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正月十六敲起「水墨鑼鼓」:上海展百年來戲曲人物畫名家畫作

正月十六敲起「水墨鑼鼓」:上海展百年來戲曲人物畫名家畫作

中國民間歷來有「正月看大戲」的舊俗,元宵後的正月十六(3月3日)下午,戊戌新年的氣氛還沒有消散,由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和中國戲劇人物畫研究會主辦、澎湃新聞協辦的「水墨鑼鼓——中國戲劇人物畫大展」在劉海粟美術館開幕。展覽呈現了關良、林風眠等百年來從事中國戲曲人物畫創作的名家直至當下年輕藝術家的70餘件形式多樣、色彩繽紛的戲曲人物作品以及花燈、古代戲曲版畫等元素,恍惚之間,如同回到「鑼鼓」點染下的上元燈節。

展覽現場

走入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一樓東西兩大展廳,即被濃濃的戲曲氛圍所環繞。巨大層層疊疊的皮影,元宵節的燈籠——上面繪寫著戲曲人物,儺戲的面具……而四周則是各具特色的戲曲人物畫作。

從最早的巫儺到唐宋以降的中國戲劇印證了華夏豐厚的歷史,在中國人物畫譜系中,戲曲人物畫(又稱「戲畫」)是一種獨特的存在,是戲曲藝術(主要以京昆為主)和水墨的有機結合,金元時期就有反映雜劇的壁畫,明代陳老蓮也喜「戲畫」。他創作的插圖版畫《西廂記》集中體現了文人的「雅」與民間的「俗」。在這部作品裡,陳老蓮不僅在版畫藝術表現形式上保留了中國傳統插圖版畫中一些慣用的樣式也藝術構思和藝術表達上又有自己獨特的創新。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呈現的古代戲曲插圖

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面臨著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型,而此次展覽正是從20世紀早期藝術家的戲曲人物畫開始梳理,展出的林風眠、關良等第一代畫家的作品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形成「中西畫並陳」現象。其中他們以戲曲人物畫作為一種有效的探索樣式,將本土藝術的寫意性與西方繪畫的表現性實現契合;將本土藝術的程式化與西方繪畫的抽象性實現會通,是中國美術家參照西方藝術對中國藝術的重新思考。

林風眠 武士 34cm×34cm 紙本設色

關良 霸王別姬 66cm×49cm 紙本設色

在西方藝術門類學中,戲曲和國畫分屬時間和空間藝術,如何將舞台上的「瞬間」化作紙面上的「永恆」?而就中國而言,戲曲和國畫皆為國粹,各成體系、各具特色,且時有互相參照,並各有側重。但兩者皆以中國藝術文化底蘊為本源,舞台上的「無」和「有」,應對著筆墨間的「虛」和「實」,與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筆墨特點和造型特徵一脈相承。

現場展出的葉淺予先生戲劇人物寫神形圖卷 (局部)

高馬得 斷橋相會 68.5cm×37.5cm 紙本設色

賀友直 醉打山門 49cm×67cm 紙本設色

在20世紀中後期以來,本土的戲曲人物畫藝術有了新的推進,隨著藝術思潮的多元和開放,戲曲之中的臉譜、行頭、身段、動作、表情、唱腔、招式等元素,這也賦予了繪畫形式諸多的形式靈感和豐富的表現性。葉淺予、程十發、賀友直、張桂銘等在戲曲人物畫方面也多有創作,他們以中國傳統筆墨為基礎,或以速寫入畫,或沿襲連環畫表現,或加入點線面元素,各成一家風貌,鮮活地將戲曲情態表達得酣暢淋漓又餘音不絕。

程十發 太白醉寫 42cm×31.5cm 紙本設色

此後,以韓羽、丁立人、高馬得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畫家,在戲曲人物畫領域開疆拓土,佳作紛呈,開創了戲曲人物畫多元發展的局面,作為畫家代表的丁立人在開幕式發言中分享了自己對戲曲人物認識,他覺得畫戲,既放鬆又嚴謹,展覽名「水墨」「鑼鼓」兩詞恰好表達了戲曲人物的創作狀態。

韓羽 白蛇傳 28cm×30cm 紙本設色

丁立人 《蛤蟆翁》 67cm×67.3cm 紙本設色

謝春彥作品《老生》

朱辰庚作品

王劼音作品

隨著歷史的進程,需要後來者不斷自覺地提煉表現語言,特別是對線、墨、色的表現手法,顯現豐富創造性的空間,實現戲曲人物畫表現形式多元化和開放性。這種多元開放在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作品中都得以呈現。

