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孤獨和獨立人格

孤獨和獨立人格

2018年的春節,在旅途中唯一讀的書就是這本《溫柔之歌》。

台北冬日暖陽。在旅途的瑣碎和繁忙中看完這本書,是不錯的選擇。如果這次春節選擇留在了雨夜安靜的家裡,應該會受不了書里透出的冰冷。

這本2016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的作品,我第一次聽說卻是在2018年1月1日的《紐約客》里看到的一篇訪談。訪談文章有興趣可以「點擊原文」查看。

據說龔古爾獎是法國文壇最受矚目的文學大獎,獲獎條件非常苛刻。35歲的蕾拉·斯利瑪尼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龔古爾獎獲得者(上一位是60年前時年44歲的加繆),但另一方面又因為她摩洛哥移民和穆斯林身份帶來的政治因素,文學水準受到爭議。

(紐約客文章里的作者肖像,很美吧?)

據說龔古爾獎的作品常常是文筆晦澀,難得這本非常易讀。不知道這樣的通俗風格影響到對斯利瑪尼文學水準的評價。

如果「嚴肅」文學是促進人們思考一些人生問題,這本書完全可以達標。關於母親和看護的題材儘管看似日常,卻很少有文學作品關注。《紐約客》的作者Lauren Collins說,

就像跟性主題的文學作品一樣糟。我們有神話、有聖經故事、有童話,有小豬佩奇,但是很少我們可以打開一本書,讀到故事裡的主角在買襪子,或者把玩具收拾盒子里。

書的結構也很大膽,沒有用故事結果做「懸疑」。相反,故事的第一句話就是:嬰兒已經死了。The baby is dead.《紐約客》的Collins說:

我在看《溫柔之歌》的時候好像一直在逃離這四個字(英文版),就好像它們可以真的傷害到我,而唯一擺脫這種恐懼的方法就是趕緊看完。

讀這本書不像娛樂,或欣賞藝術作品,而更像是染上了某種強迫症。我覺得這感覺太奇妙了。

這本書是作者的第二本小說,靈感來自2012年美國的一則新聞,一名保姆殺害了自己看護的兩名孩童,而我們今天看到,一下子應該也會聯想起2017年的杭州保姆縱火案吧。

文字寫得很法國,在不動聲色的細節描述中體現各種冰冷的掙扎。中產階級的夫妻帶著一對兒女,再加一個相當於律師收入的保姆,除了嬰兒,讀得出每個人的孤獨。

每個個體都是孤獨的存在,就算是枕邊人也不能真正理解、甚至哪怕是知曉TA的掙扎。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試圖證明自己的價值,依賴並渴望社群的認可和接受,又在夾縫中尋找自己作為一個個體的樂趣和幸福。

在娛樂業工作的丈夫要在婚後保持自己的桀驁和自由,妻子不甘在家做全職太太,力圖重新回到律師業,卻掙扎在「外包」母親職責和努力工作的矛盾中,受到婆婆和同事質疑。他們在應付家庭和生活的同時又總在尋找自己的「自由」。

貌似完美的保姆路易斯則是另一種情形:一直在試圖擺脫丈夫的債務和女兒的反叛,在僱主看不見的每一面都是忍耐、殘忍和歇斯底里。她看起來最樂在其中,但其實最孤獨:

在孩子們身邊會感覺到很孤獨。他們根本不在於這個世界的面貌。他們能夠隱約感受到世界的堅硬和黑暗,但是他們不想知道。

路易斯是書中最沒有獨立人格的角色,試圖在徹底融入僱主一家中找到存在感,

從希臘度假回來,回到自己狹窄的單間公寓里,暗暗期待著保羅夫婦求助於她時,她已經將附著於這個家庭當成自己實現價值、改變境遇的救命稻草了。

而女主人卻覺得:

人們只有在不彼此需要的時候才會是最幸福的。只過自己的生活、完全屬於自己的、和別人無關的生活。在我們自由的時候。

有時候你看別人的生活,莫名覺得有很多共鳴。在這樣的悲劇故事裡看到,一股涼意會從背脊上慢慢爬上來。

天暖的時候再看吧。特別推薦給女朋友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姜還是生的 的精彩文章:

最強大腦是腦機融合,未來來了嗎?

TAG:姜還是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