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驚蟄節氣話養生:一鼓輕雷驚蟄後,細篩微雨落梅天

驚蟄節氣話養生:一鼓輕雷驚蟄後,細篩微雨落梅天

驚蟄——「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3月5日將迎來驚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而古人聽到雷聲,就知道地氣活了,要開始忙春耕農事了。

驚蟄節氣北方早晚溫差仍然比較大,要注意保暖,同時這段時間也是萬物復甦,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風熱感冒,發燒,咳嗽等很容易發生,一定要注意補水,津液不足的時候記得喝碗烏梅白糖湯。

甘味食物,辛溫發散和清火宣肺的食物

春天肝氣旺容易傷脾,飲食上還是要食甘補脾,多吃甘味食物,首推的是山藥和大棗。用來熬粥再好不過了。

順應陽氣生髮的特點,也適宜適當食用辛溫發散的食品:韭菜,蒜苗,香菜等,在疏散風寒的同時,還有助於抑菌。

同時也不要忘了清火宣肺。飲食清淡為宜,厚膩菜肴,油炸食品,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應少吃或不吃。適當吃些清解里熱的食物:梨,荸薺,芹菜,薺菜,萵筍,黃瓜等。

民間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這個季節最好還是用梨加冰糖煮水喝,既可以避免梨的涼性傷脾,也有利於和胃降逆。湯里也可以加點枸杞和紅棗,也可以用梨和銀耳燉湯。煮上一鍋,一家人可以當水喝,小朋友可以用保溫杯帶到學校里去,滋潤一整天。

驚蟄需防「驚蟄病」

春天是各種疾病的多發季節,驚蟄時期更是如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警惕這四種病!

1、流行性疾病。民諺說的好,「早春早春,慎防春瘟。」早春三月,冷暖驟然變化,使人免疫力與防禦功能下降。冬眠後開始滋生繁殖的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乘機肆虐,從而導致各種傳染性疾病的發生與流行,如流感、麻疹、流腦、結膜炎、腮腺炎等,而老人兒童更是高發人群。

預防措施:可以去醫院或防疫站注射疫苗,如流感疫苗、流腦疫苗等。同時要加強自身抵抗力,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保證充足睡眠,勤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2、呼吸道疾病。早春氣溫多變,是急性支氣管炎高發季節。寒潮前的溫暖使呼吸道致病性微生物活躍,氣溫驟冷,容易引起全身受涼,呼吸道局部溫度也隨之降低,抵抗力減弱,病毒或細菌極易入侵,原來在呼吸道寄生的病毒細菌也會乘機搗亂,導致支氣管炎複發。此外,之前春節長假娛樂活動多,身體疲憊,抗病能力下降,故易患上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風疹、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流腦等疾病。

預防措施:要注意氣象台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盡量不到人多擁擠、空氣污濁的場所。洗臉的時候使用冷水,可以起到預防支氣管炎的作用。

3、心腦血管疾病。早春時節冷暖變化無常,晝夜溫差大,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春季氣溫不穩定,氣壓變化大,氣候較乾燥,體內的血液粘稠度會增高,血液流動速度減慢,加上血管收縮時間相對延長,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因為血管硬化,難以適應環境溫度變化,容易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嚴重的,甚至還會誘發腦溢血、中風、心梗等。

預防措施:患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的病人尤其要注意,做好防病的心理準備,提前了解疾病的防治知識,如遇氣候突變帶來身體不適時,要靜心養氣,防止舊病複發。家中有此類患者,可提前備好急救用藥,以備不時之需。

4、風濕性疾病。寒潮來襲,濕邪纏綿,稍有不慎,年老體弱者若過早減衣,或早晚寒冷時外出鍛煉,或接觸冷水冷物等,極易感受風寒濕邪,導致原有風濕病複發。有些愛美女性,過早穿上薄衣短裙,膝關節對冷空氣刺激特別敏感,遭受寒冷襲擊後,關節局部易出現麻木、酸痛等症,久之,易發生風濕性關節炎。

預防措施:防止受寒或淋雨,注意對關節處的保暖,晨起時尤其注意保溫;加強體育鍛煉,學會勞逸結合,同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驚蟄節氣養生食譜推薦

白菜綠豆芽飲

[原料]白菜根莖頭1個,綠豆芽30克。

[製作]白菜根莖頭洗凈、切片;綠豆芽洗凈;一同放人鍋中,加水適量。將鍋置武火上燒沸,用文火燒煎煮15分鐘,濾去渣,稍晾涼,裝入罐中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者食用。

芹菜汁

[原料]鮮芹菜1把。

[製作]鮮芹菜開水洗凈,切細搗汁即成。

[功效]降低血壓,預防中風。

牛乳粥

[原料]鮮牛奶250毫升,粳米100克,白糖少許。

[製作]將粳米淘洗乾淨,放人鍋內。加水適量,置大火燒沸,再用小火熬煮成粥,加入牛奶、白糖後,燒沸即可。

[功效]補虛損,益肺胃,補氣養血,生津潤腸。

[禁忌]不宜合用酸性食物。脾胃虛寒作瀉、痰飲積滯者慎食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方網健康頻道 的精彩文章:

談癌色變 不如了解真相!
下雪之後路滑了,當心可別摔跤啦!

TAG:北方網健康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