張培成作品

據悉,「水墨鑼鼓——中國戲劇人物畫大展」彙集了百年來直至當代從事戲曲人物繪畫的眾多名家,既有關良、林風眠、葉淺予、高馬得、程十發、賀友直等老一代藝術家的作品,也有韓羽、丁立人、朱振庚、謝春彥、呂超然、王劼音、韓碩、許根榮、張培礎、張培成、趙宗概、沈虎、戴超、朱新建、朱剛、周京新、陳九、左和平、王震坤、李光池、季平、董浩、李超、李曉恆、余啟平、陳建輝、周衛平、高多、虞村、白瓔、林明傑、顧村言、邵仄炯、徐旭峰等老中青三代人的戲曲人物畫作品。

現場展出的朱新建《英雄圖》 50cm×50cm 紙本設色

朱剛 鍾馗嫁妹 45ⅹ45cm 紙本設色

陳九 《花田錯》 37cm×43cm 紙本設色

陳建輝作品

他們大多具有深厚學院派背景,並在戲曲人物畫顯露自己的藝術探索,在傳統筆墨意韻和當代觀念的融合之中,寄託自己的藝術理念。並且他們潛心求索,構築學術平台,將自己心中的杜麗娘、白素貞、魯智勝通過自己特有的藝術語言得以表達,也將戲曲人物請下舞台,變個體情趣為雅賞之舉。

季平《傳統京劇匯演 》

余啟平 苦肉計 43cm×44cm 紙本設色

李超的戲劇人物畫

白瓔 《女起解 》

邵仄炯 《尋夢 》

此次展覽的總策劃人,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會長謝春彥表示,上海劉海粟美術館一直舉辦「墨戲·戲墨」畫展,而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近年來先後參與舉辦《粉墨寫意——中國戲曲人物畫掇英》、《中國戲曲人物畫2013年展》、《梅韻蘭芳——紀念梅蘭芳誕辰120周年扇面畫展》、《戲畫麒芳——紀念周信芳誕辰120周年中國戲曲人物畫展》等主題展覽活動,此次邀約全國名家參展,聯合舉辦「水墨鑼鼓大展」,也是希望從傳統文化層面梳理戲曲人物畫的發展脈絡。

現場展出的林明傑作品

現場展出的顧村言作品《二人轉》

現場展出的徐旭峰作品《戲子》局部

在其後舉辦的「關於中國戲劇人物畫的變形」研討會中,主辦方把此次研討會主題聚焦於「變形」二字。

年近九旬的老藝術家丁立人表示,戲曲人物畫是一定要變形的,如實描寫民那不如照相了,「關鍵是怎麼變形,我以為要變得自然,得發自內心,要變得有趣。」

中國戲曲人物畫研討會議題聚焦於「變形」二字

在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會長謝春彥看來,中國畫因為講究線條, 是筆墨的藝術,變形其實與丑書有類似性,兒童畫因其天真都是變形的,「傅山有一句話是『寧丑勿妍』等,中國當下的大多數畫作的變形並不到位,變形要掌握一個度,這裡面涉及自由度與難度的話題,這與文學中的誇張是相通的,真正的變形是有著自己的表達,並且是有所領悟的體會。」

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會長、畫家謝春彥在發言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徐明松認為,線條是中國書畫的本源,而根本性則在於寫意,這次展覽不僅作品各具特點,展陳設計也頗有匠心,從林風眠、關良直到當下的年輕畫家,可以看到主辦方對於文脈的追溯,「所以,這樣的展覽不是一種雅集,而是有著一種學術的思考」。

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館長、畫家朱剛結合自己的創作經歷表示,這次展覽是把劉海粟美術館的「墨戲·戲墨」這樣的老品牌與中國戲曲人物畫研究會的年展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合力,這樣的合力中也希望融入更多的學術思考。

展覽現場

策展人之一的陳九、季平也結合創作對戲曲人物畫中的「變形」闡述了各自的看法,並認為這可以引申到中國人物畫的創作中,「變形中還是要考慮中國畫的文脈話題,這裡面其實也有著文化基因」,「畫戲畫,先要入戲,品味,然後把味道與自己的感受寫出來。」

據悉,此次展覽將延續到3月14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乒乓世界盃團體賽:「送蛋」停不下來,中國男女隊齊入四強
靳東、馮遠征等獲頒「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