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戒本經》(2):歸敬述意

《菩薩戒本經》(2):歸敬述意

《菩薩戒本經》(2):

歸敬述意

文 / 觀諸法如

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釋文

甲一、歸敬述意(分四科)

乙一、歸憑

歸命盧舍那,十方金剛佛;亦禮前論主,當覺慈氏尊。

依照蕅益(智旭)大師的分科,全部的戒本 一共分三大段,第一段是「歸敬述意」,第二段「正列戒相」,第三段是「結示宗趣」。

這三段只有第二段「正列戒相」,才是彌勒菩薩所說,在菩薩地持經中節錄出來的。第一段「歸敬述意」和第三段「結示宗趣」,原文沒有這兩段,這是結集家所編的,但是誰結集的就不知道了。也有可能是古時候的印度為了要誦菩薩戒,加上前後,成為有序有流通,而成就一部戒本,這兩段是結集的人所加不是論文原有。這本戒本,和玄奘三藏所譯的瑜伽菩薩戒本同本異譯,內容大致相同,而文法不同,這本是專為誦戒的人編的,而瑜伽菩薩戒本只說明戒相的道理。

第二段「正列戒相」,這是出於《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戒品〉裡面。曇無讖他的《地持論》,這是說這個第二譯,第二譯怎麼講呢?因為《地持論》裡面已經翻譯過了,現在再翻譯出來,再翻一次別行,所以叫做「第二譯」。

第一段「歸敬述意」,這一科裡面分四科,第一科是「歸憑」,第二科是「誡聽」,第三科是「喻贊」,第四科是「勸持」。

第一段「歸敬述意」的偈頌,分四段:(一)歸憑—歸敬三寶,依憑三寶來誦此戒本。(二)誡聽—警誡同修,要注意聽。(三)喻贊—以此喻來讚歎戒法的殊勝。(四)勸持—勸勉受過菩薩戒的人,要好好的學習受持。

「歸憑」這句話什麼意思?就是誦戒的時候,先要禮敬三寶,這叫做歸;憑,憑就是依仗的意思,就是憑三寶的加持為大家誦戒。

「歸命盧舍那,十方金剛佛;亦禮前論主,當覺慈氏尊」,這就是歸憑的意思。「歸命」這兩個字怎麼講?命者命令,就是教;佛菩薩的法語稱之為命,佛菩薩對我們的教導叫做命。歸字是順從的意思。就是順從佛菩薩的教導,叫做歸命。

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箋《菩薩戒本經箋要》:「盧舍那,此翻凈滿。惡無不斷,故凈。善無不行,故滿。即修德究竟圓極,克證本性,具足三身,恆居報土,乃菩薩戒之大和尚也。十方金剛佛者:金剛道後證不壞性,亦是圓滿報身。與盧舍那,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各徧法界,無礙無雜,非一非異,乃菩薩戒之同壇尊證也。慈氏尊者:梵稱彌勒,於前則為地論主,於後則次當作佛,乃菩薩戒之羯磨阿闍梨也。將欲誦戒,故先歸命敬禮以求加被。

「盧舍那」,是梵語,翻譯成到中國話翻叫做「凈滿」,清凈圓滿。為什麼叫盧舍那?所有的惡法沒有不斷的,叫做清凈;就是所有的染污的惑業苦都消除了,就叫做清凈。滿,就是一切善法沒有不成就的,所以叫做圓滿。圓滿了一切功德、消除了一切的過失,所以叫做凈滿。釋迦牟尼佛又名為盧舍那佛,盧舍那佛叫做凈滿,若在佛的三身來說,佛有法身、報身、應身,這應該是圓滿報身的意思,無量功德圓滿的佛的身體,那麼就叫做盧舍那。

清凈圓滿,就是報身佛。菩薩戒是報身佛所說,可以參考《梵網菩薩戒》。第一先歸命盧舍那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報身佛,是制菩薩戒者,也就是我們受菩薩戒的得戒和尚,所以要先歸命於盧舍那佛。

