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 金融科技熱點展望

2018 金融科技熱點展望

一說到「金融科技」,或許我們每個人腦中都會浮現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互聯、區塊鏈等辭彙。的確,這些新興技術的興起與全面發展,使「金融科技」風光無兩。

近一二年來,在國家「互聯網+」戰略指導下,在以上述技術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金融業奮力追逐金融科技浪潮,逐漸從謹慎應用成熟的信息技術,轉向積極主動跟蹤、研究、應用新興技術,通過成立創新實驗室、組建專門技術團隊,以及加深與互聯網公司合作等方式,加快對新興技術的掌握與應用,推動了金融業服務能力邁上新台階。

此次我們選取了AI 大數據、區塊鏈、移動互聯、API、物聯網、生物識別、量子通信7個技術方向,嘗試為讀者解讀其在2018 年的應用發展趨勢。

AI 大數據:布局落子下好棋

2017年8月4日央行副行長范一飛在2016年度銀行科技發展獎評審領導小組會議上表示,銀行業要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VR等先進技術合理布局到各種金融服務場景中,為傳統金融注入活力,發揮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示範作用。目前各金融機構已在包括智能機器人、AI客服、生物識別、智能運營等多個場景中應用了AI大數據技術。未來一年,對AI大數據的布局和推廣將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利用AI大數據技術幫助金融機構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提升客戶體驗,實現精準營銷。AI大數據可對各類金融交易和分析活動進行更為智能的決策指導,提供理財顧問服務,打造智能投顧。AI大數據可提高評估效果的精確性,使金融機構在風險與防欺詐場景下的識別、管控更為智能,提升風控與反欺詐水平。

作為新時代下最具潛質的技術風向標,各金融機構都對AI大數據下一步發展抱有熱切期望,並通過建立科技創新實驗室、攜手有實力的科技企業等方式不斷加大對人工智慧技術的投入與研究。縱觀各家金融機構的種種舉措與規劃,我們不難推測,新一年AI大數據技術的熱度將會持續升溫,「精準營銷」「智能投顧」「風控與反欺詐」三大方面的場景應用則必將會成為兵家必爭的布局之地。

隨著各場景下應用產品的推出、落地,各金融機構對AI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已由最初的破冰探索進入了全面布局的新階段,相信在可期的未來,大家定能依託對AI大數據的精心布局,實現穩健落子,下好技術變革帶動業務創新發展的大棋局!

區塊鏈「引爆」2018

《哈佛商業評論》曾於2016年刊文指出:在下一個10年里,區塊鏈是最有可能對經濟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技術。2018年伊始,區塊鏈概念股更是受到資本的追捧,多隻上市公司股價創新高,令人刮目。

正是由於區塊鏈所具有的安全、透明、不可篡改的特性,得到了金融機構廣泛青睞。短短一兩年間,區塊鏈技術異軍突起,為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狠狠地添了一把柴。一時間,資產託管、保理業務、跨境支付與結算、精準扶貧、積分共享、電子匯票、信用證等基於區塊鏈的各類應用橫空出世,已成燎原之勢。

經過一兩年的應用實踐和技術儲備,區塊鏈在金融業的應用前景不斷拓展和蔓延。2018年,這種發展態勢仍將延續。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組長李禮輝曾表示,區塊鏈技術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現在也取得了一些發展,未來需要正確地鼓勵、規範、引導發展,並對潛在問題加以管控。他總結了我國在區塊鏈技術的研發的3個特點:一是由中央銀行主導部分重大研發,如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數字票據的研發等;二是金融機構和科技創新企業成為研發主體,涉及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業態,不同規模的機構都有參與,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三是採取不同的合作模式,如資本與技術融合,科研機構研發適用於金融業務的系統和平台,並提供長期維護升級工作,同時享受業務平台帶來的一部分增長收益。他認為區塊鏈技術應該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相結合,通過技術融合能夠更好地發揮效能和作用。

「聯盟鏈的健康發展需要探索出一套積極有效的運作機制,既保證技術的平等共享,也對知識產權進行保護,鼓勵各成員多做貢獻,聯盟內話語權與貢獻程度掛鉤,以真理為準則,技術上以客觀結果為主,業務規範上以高效合規通用為主,協同合作,探索出金融業開源共享的技術協同合作新模式。」 陳志明認為,「基於聯盟鏈的應用也呼籲有更為開放的政策支持,希望監管單位能夠鼓勵支持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型金融機構合法合規的科技創新活動,樹立正面典型,促進金融科技的健康發展,以科技的力量落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號召。」

移動互聯深耕場景化

相比於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移動互聯是相對更成熟的金融服務技術,因為它已經廣泛應用於金融服務的各個領域。移動互聯網服務場景不斷豐富、移動終端規模加速提升、移動數據量持續擴大,為移動互聯網產業創造更多價值挖掘空間。

我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持續擴大,用戶使用習慣進一步鞏固,以手機為中心的智能設備,成為「萬物互聯」的基礎,車聯網、智能家電促進「住行」體驗升級,構築個性化、智能化應用場景。

