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內鏡技術預防ERCP術後胰腺炎

內鏡技術預防ERCP術後胰腺炎

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術後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是ERCP最常見的併發症,發生率為3.5%,其中90%為輕、中度,但仍然有嚴重病例導致死亡。PEP的發生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多因素參與,包括機械性損傷(乳頭插管、胰管導絲置入、乳頭括約肌切開等)、化學性損傷(胰管造影)、靜水壓力性損傷(灌注式Oddi括約肌測壓)和感染。其中,幾乎每個方面均與ERCP操作技術相關。

預防PEP的內鏡技術

1.改進插管技術,減少插管次數:

10~14次插管嘗試能夠使PEP發生率增長到11.5%,15次插管嘗試則可進一步增長至15%。插管持續時間>10 min是PEP獨立風險因素,PEP發生率從3.8%增加到10.8%。改進插管技術、提高插管成功率及減少插管時間、次數有利於降低PEP風險,因此規範化培訓至關重要。

2.導絲輔助插管:

歐美的研究結果顯示,單導絲引導插管較造影劑輔助插管提高了插管成功率,並降低了PEP風險,推薦該技術應用於初次膽道插管。但日本的RCT研究結果顯示,兩者在膽管插管成功率和PEP發生率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原因可能是西方多採用5度後仰角的十二指腸鏡,而日本則應用15度後仰角的內鏡,後者更容易擺放或調整十二指腸鏡角度以適應膽總管軸向。此外,為防止導絲非目的性進入胰管,插管過程中應注意造影管軸向與膽管軸向一致。而應用不同導絲直徑(0.025英寸和0.035英寸)、不同導絲前端設計(Looptip帶圈導絲和直頭導絲、J型頭端導絲和成角型頭端導絲)引導插管的PEP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雙導絲引導插管技術多用於應對困難插管者。有報道雙導絲引導插管技術較單導絲技術在膽管插管成功率和PEP發生率方面相當。也有報道雙導絲技術輔助插管不僅不能夠提高困難插管的成功率,而且增加PEP的風險。然而胰管支架置入可以降低這種風險。

3.括約肌預切開技術:

預切開術分為乳頭預切開術、針狀刀造瘺術和胰管括約肌預切開術。預切開術雖然提高了膽管插管成功率,但也增加了PEP風險,發生率達2.1%~14.9%。但對於困難插管患者,早期預切開(5~10 min內)能夠降低PEP風險,且針狀刀造瘺術在預防PEP方面更具有優勢。當然最好由預切開經驗豐富的內鏡醫師實施,以減少併發症。

4.胰管支架置入術:

胰管支架置入不僅能夠降低PEP發生率,而且能夠減少SAP的發生。2014年歐洲胃腸內鏡學會制定的指南對高危險因素及導絲反覆非目的性進入主胰管患者推薦應用5Fr塑料支架預防PEP。較短的胰管支架(≤4 cm)有利於支架在2周內自行移出胰管。72 h內支架移出胰管則增加了PEP的風險。近期報道,在PEP發生後約10 h急診再次行ERCP胰管支架置入能夠快速緩解PEP疼痛、SIRS以及降低血清澱粉酶、脂肪酶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胰管插管本身就是發生PEP的一個危險因素,即便是操作熟練的ERCP醫師,失敗率仍達5%~10%,而失敗後患者的PEP發生率可高達34.7%。所以,對於困難插管患者採取預防性胰管支架置入需要經驗豐富的內鏡醫師操作,並對無禁忌證患者預防性應用吲哚美辛直腸給葯。

5.內鏡下乳頭槌囊擴張術(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 EPBD):

EPBD較括約肌切開術(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能夠降低出血風險,但PEP發生率增高,其原因包括球囊擴張的壓迫損傷、後續網籃取石、碎石操作對乳頭機械性損傷等。行EPBD患者的插管時間、取石時間與PEP呈正相關。EPBD持續時間較長(>1 min)可降低出血及總體併發症的發生率,且未增加PEP風險,而EPBD持續時間較短(≤1 min)則增加了PEP的風險,而在EST後的EPBD持續時間對PEP風險無明顯影響。在EST情況下的球囊直徑增加也不增加PEP風險。

6.內鏡鼻膽管引流術(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 ENBD):

ERCP術後ENBD能有效引流膽汁,降低膽道壓力,避免膽汁反流入胰管,減少殘餘結石及乳頭水腫引起的胰管壓力增高,從而減少了胰腺炎的發生。置入4 Fr鼻膽管較6Fr鼻膽管的PEP發生率明顯減低(3.7%比15.7%),且更舒適。

7.操作者的配合:

目前國內多數醫院的ERCP操作均為術者和助手合作完成,這就需要術者和助手之間極高的默契,即便是具有豐富操作經驗的ERCP醫師,在和陌生或初學ERCP的助手合作時仍會影響插管成功率。助手操作導絲存在導絲進入胰管過深、導絲用力過強等問題,從而增加PEP風險。Buxbaum等的一項RCT研究將498名患者隨機分成術者操作導絲組和助手操作導絲組,在兩組內又分別設置括約肌切開刀直徑3.9 Fr和4.4 Fr亞組。中期評價時發現術者操作導絲組的PEP發生率為2.8%,明顯低於助手操作導絲組的9.3%而終止試驗。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結果是在導絲進入胰管的次數無統計學差異的基礎上得出的。在切開刀直徑與PEP相關性分析中,切開刀直徑3.9 Fr組PEP發生率為3.7%,低於直徑4.4 Fr組,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似乎3.9 Fr的切開刀插管引起PEP的風險更低。

轉自:中華醫學網

來源:中華胰腺病雜誌. 2017,17(6) : 361-363.

作者:劉學臣 姜慧卿

關注消化界,每天更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癥狀、高危人群、檢出及治療
上消化道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的那些事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