「歸命盧舍那,十方金剛佛」,歸命這兩字貫下來,歸命十方金剛佛。歸命盧舍那佛,同時也歸命十方金剛佛,就是十方世界的佛。「金剛」是等覺菩薩最後要成佛之前,斷最微細的根本無明,叫「金剛道」,到金剛道後心,徹底斷盡無明,成就金剛不壞的報身佛,所以叫做金剛佛。金剛佛,也表示佛的無量功德是不可動搖的。還沒有成佛的人,有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這個時候都是可破壞的,都是有變動。到成佛萬德圓滿、無量功德圓滿的時候,那是不可破壞的、是沒有變易的,所以稱之為金剛。

「金剛」也表示十方佛的報身佛,跟「盧舍那佛」沒有兩樣。歸命盧舍那佛,是歸命得戒和尚——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報身佛。歸命十方金剛佛──歸命十方諸佛,是歸命受菩薩戒時的尊證和尚,以十方佛為受菩薩戒時的尊證和尚。所以歸命盧含那佛得戒和尚後,接著歸命已經成佛的十方佛,受戒時的尊證和尚。

「亦禮前論主,當覺慈氏尊」,這兩句是歸命法寶和僧寶。「前論主」是指彌勒菩薩,為地持論的論主,因為菩薩地持經是他所造,所以叫做「前論主」。論就是《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持經說完之後,才編成這菩薩戒,所以稱做「前論主」。本來論是彌勒菩薩說的。今以論為法寶,即菩薩地持經。

「當覺慈氏尊」,論主就是當覺,當來成佛的彌勒菩薩。論主彌勒菩薩是僧寶。彌勒菩薩翻譯成中國話就是慈氏菩薩。

關於慈氏菩薩授記當來作佛,請參考《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八:如說:「慈氏!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乃至廣說。」

慈氏菩薩何故名為「慈氏」:

《彌勒經游意》:故釋論雲。阿難問佛:何因緣故,得彌勒字。佛答:過去久遠。,於閻浮提中,有一佛出世,名曰弗沙佛。彼時有國王,名曇摩留枝。往佛所時,見一比丘,入慈心三昧,形身安靜,放大光明。王見則問佛:此比丘,入何三昧,光明乃爾。佛答王云:此比丘,入慈心三昧。王聞此語,信增欽仰言。此慈心定魏魏乃爾,我亦修習此慈心三昧。爾時,曇摩留枝王,今彌勒是。於世則發此慈心,自此以來,常字彌勒,久習性故,至成佛時,猶名慈氏。

大慈恩寺基撰《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慶喜問佛慈氏名因。佛言:過去此贍部洲有大國王,名達磨流枝,此雲法愛。爾時有佛號曰弗沙,有一比丘入慈三昧,身相安靜放光照耀。王問此僧何定致此?佛言:入慈定。王倍生欣躍云:此慈定巍巍乃爾,我當習之生生不絕,往法愛王者今慈氏是。從彼發意常號慈氏,久習性成佛稱彌勒。

「當覺慈氏尊」。為何要頂禮彌勒菩薩呢?在受菩薩戒的時候,按照羯摩文,彌勒菩薩是菩薩戒的羯摩和尚。而現在一般傳授菩薩戒,以釋迦牟尼佛為得戒和尚,文殊師利菩薩為羯摩和尚,彌勒菩薩為教授和尚,所以必定要同時歸依。

這樣子說,「歸命盧舍那」,歸命「十方金剛佛」,這是禮敬佛寶;「亦禮前論」,那就是法寶;「亦禮前論主,當覺慈氏尊」,這是僧寶。就是禮敬三寶。誦菩薩戒的時候先念這段文 。

乙二、誡聽

今說三聚戒,菩薩咸共聽:

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箋《菩薩戒本經箋要》:「只此重輕學處。能斷諸惡,即是攝律儀戒。能成諸善,即是攝善法戒。能益有情,即是攝眾生戒也。 」

