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亂,他的功勞比郭子儀大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的轉折點,參與平叛的將領非常多,論後世名氣,誰都比不過郭子儀,但若只論戰功,有一個人要在郭子儀之上,這個人就是李光弼,新唐書是這麼說的:光弼用兵,謀定而後戰,能以少覆眾。治師訓整,天下服其威名,軍中指顧,諸將不敢仰視。初,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這段話翻譯過來是:李光弼帶兵, 定好計策然後才開戰,能夠以少勝多。治軍嚴整, 全國都敬畏他的威嚴和名望, 他在軍隊中指一下或者瞟一眼, 眾將就不敢抬頭看他了。起初, 他和郭子儀名望相當, 當時稱為「 李郭」, 但論戰功被推舉為平叛第一人。
李光弼,營州柳城(遼寧朝陽)人,契丹人,他的老爸是契丹部落酋長李楷洛,在唐朝官至左羽林大將軍,死後贈謚忠烈,所以呢,他也可以說是唐朝的一個軍二代,為人嚴肅堅毅沉著果斷, 有謀略,少年即加入軍旅。
天寶14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英雄識英雄,郭子儀向皇帝推薦他, 於是李光弼被任命為代理御史大夫, 持符節任河東節度副大使, 代行節度使權力, 兼任雲中太守,不久加封為魏郡太守、河北道採訪使,開始了他的平叛生涯。安史之亂歷時8年,李光弼一直是唐軍平叛主將之一,具體事件可以看新唐書李光弼的傳記,總之,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平息叛亂立下大功。但是,很不幸的是,李光弼和當時得寵的宦官魚朝恩、程元振不和,新唐書上說:相州、北邙戰敗, 魚朝恩因自己決策錯誤感到羞愧, 因此對李光弼忌恨入骨,而且程元振更忌妒他。他們兩人當權,每天籌劃誣衊他的辦法。到來調被程元振誣陷處死, 李光弼更害怕了。吐蕃進犯京城, 唐代宗下詔命他來京救援, 李光弼害怕被算計, 猶豫不敢去。到皇帝出逃陝州, 還把他作為重要依靠, 多次問候他的母親, 來消除隔閡。皇帝回到長安後, 任命他為東都留守, 察看他的動向。李光弼用等待詔書長時間沒來, 需回到徐州收取租賦做借口。皇帝命郭子儀把李光弼的母親從河中送回長安。這也就是說,他和皇帝已經互相猜忌,皇帝被宦官吹耳邊風懷疑他要謀反,李光弼也懷疑自己要被鳥盡弓藏。後來,李光弼在徐州徐州病逝,終年五十七歲。皇帝派使者弔唁慰問他的母親, 贈官為太保, 賜謚號叫武穆, 下詔令群臣到延平門外送葬。
縱觀李光弼的一生,單論戰功,他的功勞實在郭之上,但是很遺憾,李光弼就是一個軍人,不是一個政治家,不能像郭子儀那樣善於從政治角度觀察、思考、處理問題,資兼文武,忠智俱備,能在當時複雜的戰場上立不世之功,在險惡的官場上得以全功保身,但是就像顏真卿在李光弼的碑文中所說:我皇唐之反正也,時則有若臨淮(李光弼被封為臨淮郡王)、汾陽(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秉文武忠義之姿,廓清河朔,保乂王室,翼戴三聖,天下之人,謂之李、郭。
時人公論,李在郭前。
※古稀高齡深入虎穴 忠烈千古顏真卿
※兵強馬壯的盛世王朝,為何就迎來了安史之亂呢?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