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三餐」從何開始,誰又一日四餐、五餐
作為美食愛好者,或者作為吃貨,每天的一日三餐必不可少。作為現代的飲食習慣,「一日三餐」是怎麼形成的,從何開始?古人一天吃幾頓飯?
從史料上來看,秦漢及以前民間一天只吃早、晚兩頓飯,流行「兩餐制」;隋唐時期,「午食」的概念才逐漸形成,一天吃三頓飯成為尋常人家的基本用餐習俗……並且逐漸實行早中晚定時進餐。
「飢則求食,飽則棄余」說的就是原來人們的進食習慣,此時還沒有「定時吃飯」的概念,更不用說兩餐制。中國最晚在商代逐漸形成了「定時吃飯」的習慣。到先秦時期,尋常百姓家恪守的習慣都已經是早晚「兩餐制」,但此時並沒有「早飯」和「晚飯」的概念,古人將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餔食」,稱為「飧」。這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而「朝食」對應現代的7時-9時,「餔食」,相當於現代15時-17時。而如今的西方國家一般以晚餐為主,東西方飲食文化存在很大差異,即便是在古代「兩餐制」時期,古人看中的仍不是「晚飯」,而是「朝食」,必須吃飽吃好,而「餔食」則要求簡單。如果我們在演繹春秋戰國的電視劇中看到尋常人家有 「午飯」的出現,只能說明導演沒有深究歷史。
在春秋時期,「三餐制」伴隨著「兩餐制」逐漸出現,在皇權為上,階級分明的封建社會,三餐制產生之初是貴族們的專權。在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三餐制」作為一種特權只存在上流社會,而尋常百姓人家每天還是兩頓飯。
漢代以後,「三餐制」逐漸流行,但是,受當時生產力低下的影響,好多地區仍然是「兩餐制」。其實很好理解,在農耕社會,白天勞作,出發之前吃一頓飽飯,中午一般仍在勞作,而晚上休息時間沒必要吃的過飽。畢竟當時糧食金貴得很。
在唐朝以後,乃至清朝時期,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頓飯,有的地方一天吃兩頓飯。比如清朝著名文學家在《清稗類鈔·飲食類》記載了清朝各地的飲食風俗,其中存在「南方普通日三次,北方普通日二次」的說法。總的來說,在古代歷史上,「兩餐制」和「三餐制」可以說是相對普遍的。此外,就「四餐制」、「五餐制」,一般都是秦始皇、漢武帝等古代皇帝才能享受到的。而離我們最近的滿清皇宮一般為「兩餐制」,因為滿族傳統的飲食習慣是一日兩餐,入主中原後也將其帶進了皇宮。這就是所謂的「早膳」和「晚膳」,此時的「兩餐制」與秦漢時的「兩餐制」在時間安排上有較大差別,早膳一般在卯正以後(早晨6、7時後),晚膳多在午、未兩個時辰(中午12時至午後14時)。其實,清朝「帝王餐」是「明二暗四」:在早膳和晚膳這兩頓正餐(大餐)之外,還有「早點」和「晚點」兩道副餐。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走路不直,握拳沒勁可能是頸椎病
※「訃告」針灸泰斗謝錫亮老先生辭世 他曾呼籲「救救傳統灸法」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