銀行也確實在近年感受到了互聯網金融的衝擊,原因就在於傳統銀行沒有對「場景」加以重視。換個角度來看,互聯網公司的創新成功之處,就在於精準找到了在「互聯網」這一場景下,網民小額理財需求無法滿足的痛點;而傳統銀行的創新並不考慮場景,反而往往受限於基礎金融產品的同質化,很難突破。因此,不少金融機構管理者強調,面對互聯網金融競爭,要主動求變,銀行與互聯網相融合的路徑已經升級:即從把住入口到渠道為王,再到場景金融。場景金融作為銀行與互聯網融合的核心,只有滿足客戶在特定場景下的金融需求,才能真正做到以客戶需求為中心。

現如今,以互聯網為依託的金融創新已逐漸成為主流金融模式之一。在政策的鼓勵支持和社會資本的廣泛參與下,互聯網金融市場蓬勃發展,並呈現出更多元、更繁榮、更規範、更健康、更普惠、更融合的發展趨勢,交易規模也迅速膨脹。

上海華瑞銀行創新部副總經理施強表示,未來,傳統金融機構將積極擁抱移動互聯網,各銀行將主要移動戰略的核心,定位在打造開放式平台上,把銀行的服務和場景緊密結合。深化移動互聯網在各環節的應用,著力推動金融機構轉型升級。無論是場景化經營還是批量獲客,最終都會殊途同歸,即通過移動互聯連接一切,金融機構專註於金融服務,實體企業回歸主營業務,兩者各司其職、各補其位,構建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互利共生、健康發展的生態圈。

API經濟驅動共享金融服務升級

近年以來,從「以金融機構為中心」的金控體系內部生態建設到「自建非金融場景」的外部生態拓展,依託場景而生的金融服務覆蓋了消費金融、出行金融、旅遊金融等多個領域。這體現了各金融機構在互聯網時代探索生態延伸的不懈努力,但始終受困於如何有效打通金融機構批量獲客渠道與互聯網流量入口對接的最後一公里。

在市場探索過程中,互聯網技術與經濟模式的融合產生了「API經濟」,即利用API技術,將企業能力作為API服務進行商業交換的經濟模式。這為金融機構獲得互聯網業務能力、捕捉互聯網用戶需求、融入互聯網生態提供了更為快速和靈活的途徑。

國內最早的API開放平台可以追溯到2008年,人人網對APP遊戲開發商開放介面。彼時,促進了銳易通、奇矩互動兩家遊戲公司日活客戶25萬人以上的增長,此項數據對於當時的遊戲產業來說可謂成績斐然。

十年來,API為廣大開發者陸續打開了開發各類服務應用的大門,依託於API平台的合作模式不斷演進。大體分為三類:一是直接收費模式,即開放方將內容或服務轉換為API並視為商品銷售,直接向開發方收取費用,例如4S店在客戶許可下對保險公司開放車輛使用資料。二是服務互補模式,即開放方向開發方提供新功能或新服務的開發環境,達到提升雙方服務完整性和豐富度的目的,例如中國銀行的中銀易商開放平台。三是利潤分享模式,即開放方向開發方提供API,進行應用服務的開發和串聯,雙方從該服務增加的收入中分配利益,例如電商平台提供的商品檢索等應用服務。

互聯網不僅推動了API經濟的崛起,同時也驅動了銀行、保險等金融行業領域經濟運行模式和產業結構的調整。2017年9月,上海保交所正式發布區塊鏈底層技術平台——保交鏈。藉助API連接,「保交所+區塊鏈」模式能橫向打通保險行業內部,實現交易資源的信息共享;縱向打通保險行業上下游產業鏈,充分發揮保交所基礎設施定位作用,減少保險交易摩擦、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風險。同時,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平台,通過向部分會員單位開源底層架構,實現資源聯動整合,節省行業投入成本,攜手打造區塊鏈共贏生態。

基於「共享金融」模式,開放服務已經逐步在互聯網企業與金融機構間達成共識,「開放API介面,對接賬戶、支付等金融屬性」成為趨勢。金融思維與科技思維的碰撞和融合促進了金融產業升級的提速。在轉變服務模式的同時,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的深度融合正在走向「再造生態系統」的新時代,即通過業務場景化連接,與商業銀行共建多個細分領域的智慧金融新生態。其中一個典型案例是騰訊金融近期推出的銀保互聯服務平台。通過連接多家銀行與保險的業務場景,為保險公司、銀行、保險代理等多方主體提供一站式服務渠道對接方案及高效銷售管理SaaS服務。

未來,在傳統金融業務與互聯網業務的融合與碰撞中,客群化經營、場景化嵌入將進一步驅動點對點的合作逐漸升級成為和諧共生的「商業+金融」新生態。

物聯網金融蓄勢待發

物聯網技術的出現,還改變了銀行對於融資企業的監管方式,由之前的靜態監管變為動態、實時監管,有效降低了倉儲融資、車押、液態化工動產融資等金融業務的風險。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物聯網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逐步滲透。備受行業關注的物聯網動產融資,目前已在多方面取得模式創新突破。如:「物聯網+車押融資」「物聯網+倉儲融資」「物聯網+廠庫融資」「物聯網+物流融資」

