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東曾經最有希望的國家,是如何被絞殺的?

中東曾經最有希望的國家,是如何被絞殺的?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444-被絞殺的埃及




作者:重光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白鷗







埃及作為文明發源地之一,

在幾千年前便是中東乃至地中海沿岸的文明「燈塔」。

燦爛輝煌的古埃及文明創造了多個同時代的第一,其影響力延續至今。




到了19世紀初,埃及國力卻十分衰微,不僅發展陷入了停滯,還面臨英、法等列強的殖民侵略,

一度到了「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




為了應對「千年未有之變局」,埃及發起了一場

史無前例的近代化改革

,力圖效法歐陸列強,富國強兵,救亡圖存。

但這場聲勢浩大的改革最終卻以埃及亡國,淪為英國殖民地而告終。




1609年的奧斯曼帝國疆域與省份劃分,


紅色的即是埃及省,


是帝國亞非歐海陸交通的重要節點。




今天的文章就帶你深入探究,文明古國埃及的「洋務運動」是怎麼以失敗告終的。






 



異軍突起的外來王朝




1798年,

拿破崙率法軍入侵奧斯曼帝國的屬地埃及。

由於戰線過長,且英、奧聯軍與埃及人民的騷擾十分強悍,孤軍深入的侵埃法軍最終於1803年被英軍在亞歷山大港徹底擊敗,

被迫撤回本土。




縱使拿破崙在陸上所向披靡


面對英國的海上霸權卻無濟於事




一路上也是辛苦的




法軍被逐出埃及後,

英軍不久也撤出。

代表奧斯曼帝國中央進入埃及參戰的阿爾巴尼亞僱傭兵團首領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阿拉伯語:Mu?ammad 『Alī Bāshā)趁此權力真空

奪取了埃及的統治權

,當上了埃及赫迪夫(奧斯曼土耳其語:H?div,意為總督)。喪失自主權數百年的埃及

由此獲得實際獨立

,但仍在名義上屬於奧斯曼帝國。




1840年的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畫像




但戰爭帶來的未必只有毀滅。法國人帶來了新的法蘭西思潮,

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公民觀念逐步傳入埃及,引發了劇烈震動。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也看到了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新軍(奧斯曼土耳其語:Ye?i?eri)在法軍的堅船利炮下一敗塗地,

意識到了已成了「木乃伊」的埃及急需一場變革。

這位總督遂著手推行對埃及社會全方位的新式改造,史稱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正在宮中運籌帷幄的


埃及赫迪夫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改革中極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

埃及軍隊的近代化

——光有先進的洋槍洋炮是不夠的,還得有訓練有素且紀律嚴明的士兵來使用它們。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手下的

阿爾巴尼亞與土耳其士兵軍紀敗壞

,時常發生兵變,他不得不用埃及人與黑奴取代他們。但埃及兵源有限,且似乎更適合從事工農業生產,總督大人此時

只有通過奴隸貿易

才能獲得大量而穩定的兵源來擴軍。




但奴隸貿易的

主導權並不在尼羅河下游的埃及手中

,而在上游的蘇丹諸政權和部落的掌握中。




表現穆罕默德·阿里視察埃及新式陸軍的油畫




除去奴隸資源,埃及的

礦產資源

也有賴於尼羅河上游的供應。埃及是一個礦產資源匱乏的國度,國境內煤礦、硫磺礦與鐵礦都很匱乏。




而這些都是工業化的物質基礎,缺乏這三種礦產使得埃及無法進行自給自足的工業化,

而工業化推展遲緩又會影響軍隊的近代化,讓埃及在虎視眈眈的列強面前愈發難以自保。因而穆罕默德·阿里產生了

入侵蘇丹

,將其變為埃及殖民地的念頭。




埃及確實福緣廣闊


蘇丹則更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為了資源而窮兵黷武




1820年,埃及借口肅清藏匿在蘇丹的馬穆魯克勢力,先後派出兩支軍隊共一萬人

入侵蘇丹。




憑藉著先進的新式槍炮與歐式戰術,人數較少的埃軍在短短四年內奔襲1500千米,擊敗了數倍於己卻仍在使用大刀長矛的蘇丹諸政權武裝,

基本確立了對蘇丹中部的統治。




一路擊穿六大瀑布


是古埃及曆代統治者的夢想...




