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以分別法音為心,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楞嚴經》參習(119)

以分別法音為心,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楞嚴經》參習(119)

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楞嚴經》參習(118)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前文經:【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



本文經:【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



在此把前面的意思略為敘說一下,這個文才能夠接得上。在前一段世尊是以指月做個比喻,聰明的人應當是因指見月,這個比喻非常之好,指是什麼?就是教相、教行,不但是佛的一切言教、佛的聲教,以及一切教學的設施,都用指做代表。指的作用是指月,目的是叫你見月亮,換句話說,「因指見月」這才是個聰明人,在佛法裡面講叫當機者,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我們因如來的言教、因如來的聲教、因佛法里種種教學的設施,我們見性,見到真如本性,這就是因指見月,這是聰明人。愚笨的人把指頭當作月,佛說,「你看,我的指頭指著月」,他看著指頭,不肯更進一步超越,死在指頭之下,把指頭當作月,這是笨人。真性在哪裡?「真性在經里」;般若在哪裡?「般若在《大般若經》裡面」,那就糟了,那就是把指當作月。菩提涅槃在哪裡?「菩提涅槃在佛教里」,壞了,佛教是一指。試想想,佛在《起信論》教給我們,離名字相持(持就是受持)、離言說相持、離心緣相持,這才叫真正受持金剛般若,受持金剛般若如是,受持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都不例外,這才因指見月,而不死在言語之下,不死在文字之下,也不死在種種設施之下。塑個佛像,你看到佛像是光著腳的,認為佛非光腳不可,不光腳的不能成佛,好了,你光了腳就能成佛嗎?哪有這個道理!這些都是把指當作月。

「把指當作月」,佛在這段經裡頭告訴我們,豈但你對於指不認識,你連指與月都不認識。為什麼?月是光明的,指是黑暗的,指不發光。這個意思就是說,不但真如本性你不認識,連佛的教相、設施的用意你都一無所知,那又如何能開得了悟?這段教訓我們應當要牢牢的記住,要依教奉行,就是萬萬不可以死在這一指上。八萬四千法門一指也,三藏十二分教一指也,要懂這個道理,一定要超越。指要不要?要。初學要借這一指,再眼睛往上面一看,指就不要了,為什麼?往上看,看到月,還要指幹什麼?指就不要了,指對自己沒有用處。所以你悟了之後,佛教裡頭所有一切的設施、三藏經典,對自己有沒有用處?一點用處都沒有,廢紙一堆。沒有用把它丟到垃圾堆,倒也不必要,丟垃圾堆你又著了相,著了什麼?「非法相」!!!這個時候慈悲心現前,廢紙,對我是廢紙,對別人還有用。為什麼?別人沒有見月,這個指頭對他有用,就要把這一指給眾生做見月的增上緣,這就對了。對自己,確實沒有用。雖沒有用,天天還念經,實際上要不要念?不要念。不要念,為什麼天天要念?慈悲心,念給眾生看的,你看我開悟了我天天都念經,你沒有開悟你不念還行嗎?做樣子,裝模作樣給迷惑顛倒的人看,不是自己要真念。可是人家「裝模作樣」——「真念」!;我們一天念到晚假念,為什麼?人家是「真心」,我們是妄心。真心用事,萬法皆真,沒有一法不真;八識用事,八識是妄心,樣樣都是假,沒有一樣是真。一真是一切真,一假是一切假,我們沒有見性都搞的是假的,這個一定要覺悟。

「汝亦如是」,這個汝是指阿難,阿難是代表迷執沒有開悟的人。換句話說,我們現在也就跟阿難一樣,把指頭當作月亮,佛法在哪裡?「佛法在經典里」,大錯特錯!法是指萬法,佛者覺也,在一切萬法裡面不迷就叫佛法,穿衣不迷,穿衣是佛法;吃飯不迷,吃飯是佛法,佛法怎麼會在經典裡面?我們現在是穿衣迷在穿衣裡頭,要講求質料、講求款式,這就是迷。迷的時候,衣是主人、我是奴才,到底是我穿衣還是衣穿我?自己穿衣做不了主。穿了一件新衣服,骯髒地下太臟不敢坐,為什麼不敢坐?怕衣服弄髒,我要替衣服服務。所以你看出家人做一件新衣服,這個地方貼這麼一塊,扎了好多線,貼這麼一塊。這一塊東西現在也變質做樣子,要是如法怎麼樣?把舊衣服的舊布剪一塊貼在這個地方,扎在這裡,這個名字叫貼新。一看到這個,新衣服當舊衣服穿,你穿了一身破舊衣服,那裡很骯髒一坐下來滿不在乎,為什麼?反正是舊衣服。要我穿衣服,不能叫衣服穿我。所以說事事覺,法法都覺,這就叫佛法。佛法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六根接觸六塵之處,法法都覺就叫佛菩薩,迷了就叫凡夫。怕的是我們不能悟,一悟是一切都悟!