「誡聽」,警誡大家要注意聽。「今說三聚戒」,誦戒的人對大眾說,現在要誦三聚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也叫饒益有情戒)。這三聚戒,也就是三類,每一類有很多的戒,所以叫做聚。

「菩薩咸共聽」,在一起誦戒的菩薩,要專心注意地聽誦戒。出家的道場半月半月誦戒,誦比丘戒,也誦菩薩戒。

「三聚戒」簡單的解釋一下:諸惡莫作,攝律儀戒不做一切惡事。攝善法戒能廣做一切善事。發了無上菩提心受了菩薩戒以後,所做的一切善法都叫做攝善法戒。如果受七眾別解脫律儀的人發了無上菩提心,所受的律儀戒也就是菩薩的律儀戒。攝律儀戒的一部分是共於聲聞戒,但是有一部分是不共聲聞戒的。又有大悲心饒益一切眾生,是攝眾生戒(也叫饒益有情戒)。

乙三、喻贊

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闇;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遺;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

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箋《菩薩戒本經箋要》:「大明燈者,喻贊攝律儀戒,能斷生死長夜一切惡業愚惑闇也。真寶鏡者,喻贊攝善法戒,能照佛地一切功德智慧法也。摩尼珠者,喻贊攝眾生戒。如如意珠,能雨一切聖財,普濟九界貧窮苦也。」

這是第三科「喻贊」,用三種譬喻來讚歎戒法的殊勝。

「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闇」,這個戒,是說攝律儀戒,就是別解脫律儀戒(別解脫戒),它的功德譬如放大光明的燈似的,這個燈能破除黑暗。菩薩能持律儀戒,「能消長夜闇」,能消除無明長夜的黑暗,這就是能斷煩惱了。 聲聞戒裡面有三種戒,別解脫戒,靜慮的律儀戒(定共戒),無漏的律儀戒(道共戒)。聲聞的這三種戒,能破除見煩惱、愛煩惱,能得到阿羅漢道了。菩薩的律儀戒也如大明燈,能消長夜闇,也應該包括定慧在裡面了,所以「能消長夜闇」,能消除去三界的無明的黑暗,那就是戒裡面有般若波羅蜜了。

「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遺」,這是讚歎攝善法戒。攝善法戒的功德如真寶鏡,寶所成的鏡子,就是明鏡。明鏡有兩種作用:能照、也能現。萬物的相在裡面能現出來,而它裡面能夠明,所以也能照萬法。戒裡面有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因為有無上菩提的願力,它能夠去做一切的功德、一切善法、六波羅蜜、萬行的功德,同時它的般若波羅蜜能夠無所得,沒有所得的過失,所以叫做照。這個現,從明鏡裡面能現出來萬物的相,從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能創造一切功德,就是能成就一切的善法。而同時能照,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意思了,就是做一切功德的時候而心裏面沒有執著心,就是《金剛經》上「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的意思了。「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

遺」,就是沒有一法不照,所有的善法都是由般若波羅蜜所成就,由般若波羅蜜能破除一切的執著。

「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這是讚歎饒益有情戒。摩尼中國話叫如意,戒好像如意珠。如意珠隨人的心意所歡喜的,它就能現出來,願意得財寶,它就像下雨似的把這麼多財寶現出來,或者喜愛衣服飲食,各式各樣如意的事情,它也隨意現出來。饒益有情戒像摩尼珠似的,摩尼珠能雨寶,現出無量無邊的佛法,能救護一切眾生。世間的貧窮,是指沒有財富,佛法講的貧窮,是指沒有佛法的七聖財。世間上有漏的功德雖然也令人舒服一點,不會到三惡道去,但是若佛菩薩來看都是可憐愍者,因為貪瞋痴在活動,還是無量無邊的苦惱,所以沒有法樂、沒有出世間無漏的功德,都譬之為貧窮。菩薩的饒益有情戒,也就是大悲心,能夠為一切眾生宣揚無量無邊的佛法,使令他們斷一切惡、成就一切功德,免離了貧窮之苦,也可以成為聖人、成佛了,所以叫做「雨物濟貧窮」。

