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生天天:這位中國哲人創立的本體論,被評能匹敵笛卡爾的學說
儒學在宋代以理學形式復興。理學之「理」,也稱「天理」,包含主導宇宙自然的一般規律(物理)以及道德心性的根本原則(性理),因而,理學又被稱為「性理之學」和「義理之學」。由於理學著重探討天道、人道問題,故也稱為「道學」。
今人將理學劃分為三派,除了人們較為熟悉的以程朱為代表的理本論一派和陸王為代表的心本論一派,還有一派知道的人卻不多,它就是以張載為代表的氣本論一派。
氣本論是張載所創立的關學的核心思想。關學始於北宋慶曆之際的儒家學者申顏和侯可,後由張載正式創立,因張載是關中人,故稱「關學」。張載世稱「橫渠先生」,所以又有「橫渠之學」的說法。
圖源自網路
關學認為生而為人,就要做到尊順天意,誠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這四句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概括為「橫渠四句」。
關學主要思想內涵如下:
一、氣本論
作為新儒家的理學,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本體論。氣本論中,「太虛」、「氣」和「太和」為三大理論支點。「太虛」即宇宙本根,「太虛者,天之實也。萬物取足於太虛」,「氣」則是天地萬物之本原,氣聚為萬物,萬物散為太虛。太虛和氣是本體和現象的關係,氣是萬物之本體,太虛則是氣之本體。至於「太和」,就是指陰陽二氣的不失其序的和諧的變化運動狀態。
該「氣論」開闢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新階段,在世界範圍內也有一定影響力,曾被基督教傳教名士丁韙良稱足以同「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的「以太」、「旋渦」說相提並論。
二、辯證法
在「太虛即氣」的元氣本體論基礎上,關學解釋了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張載認為,氣的基本特性是運動與靜止,不停地「鬱蒸凝聚、健順動止」。氣之所以能運動變化,是因為它是陰陽二氣的合和體。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陰與陽,陰陽二氣處同一個統一體中,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繫,「獨陽不生,孤陰不長」。他的這種「一物兩體」學說豐富和發展了古代樸素辯證法思想,朱熹也曾對此作出「極精」、「極好」的高度評價。
圖源自網路
三、認識論
「聞見之知」與「德性之知」這兩個概念是張載在認識和知識理論方面的一個創舉。張載認為,「聞見之知」是由各感官接觸外界事物而獲得,但要認識萬物的本性和本質,必須獲得比聞見之知更廣泛、更深刻的「德性之知」,即所謂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誠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見聞小知而已」。
四、人性論
在先秦以來的人性論基礎上,吸取了各家學說的精華,張載發展出了一套人性學說。關學認為,因氣是萬物本體,氣的本性就是人和萬物的本性,所以人的先天之性本源是純善的,但人生下來之後,不同的生理特點、家庭環境和自然環境和與生俱來的天性結合而形成的後天之性,即「氣質之性」,則有善惡清濁之分,造就成千差萬別的人性,這就是張載的人性二元論。
五、大同論
《西銘》是張載的代表作,經典程度堪比《論語》和《孟子》。其中呈現了一個「民胞物與」的大同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人都是同胞,都是天地之子,君主也同為天地之子中的一員,大家和睦相處,謙和有愛。張載還強調,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這個「大同」社會的成員身份產生認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超道德的自由人格,體現了宋明理學中的「天人合一」。
圖源自網路
六、教育論
張載一生勤於著書立說,教書育人,總結出了一套教育思想和方法。
1、禮教變化氣質
人要改變氣質之性,就要接受教育,養氣集義,「養浩然之氣須是集義,集義然後可以養浩然之氣……義者,克己也」。張載認為,變化氣質,需先學禮,「以禮立教」,「知禮成性」。
且禮教需好惡有常,即對受教者的要求前後一致,做對就賞,做錯就罰,絕不能變化無常,標準不一。
2、教育從小抓起
張載認為教育要從小抓起,「幼而教之,長而學之」,關注兒童心理,發展兒童天性,培養兒童的道德行為和文明習慣,並在成長過程中加以強化。
3、立志先於教育
育人先立其志。張載認為「志」是教育的前提,「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
4、在循序中漸進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間斷亦不可急於求成。他還擬了一個「三年為期」,堅持每天勤學,三年為一期,方可學有所成。
5、用心方得新知
張載認為,人主要是靠心來思考,心會指引我們發現細節和問題,從而不斷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這就是他提倡的「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6、啟發求知慾
張載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求知意識。他主張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比如,他主張教師從事物正反面和因果關係的角度分析問題,加深學生的理解;採取適時而教的方式,讓教育成為學生的「時雨之化」;讓學生自主去思考問題,不懂再問,「聖人於文章不講而學,蓋講者有可否之疑,須問辨而後明,學者有所不知,問而知之,則可否自決,不待講論」。
7、重視背誦
張載重視記憶對於學習的作用,認為學習始於記誦。他還提出了記誦的技巧,一是不僅要成誦,還要靜思,通過理解來記憶,二是通過札記來記憶,及時將見聞和思考記錄下來,「心中苟有所聞,即便札記,不思則還塞之矣」。
8、學習以濟世
關學教育論倡導經世致用的學風,主張教育要以道濟天下為目標,反對學而不用,教育學生做對天下有用之人。
出生西北的張載少時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天資,加上當時西部邊境常受西夏侵擾,張載憂思深重,不到21歲就寫成《邊議九條》,並上書主持西北防務的范仲淹。那時他就立志要與他人聯合組織民團奪回洮西失地,建功立業之心初見端倪。通過談話,范仲淹認為其資質過人,在儒學方面定會有所成就,便建議他與其鑽研軍事,不如在儒學上下功夫。張載聽從了他的建議,從此刻苦研讀儒家之學,並以心中始終懷抱的宏偉志向為治學宗旨,穿梭於儒學、佛學和道家之間,試圖建立起一個宏大的思想格局,經過十多年的研究,逐漸建立起一套獨具特色的學說體系。
※人類2.0:馬斯克,堅持是為了繼續探索未知世界
※人類2.0:「長生不老」的人工智慧圖景
TAG:人類2點0創新生態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