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史:秦國該不該打邯鄲之戰呢?出師的理由和時機讓人佩服

中國古代史:秦國該不該打邯鄲之戰呢?出師的理由和時機讓人佩服

長平之戰後,秦國引得之師長驅直進,將趙都城即團團包圍,全圖一甲消滅起國,之戰由此打響,戰爭進行了足足兩年時光,並出現

了歷史上少有的秦軍投降的現象,泰國一統天下的步伐不得不放緩邯之戰的慘敗歷來被歸因於秦國的急功近利所導致的戰略誤判,後人更是覺得秦國本不該去打即鄲之戰,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其實,秦國發動邯鄲之戰是有充分理由的。首先,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取得了空前的軍事勝利。經此一戰,趙國主力土崩瓦解,元氣大傷,短期內根本無法復原。此時對秦國而言,正是滅掉趙國的絕佳時機。

其次,山東諸國已經形成了共同抗秦的合縱之勢。秦國要想打破這個局面,最好的方法便是發動邯鄲之戰拿下趙國,從而威懾住其他諸侯國合縱之勢自然瓦解,那麼,發起邯鄲之戰的時候,國際形勢對秦國是否有利呢?答案也是肯定的

因為長平之戰已經使其他諸侯國對秦國心生畏懼,雖然此刻趙國正在積極策劃合縱

但並沒有立刻得到其他諸侯國的支持,最佳的例證就是,邯鄲之戰前,魏王和楚王對趙國的態度。魏王雖然同意派大軍前去救趙,但其實是表面功夫,實則觀望。楚王則是猶豫不決,趙國使者花了很大力氣都沒能說服楚王

最終秦軍雖然慘敗,但不能說秦國打響鄲之戰的戰略有錯,而是秦國對這場戰役的認識和準備不足,以致錯失戰機

首先,對趙國而言,這是場關乎國家存亡的生死之戰趙國軍民一定會殊死抵抗。原本過著錦衣玉食生活的平原君也拿出自己的財產,並命令手下去守城,從而增強了趙國的團結度況且秦軍在當時有著「虎狼之師」的稱號,凡遇戰事都愛斬首邀功。

趙國軍民更是眾志成城因為他們知道一旦落入秦軍之手就必死無疑。秦國此時聰明的做法應該是適當改變原來的策略在給趙國施加軍事壓力的同時,也給其留條退路,起碼是投降能活命,說不定就能從內部瓦解趙國

其次,秦國對其他諸侯國的認識不足。它斷定其他諸侯國不會貿然前來救援趙國,所以只要警告他們一下就可以了,這本來沒什麼問題,秦國的警告也起到了作用,楚王和魏王都不敢貿然來救。但秦國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局。楚王最終在毛遂用生命相威脅下同意出兵,魏國則是信陵君竊符救趙,形勢一下變得對秦國不利。

但秦國還是不罷手,盲目相信自己的軍事實力,結果造成了秦國歷史上罕見的慘敗,使得日後整個國家的戰略不得不調整。如果秦國能夠對這場戰爭有充足的認識,把握好時機,並及時調整戰略,不盲目輕信輕靠軍事實力,勝利的天平早就傾向秦國一邊了。秦軍大將白起就準確地看到了這一點,他本來打算在長平之戰後立刻去滅趙,但被阻止,後來再讓他挂帥去滅趙時,他堅決不從,原因就在於,他看到此刻的秦國已經失去了先前的戰機。

由此看來,秦國發起邯鄲之戰是沒有戰略問題的,但因其對整個戰局的認識不足與部署沒有準備充分,從而錯過了勝利的時機,最終被趙國反轉了戰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如果坑死趙國軍隊四十萬人的趙括不死,必是千古名將
雖然趙括是紙上談兵,但長平之戰的失敗卻不全是他的過失?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