隨後埃及還進行了多次入侵行動,行動足跡遍布東部的卡薩拉(Kassalā)、南部的法紹達(Fashūda?/Kūdūk,在今南蘇丹)及其周邊的白尼羅河上游地帶。隨之進軍薩瓦金(Sawākin)、最南端的赤道州(Equatoria,在今南蘇丹)和西部的達爾富爾。




由此整個蘇丹成了埃及的後花園,埃及幾乎統一了整個尼羅河谷,建立了一個面積近400萬平方千米的大國。





埃及在1820-1822年佔領了大部分蘇丹


在1880年前不斷向南深入


此前埃及還應宗主國奧斯曼帝國的要求


協助其擊敗內志第一酋長國(沙特家族)


甚至干涉希臘獨立戰爭,真是厲害了


 


然而事與願違,

埃及在蘇丹沒有找到夢中的礦產資源

(至今蘇丹的礦產資源都未被完全開發)。從蘇丹捕獲大量黑奴送回埃及訓練為士兵的計劃,

也因蘇丹奴隸的身體狀況而最終泡湯。

1822年至1823年間捕獲的三萬名蘇丹奴隸,最終竟只有三千名倖存下來,這些奴隸最後也被打發到了農場和工廠里干苦力。




穆罕默德·阿里接見英國使節




這樣一來,

埃及費了大工夫征服蘇丹

,卻未能助力埃及的工業化,也沒能使埃軍戰力增強,

富國強兵兩者皆未實現。

資源匱乏的埃及只能依靠從列強進口的煤鐵進行工業生產。




但列強對這個中東新強權非常忌憚,

暗中進行了貿易制裁,試圖阻礙埃及的工業化的進程。

這打亂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最關鍵的軍事改革,使其在面對列強幹涉時無力自保。為了資源,

埃及只能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以戰養戰。




1831年與1839年,埃及兩次與名義上的宗主國奧斯曼帝國開戰,

並大敗戰無不敗的「西亞病夫」

,不僅征服了大敘利亞(今敘利亞、黎巴嫩、約旦與巴勒斯坦),還攻入了安納托利亞腹地,直指君士坦丁堡。





沒有一個歐洲國家想看到


第二個奧斯曼帝國




埃軍勢如破竹,引起了歐洲列強的極度驚恐。他們害怕奧斯曼帝國的消亡會導致中東地區的力量平衡被打破,從而影響到各列強在中東的既得利益。

於是英、奧、俄、普四國組織遠征軍,干涉這場被稱作「東方危機」的戰爭。




四國聯軍

大敗埃及,達成《倫敦條約

,歸還大敘利亞給奧斯曼帝國。兩次戰爭到頭來一場空,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




穆罕默德·阿里永遠放棄了雄霸中東的打算,

退回北非,只保留埃及赫迪夫的世襲權和蘇丹的統治權

,維持埃及的事實獨立,名義上仍臣服於奧斯曼帝國。






但資源匱乏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埃及的改革陷入停滯,財政狀況越來越差

,以至於在1843年放棄了關稅自主權和政府壟斷權。穆罕默德·阿里聽後狂怒,吐血六天,最後成疾,1849年終因心病和神經錯亂而病逝於開羅,享年80歲。




伴隨著他一同逝去的,還有他開啟的富國強兵的改革與半生經營的埃及復興大業。

他的子孫們沒有一個有他這般雄才大略,只能任憑埃及被英法從經濟上滲透。工礦企業、河道、鐵路、郵政與海關等都被埃及作為抵押品。此外埃及還向英法出讓修建鐵路的特權、水上航運權與運輸權以及蘇伊士運河的開鑿權與經營權,用來向英法還債。




