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個稅起征點調整,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個稅起征點調整,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澎湃特約評論員 劉遠舉

稅制改革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熱點。在今年的兩會上,政協委員董明珠就提案,建議改革個稅起征點,把免徵額從3500元上調至10000元。致公黨中央、農工黨中央也有相關提案,提出以家庭為單位計征個稅;全國工商聯也提案建議將個稅起征點提升至7000元,同時建議降低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從3%~45%降至3%~30%以下。

全國工商聯建議把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從3%~45%降至3%~30%以下,從絕對額上看,對高端收入影響更大。高端人才相對企業的談判力強,個稅雖然是直接稅,但也可以通過稅後工資等方式,讓企業多負擔稅,這個時候,個稅實際上就成為企業稅務。當下,正處於全球減稅競爭、吸引資本的大趨勢之下。減稅吸引企業、吸引資本、吸引人才,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增強國家競爭力的應有之義。

不過,在這裡筆者更想談談與低收入人群更相關的個稅免徵額提高的必要性。

個稅調節: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個稅免徵額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關注,首先源於個人所得稅免徵額本身就是一個應該調節的變數。2011年,個稅起征點從2000元提高到3500元。納稅人從9000多萬人減少至3000多萬人,納稅面由28%降至8%左右,普通工薪階層特別是中低收入者受益最大。現在七年過去,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工資都漲了不少。

以最低工資為例,廣西、遼寧的最低工資處於低位,為1700元,上海的最低工資最高,為2300元。再看2016年的全社會人員的年平均工資,北京為92000多元,上海為78000多元,經濟相對欠發達的貴州也有58000多元。個稅是一種調節收入的稅種,一個人的工資僅僅比最低工資高1200元,就成為了需要被調節的工資;或者一個人的工資還達不到平均水平的時候,就已經超過了繳納個稅的標準,就要繳納個稅。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考慮到中國飛速發展的經濟導致的收入上升,以及正常的通脹,建立個稅免徵額動態調整機制,隔一段時間就調節一次,本身就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公平性視角:不能變「工薪稅」

再看公平性問題。在實際經濟運行中,企業可以幫助員工瞞報工資,而勞務報酬、房租收入、分紅、投資收入等等,更加隱蔽,信息採集成本高,一旦超過一定限度,對現有的稅務系統來說,就很難徵集到。正因為這個原因,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面,個稅的起征點非常低,僅僅比最低工資高1000多塊錢,但另一方面,全國交個稅的只有區區2800萬人。顯然,全中國不可能只有2800萬人收入每月高於3500元。

從當下我國的收入情況來看,人與人之間的財富收入差異、財富差異,已經主要不是由工資引起。能夠帶來大額收入的,往往是資源類、經營類的收入。所以,一方面,理論上應把所有的收入都納入徵收對象,但在另一方面,實際上,能擁有這類收入的人,卻具有多種合理避稅的手段。這個時候,個稅就從一種調節稅變為了人頭稅,甚至於變為了指向工薪階層的人頭稅。

個稅一直受關注,除了本身是經濟發展的要求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是一種直接稅。它不是隱藏在價格中的,而是直接向納稅人收入的,自然引起的痛感更高。在前述的種種情況下,3500元的起征額,不但不能實現個稅調節收入,抑高提低,讓人民感受到更多社會公平的作用,反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工薪稅」。從這個意義上看,提高起征點,本身就是個人所得稅的目標的內在的、必然的要求。

綜合與分類相結合還需要時間

當然,個稅改革不單是起征點問題,還包括稅率的檔次、稅收的分類與綜合徵收等問題。所以有人認為,如果將焦點只放在稅收的起征點上,反而會使完善個稅的整體思路被忽略。但是,也應該看到,完善的、全面的改革很重要,但達成目的的效率、時間也很重要。

目前,個稅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綜合考慮不同地域、不同收入來源、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家庭負擔等群體的利益平衡。綜合所得稅改革,在收入方面,要把個人所得收入綜合在一起。比如,一個人在北京工作,但也領取天津、上海的勞務費,現在個人所得稅需要分別由北京、天津、上海三個地稅局扣繳,改革以後就全國聯網,無法偷逃。除了收入方面綜合,在支出上也有綜合考慮,做出扣除。比如,黑龍江與廣東的物價水平有差異,個稅也就應該相應調整;再比如,個人職業發展、再教育費用扣除,基本生活住宅的按揭貸款利息扣除;現在撫養一個孩子是一個很大開支,那麼,根據孩子處於義務教育階段、高中,或大學階段,給予不同額度的扣除;或者根據國家鼓勵生二胎的政策,對二胎家庭,更多優惠。

不過,綜合稅對稅務系統的要求很高,家庭的收入、支出情況,需要健全的個人收入和財產的信息系統,很難短時間內落實,所以,改革的真正落地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是,老百姓的不公平感卻等不起。所以,在改革落實之前,不斷適度調高個稅免徵額,除了本身就是經濟發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可以立竿見影的帶來更多公平,增加群眾獲得感。

本期編輯 彭煒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16歲「中國莎娃」的澳網之旅結束了,姐姐阿姨們真難對付
海口港「抗堵」紀實:遊客港口售票處過夜,上千志願者發食物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