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帝問道,問出哪些養生之道?

黃帝問道,問出哪些養生之道?

本文為《杏林趣事》專欄第4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

黃帝問道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佳話。故事發生在5000年前的崆峒山,問道者是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被問者是廣成子。廣成子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研究「道」文化的人,是古代道家思想、養生思想、長生文化、崆峒武術的最早研究者。黃帝問道標誌著廣成子道家思想的成熟。關於黃帝問道,不少文獻都有記載。司馬遷登崆峒山後,也把這一歷史事實載入了《史記》。相傳《黃帝外經》記錄最為全面,後來《莊子?在宥》全文引入,方得以流傳至今。

杏林大觀園國葯博覽園「黃帝問道」泥人張彩塑

場景描述:上古時代,黃帝身著帝王之服(色黃),頭戴冠冕,寬袍大袖,一手執《黃帝內經》,一手執玉版,足跨神龍。

古籍記載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

晉·葛洪《神仙傳·廣成子》:「廣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黃帝聞而造焉。」

《莊子·在宥》:「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山,故往見之。」

相傳,黃帝阪泉之戰打敗炎帝部落,統一華夏部落,又征討東夷、九黎,涿鹿之戰打敗蚩尤後,統一中原,建立永垂後世的功業。統一中原之後,黃帝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關注生命健康,問道崆峒山,訪道廣成子,探求長生之道,黃帝第一次上山問治天下之道,廣成子不僅沒有回答,反而指出了黃帝不遵循自然規律的問題。第二次上山問「治身」之道,廣成子欣然作答,而且滔滔不絕,深入淺出,十分深刻。所以黃帝問道問出的是「長生」之道,也就是現在的「養生」思想。

黃帝學說對中醫學的發展影響很深。我國現存的第一部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即托黃帝之名。《黃帝內經》開篇與《史記》基本一致,其雲「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而向天師岐伯請問醫學要旨,遂有《黃帝內經》這一部醫學經典。除岐伯之外,黃帝尚有臣俞跗、少俞、巫彭、巫妨、桐君、雷公、少師、鬼臾區、伯高、僦貸季,皆為上古名醫。

黃帝問道問出了哪些養生之道?

天人合一。「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人的生活與日月、天地的運行密切相關。只有與天地、日月運行的規律相一致,人才能健康長久地生活。違背天地運行規律,只能使「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道法自然。「天地有官」。天地、大自然的運行是有規律的。「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懂得並遵守自然規律的人,上可以成為皇帝,下可以成為王爺;不懂得自然規律的人,上只能見到太陽的光亮,下只能化為土塵,成為一個平庸無能之輩。人必須尊重自然規律。

陰陽協調。「天地有官,陰陽有藏」。天地運行是有規律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陰陽協調。「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我堅守這一條,讓自己的身體處於陰和陽相互協調、相互平衡的狀態,才達到「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活到一千二百歲(相當於現在的二百歲),而身體還不衰老。

虛懷若谷。「當我,緡乎!遠我,昬乎!」當人們向著我而來,我無所覺察,背著我而去,我無所在意。這種超然物外、虛懷若谷的人生態度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

恬淡虛無。「無視無聽」,「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什麼也不看什麼也不聽,內心什麼也不知曉,這樣你的精神內守在體內,就可以長生。

清心寡欲。「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那世間的萬物是無窮的,而人們往往以為有個盡頭,所以千方百計地去佔有;那世間的事物是不可能探測完的,而人們總以為有個極限,所以想方設法、無比貪婪地去追求。這都是不合道的。只有「必清必靜」,保持寧寂和清靜的心態,去掉過多的佔有慾,保持清心寡欲,才能使人保持健康。

樂觀豁達。「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萬事萬物都是生於土地又返歸土地,所以我也得離開你們,進入那沒有窮盡的大門,遨遊於沒有極限的原野。我將與日月同光,我將與天地共存。多麼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啊!這種樂觀豁達的心態,正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源泉。

安內攘外。「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讓人們小心謹慎地摒除一切思慮,封閉起對外的一切感官,做到形體與內心世界的一致,智巧太盛反而招致敗亡。內因是健康的根本,外因是健康的條件。讓內心安靜下來,讓臟腑協調運轉,再處理好外界的干擾,遵循自然規律,這樣人還能不健康嗎?

睡覺方向。黃帝第二次問道時廣成子「南首而卧」,頭朝南方躺著。睡覺頭要朝南,這與地球磁力線方向保持一致,遵循自然,可以使人氣血運行更暢,提高睡眠質量,有利於身心健康。

溫馨提示

為弘揚普及中醫藥文化,杏林大觀園在園區中心部位建了一座佔地180畝的「國葯博覽園」,其中轉讓建設用地12畝用於建造「中醫藥文化展覽館」,該館共分為岐黃之術、滇南本草、中華醫史、中華葯史及少數民族醫藥五個展館,兼設一條歷代御用經典處方長廊。

展現我國古代中醫藥精彩故事場景的泥人張彩塑就設在中醫藥文化展覽館。泥人張彩塑為天津市的一種民間文化,著名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其用色簡雅明快,用料講究,所捏的泥人歷經久遠,不燥不裂,栩栩如生。想要現場觀看「神農嘗百草」及其他更多與中醫藥文化相關的泥人張彩塑的市民,可以到杏林大觀園「國葯博覽園」中醫藥文化展覽館參觀了解。

項目名稱:雲南省中醫藥健康旅遊品牌項目大眾傳播系列活動之——《杏林大觀園·杏林趣事》

實施主體:杏林大觀園

編審:藍桂華、李興德、劉平、趙廷龍

總編:張小貝責任編輯:陳思思版式設計:陸榮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中醫 的精彩文章:

經常咳嗽的人,這個東西很好用
古代痛風也流行,一個七味葯的古方就能搞定

TAG:雲南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