每個人開悟的機緣不一樣,有人開悟是聽經開悟,有人念佛開悟、有人參禪開悟、有人持咒開悟,還有人聽唱流行歌曲開悟,古人有,聽人家唱小調就開悟,還有聽什麼?風吹樹葉的聲音開悟。各人機緣不一樣,悟的境界是一樣,一悟是一切悟。由此可知,凡是能叫我們開悟的都叫佛經,佛經並不一定是佛教經本。那個人聽唱流行歌曲開悟,那一支歌曲就是他的《楞嚴經》、就是他的《大方廣》。我們要了解這一點,一定要求一個悟處,悟要以真心求,不能用妄心求。何謂真心?離開心意識就是真心。離開心意識不是沒有作用,我把這個話都講得很清楚,自己對自己要離開心意識,對別人要運用心意識,對自己是真諦,對別人是俗諦。為什麼?別人沒有到自己的境界,自己見性,別人沒見性,不能拿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一切眾生,所以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隨喜功德是雙關語,對自己來講,自己的功德是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對眾生的功德,是給眾生無量的增上緣,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道理,要細細的去體會、細細的去深入。



這個地方世尊責備阿難尊者,實在也就是責備我們,責備我們那真是大慈大悲,要我們開悟。今天本文這段經文說得更好,『若以分別我說法音』,在唯識,講的分別是第六意識,你要是用這個心,用意識心來聽我說法,來分別我的法音,以為第六意識心就是你的心,能夠分別的這就是你的心,佛在此地叫阿難自己去證實一下,你這個心是真的是假的?『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這個心可以說是真心,為什麼?離了塵,它獨立、它存在,這就是真的;如果說離塵沒有了,當然是假的。我們要曉得,根塵識是相對而建立的,《楞嚴經》後頭講有如「交蘆」,好像蘆草,三根蘆草放在這個地方它才能立得住,抽掉一根都倒掉。這就說明不但識是虛妄的,根也是虛妄的,塵也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這句我們細細的討論,總得要把裡面的意思搞清楚,意思了解幫助我們破除疑惑,斷疑才能生信,有疑問信心就不能建立。前面這三句,就是這一段的前半段,佛是以假設的話,「若」就是假設,假設因佛說法生分別心,這個分別心本來沒有自性。所以在楞嚴會上佛把這個叫「緣塵」,塵有它就有,塵無它就無,可見得這個心是生滅的,不是常住的;真心是常住的,不隨境界有無而有無的。也許有人要問,好,我眼見色我就生心,我閉上眼睛我還是生心。六根與外面六塵交通的時候生心,叫生法塵;六根不用了,攀緣阿賴耶識裡面五塵落謝影子,叫滅法塵,還是生心。可見得我們起心動念確實是因塵而有。

前面說過真心與妄心,真心是獨立的,有自體;妄心是依他起性,沒有自體。佛現前所說法音,這是聲塵,是所緣,一個學佛的人、一個聰明人,最要緊的決定不能執著所緣為真實,那過錯太大了,《百法》裡頭主要就說明這個道理。不但是一切色法不是真實的,不可以執著,連功能最殊勝的阿賴耶識,一切最勝故,都不執著。為什麼?它是有為法,它不是真實的,何況阿賴耶所變現的一切萬物?大經大論應當是要細講,不細講,含糊籠統略過去,確實對於中下根性的人不能理解。上根利智可以,所謂是一聞千悟,那行,中等以下的根性不行,必須要細說。古人有主張細說的,江味農居士就是近代的一個代表,你看他《金剛經講義》裡頭主張,他認為大乘佛法要圓講、要深講。他這裡面是要求這些弘法的善知識們,要講得深、要講得圓,講得太淺、講得太偏都不能解決問題,尤其是在這個時代。過去人說實在的話,比較老實,說得不圓、說得淺一點,就這樣子吧,他也就受了,也就沒話好說,我依教奉行,老老實實依教奉行。現在人頭腦太靈活,你講這個樣,「不行,我不滿意」,他就提出來。從前聽法哪有說是我不滿意的?沒有,太少!現在不但不滿意,意見多多。意見多多也有好處,為什麼?能夠徹底解決問題。所以說是有疑問應當要提出來,有意見也要提出來,佛法就是破我們疑惑的。我們把疑惑保留著,那還學什麼佛?學佛就是學覺,不覺就是迷,應當把自己疑惑的地方要提出來。

