的功能,罪大惡極之人會遭到雷劈,天打五雷轟,所以聽到雷聲就恐懼,或者警醒,這是「驚」的另一層含義。

《易經》由「生生不息」的宇宙觀,推演到「自強不息」的人生觀,仍然體現的是天人合一的價值觀,人的所有行為都要符合天道,才能立於天地之間,成為大寫的「人」。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轉載請註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你的人生轉機,藏在你的人品和情懷裡
你的姓氏長啥樣?姓氏圖騰,長見識!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