十萬埃及民眾的森森白骨


為英法鋪平了通往財富的大道




自1876年起,埃及政府更是由英法兩國委派的英法公民操縱,搖身一變成了

「歐洲內閣」

,成了英法用來剝削埃及資源及其人民財富的傀儡。英軍隨之撲滅了埃及的民族起義並藉機大肆安插英國人干預埃及內政。




通過對埃及的經濟、教育、工農業發展等領域的大量滲透,

英國逐漸掌握了埃及的統治權,

並在1914年12月18日,借保護埃及而殖民埃及。




埃及洋務運動以終告失敗,但更苦難的明天還等著埃及人民。


 




改革失敗原因回溯




埃及近代化的失敗,既有內因,也有外因:




地理環境方面

,埃及看似國土遼闊,達100萬平方公里,但沙漠佔到其總面積的

95%

,因而實際可用土地面積極為有限,才5萬多平方公里。

埃及的生產力上限相當低,擴張潛力有限。




再加上這些

可用的國土都呈帶狀分布在尼羅河兩岸,一旦其中有任意一點被切斷,後果就極其嚴重

——不僅水源與交通會被打斷,軍事力量也要面臨被分割包圍的窘境。




遠古時代提供完美保護的無垠沙漠在近現代,並不能保護埃及免遭列強侵略。

列強完全可以繞開沙漠,海陸夾擊埃及唯一的生命線——尼羅河。

這使得埃及在戰爭中若不佔據主動權,很快就會被擊敗。




若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埃及。




周邊環境方面

埃及不像日本孤懸海外,反而處於中東這個混亂世界的

中心

是海路與陸路雙重樞紐。這樣的兵家必爭之地,自然一直是世界強國的爭奪焦點。況且有奧斯曼帝國在前,歐洲列強不會允許中東再崛起新的大國。




資源方面

,與歐洲列強比起來,

埃及不僅因自然環境的限制只能自持少量人口,人口資源處於劣勢

,而且埃及極度缺乏工業化所需的各類礦產資源,尤其是煤礦、鐵礦與硫磺礦,只能依賴進口。





這三者讓埃及受到列強的嚴格限制,難以完成軍事改革。但救亡圖存的需求又使之不得不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一步步走向軍國主義。

但歷史證明,這條道路通向的只有自我毀滅,即使完成擴張也守不住江山。




曾經的埃及沒戲


如今的埃及還是沒戲




國內凝聚力方面

埃及國內的民眾對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支持度其實並不高。

強制兵役與徭役曾在1824年引發上埃及叛亂,許多埃及農民為了逃避兵役甚至選擇了自殘。




背後的原因則是因為大多數埃及民眾的

民族意識與國家認同感此時完全沒有形成

,在他們眼中的穆罕默德·阿里只是繼馬穆魯克與奧斯曼帝國後的另一個異族統治者。人民的思維停留在封建時代,對這場攸關生死的改革重要性一無所知,

對民族與國家的未來漠不關心。






國際局勢方面

此時的世界幾乎完全以歐洲為中心,埃及毫無機會。

一旦它要發展崛起,勢必要摧毀奧斯曼帝國,隨之就要遇上歐洲列強而被輕鬆擊敗。列強們也確實聯合起來絞殺了這阿拉伯世界實現近代化復興的最後希望。




回頭看來,也許國際局勢對埃及的不利是埃及「洋務運動」失敗最為關鍵的因素。






END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下面



國家:巴西  |  泰國  |  印度  |  日本  |  越南


省區:安徽  |  廣西  |  河北  |  河南  |  山東


城市:廣州  |  蘇州  |  杭州  |  黃石  |  玉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東北人這麼會吃豬肉,豬都驚了
豬在東北面臨怎樣的命運?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