這樣說,「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闇;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遺」是菩薩自己的功德,「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是利益眾生的功德。這兩種功德圓滿,就是得無上菩提了。

乙四、勸持

離世速成佛,唯此法為最!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持。

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箋《菩薩戒本經箋要》:「非離世,則不能度世。如岸上人,方可拯溺水人也。故華嚴經普賢常行,亦名離世間品。離世乃下化之本懷,成佛乃上求之夙願。上求下化,惟此三聚凈戒為最,可不精勤護持哉。 」

這是「勸持」,勸持我們眾生,戒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應該受持,隨順修學,不要違犯。

「離世速成佛,唯此法為最」,不只是說是聲聞人發了出離心,菩薩發了無上菩提心,自己也要有出離生死的意願,無上菩提心也包括出離心在內的。因為菩薩是感覺到三界裡面都是苦,一切眾生在流轉生死里是苦,所以他教化眾生從苦惱的生死的境界裡面解脫出來,菩薩當然自己也願意得解脫。

離世——超出三界、了脫生死,叫做離世。如在岸上見人掉到苦海,想要到海里救人,自己會游泳,才能入海救人,若自己在苦海中頭出頭沒,怎能救人?所以先要自己能夠離世,才能入世。《華嚴經》第三十八品「離世間品」,也是此意。

「離世速成佛」,「速成佛」是菩薩無上菩提心的願望。菩薩發心,第一個發大悲心是廣度眾生,發無上菩提心是希望得無上菩提,還有一個般若波羅蜜的無我的智慧,發這三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圓滿了。

「離世速成佛」,要離世,就是般若波羅蜜了,因為世間上的事情,過去、現在、未來在生死里流轉,就是受生死苦。從生死苦裡面解脫,憑什麼得解脫?當然是以戒、定為基礎,由般若波羅蜜才能夠離世。生死凡夫,心裏面有貪瞋痴,各式各樣的煩惱,然後造了很多的罪業,由煩惱和業力招感生死的苦果,在生死里流轉受苦。若是聖人比如說阿羅漢,或者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在生死裡邊的時候,他在生死裡面不苦,為什麼?他心裏面有般若波羅蜜,無所著,不執著的智慧。苦是由執著來的,若不執著是沒有苦的。若能得到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眼耳鼻舌身意與一切法接觸的時候,有明相應觸,有般若波羅蜜相應的時候,是沒有苦這件事的。我們肉眼可能看見也是苦的境界,但是聖人無所得的智慧上面沒有苦這件事,那就叫做離世。

離世是解脫生死苦,速成佛是得無上菩提這件事。「唯此法為最」,要有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一共這是三樣,才能夠「離世速成佛」。沒有般若波羅蜜,不能夠離世;沒有攝善法戒,不能速成佛;這裡面也要加上饒益有情戒,因為若不饒益有情的話,不能得一切種智的。般若波羅蜜是根本智,饒益有情戒實在是後得智,大悲心是在後得智裡邊的。所以「離世速成佛」這件事,要修學這三種凈戒,才能夠「離世速成佛」,所以此三聚凈戒「為最」,是修學無量功德裡面最殊勝的法門。

「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持」,是故,承上文而起下文,因此之故。菩薩若是想要「離世速成佛」,應當精勤地護持三聚凈戒。凡夫菩薩發無上菩提心,受持三聚凈戒是最困難的,得了聖道是比較容易。凡位的時候,因為有所得的心還在,有所得的執著,心容易心隨境轉,受持戒就有困難。得了聖道以後,般若波羅蜜成就了,無相的大悲心也成就了,所以受持三聚凈戒比較容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2):四、由覺慧劣。五、由多貪求。六、由無喜足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住循身觀、住循三觀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