可見,開展物聯網動產融資,既有利於提升企業融資的可得性,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也有利於動產融資業務創新發展,提升金融業務的可持續性。成為了金融機構適應科技發展形勢,積極推動金融服務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的動產資產達到50萬億~70萬億元,但每年的動產融資規模只有5萬億~10萬億元。特別是動產資產佔比高的中小企業,利用動產融資的需求十分迫切。平安銀行聯合感知科技集團,研發推出「物聯網動產監管技術與服務系統」,包括感知倉位監管系統和感知倉單管理平台,實現對質押動產重量、倉庫位置、存放庫位、貨物形狀輪廓等關鍵信息的實時、無縫、智能監管。此外,江蘇銀行探索搭建「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三流合一的客觀信用體系,推出全流程線上化的物聯網動產融資產品。這些的推出,極大提升了業務辦理效率,後期採用物聯網技術的產品將滲透到企業的整個生產流程,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物聯網金融在其他領域創新也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性進展。通過引入物聯網的概念,可以使發行庫安全管理實現智能化、現代化和可視化。又如,為支持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農業等產業的發展,以及支持物聯網技術企業進行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商業銀行牽頭或參與,使用基金交易結構,設立產業基金。

業內專家表示,物聯網金融長遠發展還需社會客觀信用環境的培育、物聯網金融環境的建設,儘快完善與物聯網金融相配套的法律規範和制度,積極倡導物聯網金融相關標準的制訂。

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全面推進

「生物識別技術近幾年之所以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除了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相關感測器的進步,技術上更得益於深度學習的迅速發展。」此外,用戶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了。通過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和雲計算來改善用戶體驗,並開發出更多新功能,身份識別領域已重新定義了用戶體驗模式。

隨著生物識別的演算法不斷優化創新,生物識別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正日趨豐富,主要應用在遠程開戶、轉賬取款、支付結算和核保核賠等金融場景中。生物識別技術的金融應用已漸成趨勢。

雖然生物識別技術與金融服務的結合給用戶帶來了良好的體驗,但現階段的應用更多的是一種輔助作用,相當於在密碼的基礎上再加一把安全鎖,通過增加生物識別的環節,讓支付更安全。

那麼,生物識別技術在金融領域從輔助作用到主流應用,需要克服哪些挑戰,專家認為,確保身份核驗安全、提高生物特徵比對效率、完善法律依據、制訂行業標準,是決定生物識別技術在未來幾年成為主流應用的四大關鍵因素。

業界預測,未來5~10年世界將進入無感知核身、無設備核身時代,在用戶沒有感知和設備的情況下完成身份識別。生物識別技術的遠景令人期待,對於金融行業而言,不斷提升技術的精準度、提高識別的速度、優化用戶體驗、研究隱私保護政策等,是需要不斷推進的工作。

從「並跑」到「領跑」

——量子通信實現金融業多元化應用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力學原理對量子態進行操控的一種通信形式,可以有效解決信息安全問題。量子通信的核心是量子密鑰分發。基於量子的物理原理,量子密鑰分發技術是目前被證明最安全的密鑰分發技術。使用該技術可以大大提高通信雙方的密鑰更新頻率,為信息傳輸提供了難以破解的安全通道,可有效應對信道竊聽、高性能計算攻擊等安全威脅,可大幅度提高加密通信安全性,確保網路傳輸安全。因此,量子通信技術在金融業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對提高我國金融業信息安全整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在量子通信發展初期,人民銀行就高度重視,密切跟蹤其研究進展及行業動態,啟動了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RCPMIS)的量子通信技術應用示範。此外,中國銀監會已將量子通信寫入銀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並以「京滬幹線」為依託,開展了多項銀行業應用布局。

工商銀行於2017年2月成功應用量子通信技術實現了網上銀行京滬異地數據的量子加密傳輸,這是全球銀行業首次應用千公里級量子通信技術,也是我國量子通信進入實用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未來,量子通信在金融業將有更多應用前景:如提升數據中心間互聯通信安全、構建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機構的安全通信渠道、建立跨境安全通信渠道等。在量子通信技術如火如荼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理性看待。中科院院士、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曾說過:「量子通信廣泛應用取決於成本和需求兩大因素」。量子通信技術作為前瞻性科學研究,可以有試點工程,並切合需求進行適當地推廣。但如果是盲目地宣傳和資本市場的炒作,反而會阻礙量子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帶來資源的浪費。面對量子通信技術,我們更應審慎看待,理性發展。

2018 金融科技七大熱點展望:

《金融電子化》新媒體部

主任 / 鄺源 編輯 / 潘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電子化 的精彩文章:

數字化轉型正當時

TAG:金融電子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