《百法》是大乘的入門,心法、色法具不可以執著,具非實有,不要說是我們現在見的這一切,見色聞聲、六塵緣影是虛妄,縱然你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你見到阿賴耶的親相分,也不是實在的。在比較上說法,比我們現在見的要真實,畢竟不是真實法,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我們現在迷的是妄中之妄,不曉得妄到哪一層去,不是一重迷惑,要說八萬四千層的迷惑也不為過,我們迷得太深,所以不容易打破;如果只有一層、二層迷惑,那真是一點就通。分別法音是第六意識的作用,能緣,法音是所緣,所緣是假的,所緣的六塵是假的,能緣的第六意識也不是真的。如果一定要執著能分別的就是自己的真心,這就是佛常講的,不能夠舍離攀緣心,把這個妄心當作真心。假如妄心果然要是真心,這叫我們自己勘驗一下,這個心要是真心,就應該離所分別的法音有獨立的功能存在,自性就是自體,它確實有個分別性,有個能分別的體性在,那就是真實。經文「十番顯見」,文雖然還沒有念完,可是從前面讀下來,我們也應該覺悟,見性跟眼識、第六意識確實不一樣,見性離開心意識有獨立的自性,它存在。而能緣離了所緣,能緣不能存在;所緣離開能緣,所緣不能獨立。一切法從哪裡來的?分別而有,所以叫幻有,不是真有。

如果一切法真有,事事就有礙;正因為一切法無有,所以事事無礙,因為一切法空寂。有就有妨礙,彼此不能相容。再者,果然入了這個境界,你所看的一切萬法寂滅相,一切萬法清凈相、平等相。我們看到這一切萬法,不平等、不清凈、也不寂滅,那是什麼?我們用的是心意識。如果你用見性見色、用聞性聞聲,一切萬法確實是平等、清凈、寂滅,所以法界原來是一真,十法界是妄見不是真見,真見是一真法界。

假如自己成佛,看到大地眾生同時也成佛;如果說:「我成佛,你們很可憐,你們還沒有成佛,還要當凡夫」,那你決定沒有成佛。為什麼?《六祖壇經》講佛與生是二法不是一法,你還在二法裡頭你沒有成就,佛法是不二法。所以當你成佛的時候見到大地眾生,不但是有情眾生都成佛,無情眾生桌椅板凳都成佛了,「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什麼時候到了這個境界,那就曉得自己成佛了。

我們看一切眾生都成佛,真成佛還是假成佛?我成了佛,怎麼還有那麼多眾生要等著我去度?正因為你成佛,看眾生也是成佛——眾生成佛,佛不度眾生。為什麼佛不度眾生?佛心裡沒有眾生,他度什麼眾生!自己成佛,有沒有成佛這一念?「我成佛了」,四相具足,《金剛經》裡面講,「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他連菩薩都不是,他還是佛嗎?既無四相,還有我、人嗎?沒有。還有生、佛嗎?也沒有。天天說法度眾生,天天無事忙,忙是我們眾生看他很忙,實際上人家無事,正是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他忙個什麼?一切萬法都是寂滅相,他動在何處?這些都是真實的境界。可是我們以此為實,這個以此為實是什麼?是你第六意識的執著,你要執著分別以此為實那就糟了,又把指頭當作月亮,這一關就難在此。假如果然從指頭上超越了,那就大徹大悟;要是超越不了,把指頭當作月亮,這就叫死在如來法音之下、死在文字之下。世尊這一問問得非常好,還唯恐我們不能夠體會,再用比喻來說,叫我們從比喻裡面去覺悟。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

此一段在下集再來探討。

——依凈空法師講座編纂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以分別法音為心,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楞嚴經》參習(11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人身的來源——「色雜妄想,想相為身」,《楞嚴經》參習(110)
學佛筆記:不著「空」、「有」,自在妙用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