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銳實力」這個說法,主要是針對中國哪一個國際形象而言的,是個什麼樣的「酸葡萄」

「銳實力」這個說法,主要是針對中國哪一個國際形象而言的,是個什麼樣的「酸葡萄」

約瑟夫·奈,這位發明軟實力概念的著名學者,最近針對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文化與價值觀影響力的逐步增強,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銳實力。

他洋洋洒洒,說來說去,其實就是一個意思,軟實力很軟,只用文化與價值觀去影響別人,即「軟實力利用文化和價值觀的魅力來增強國力」,美國和其他的「民主國家」就是這樣做的。如果中國也想這樣做,或者事實上這樣去做了,那就不能叫軟實力了。

似乎,毋需證明的是,美國與西方總是很溫柔友善的,他們以這種溫柔友善對別的國家產生了影響,所以稱為軟實力;而中國是「新威權主義」國家,如果對別的國家產生了影響,那一定不是基於溫柔友善,而是「利用結合了顛覆、欺凌和壓迫的手段」,所以只能叫銳實力。

這,涇渭何等分明。

是的,近年以來,中國正在向世界,包括西方國家產生文化影響,那種「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文化態勢正在發生逆轉。2015年,韓國KBS電視台推出《超級中國》的七集紀錄片,受到韓中兩國媒體、學界、民眾熱議,對一些人產生震撼感。然後,就在中共十九大召開前後,歐美國家的媒體對中國進行了總體比較客觀公正的報道,其中具有文化意味的有兩例,一是法國《世界報》2017年10月15日發表了《中國,強國崛起》的文章,而美國《時代》雜誌則在2017年11月13日發表了《中國贏了》的文章,之所以說具有文化意味,乃是這兩篇文章的標題都使用了漢字。這使人想到在中國一度存在的現象,由於對西方的嚮往和崇尚,無論是在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期間還是在1980年代,中國的文化人總是不忘在中文文本中使用英文,連民主和科學都在中文文本中變成了「德先生(democratic)」和「賽先生(science)」,中國的廣告牌上滿是英文,中國年輕人穿的T恤上也塗鴉各種英文句子。

可是,就在當下,西方世界也不得不要關注中國,不得不要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了,也許,這些影響還不算大,但是,其標誌性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只是,包括約瑟夫·奈先生在內的一些西方人士不願意承認這是中國軟實力的表現,必須將其醜化為「銳實力」(sharp power)。他們之所以這樣思維,無非是中國不再是一個軟綿綿的國家,中國不僅有超級規模的經濟實力,有新「四大發明」,還有日新月異的科技增長:美國《外交政策》雜誌2017年1月20日發表文章,以2016年中國的超級計算機、射電望遠鏡、量子通信衛星為例,覺察到,自1979年中美兩國建交以來,「美國對中國在體制和觀念上的影響遠超於中國對美國在品位和價值觀上的細小影響。2016年中國的大計劃可能已經開始打破了這種平衡。」中國不再是一個話語國家,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強勢國家。

眾所周知,中西方的文化關係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走了之字形的路。18世紀時一度形成了「中學西漸」的局面,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也認為,在當時,「中國對歐洲的影響比歐洲對中國的影響大得多」,中國「開始被推舉為模範文明」。一定要說軟實力,當時的中國靠的就是軟實力,中國以其悠久而富於魅力的古來文明——從茶葉、瓷器到哲學、文學,乃至於園林藝術,讓歐洲人學習了一把。

到了19世紀中葉,為什麼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一下子就不行了,中學西漸轉換為西學中漸,軟實力還真軟了呢?這就是鴉片戰爭帶來的改變,這是一場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戰爭,道義已經不重要,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硬體、技術、裝備。正如費正清所說,在鴉片戰爭中,「中國的學者、官員認為他們自己更明事理,但卻無從證明這一點。船堅炮利是一件決定性的事實」。 另外,費氏在其主編之《劍橋中國晚清史》還說:「炮艦外交揭露了關於中西交往中誰說了算這個反覆未決的鬥爭。」

其實,整個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歷史就是這樣,憑藉先走一步的優勢,西方文明對整個世界大行擴張,在炮艦的掩護之下推行其文化與價值觀。今天,西方的帝國主義政策已經風光不再,但也餘威尚在,必要時還是硬實力先行的。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國際學界一直有另一個概念,那就是「文化帝國主義」,指的就是西方依託強大的經濟軍事科技實力,將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傳播在世界各地,看得出,「文化帝國主義」就是所謂文化軟實力的實質所在。只有在掩蓋住擴張主義歷史時,約瑟夫·奈先生的軟實力才是純潔乾淨的,但歷史是抹不掉的。

對中國來說,軟實力被說成銳實力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必在意,銳實力就銳實力。自己是否對別的國家實行過帝國主義,是否在人家的土地上燒殺擄掠,這不是什麼講不清的事情。歐洲人把北美土地上的印第安文明、大洋洲土地上的毛利人文明都摧毀了,他們還敢說自己是靠軟實力走天下,我們和平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明,就算同時在經濟上支援了別人,又怎麼啦?犯不著不高興。

但是,中國人要明白而不能犯糊塗的是,中國今天之所以在世界上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之所以別人要學習中國文化,之所以總有人要到中國來示好,之所以會在紐約、倫敦出現中國春節場景,這全在於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帶來的成功,在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於中國之「銳」而非「軟」。沒有鄧小平當年提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中國何以趕上世界?沒有中國的現代化,五千年古老文明何以輝煌?擱了五千年,人家還不是想打就打嗎?為什麼人家今天要對五千年古老文明表示尊敬了呢?就因為你強了,銳了。依我看,中國有了「銳實力」,這是件好事而非壞事。應該感謝約瑟夫·奈先生的啟發。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觀察 的精彩文章:

13騎突破10萬圍城,9千人擊潰50萬大軍,為何這一仗能躋身史上以少勝多戰例前三
受迫害妄想症?印參謀長妄言:中巴正對印度發動「代理人戰爭」!

TAG:上海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