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他曾兩度火遍全國,卻突然消失,之後變得整天與「破爛」為伍!可今天他卻牛到讓你難以想像!

他曾兩度火遍全國,卻突然消失,之後變得整天與「破爛」為伍!可今天他卻牛到讓你難以想像!




他曾憑一部小說火遍全國,


半億人看過他的作品,


王朔、蘇童、莫言等,

赫赫有名的作家都視他為伯樂。




可他卻在名聲最盛之時兩度消失!


再出現時,


他就成了人們眼中的「神經病」,


成天只會到處撿破爛……




可他卻因此而越來越牛,


牛到今天都讓你難以想像!



他,就是

馬未都







1955年3月22日,


他出生於北京的部隊大院,


父母都是軍人。



而他小時候幾乎就沒享過福,


童年經歷十分坎坷。







因為政治運動,父母被革職下放,

到小學四年級,他就無學可上了,


直到現在他的履歷學歷那一欄,


還都是填寫的小學四年級。


當他14歲時,因為最高指示,


父親又不得不帶著他,


進了東北五七幹校。





馬未都父母




幹校住處擁擠,


他們一家與另外一家三口,


全擠在一間房裡,


每天食不果腹,忍飢挨餓,


堅挺的父親曾和日本人拼過刺刀,


沒一個怕字,


而那樣的年代卻讓他哀嘆自責,

為全家的一口飯幾度落淚,


這是他畢生難忘的童年記憶。





馬未都行武出身的父親




後來,他加入了文工團,


團里讓他扮演的第一個角色,

竟是《紅燈記》里的一條狗......




如此暗淡無光的日子,


讀書成了他唯一的慰藉。




幹校鄰居有本《紅樓夢》,


他借來一看,便一發不可收拾。


從此,


無論好書,破書,是書他都讀,


無論好句,難句,每句他都品。


他在書中找到了樂趣,


在書中

學會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後來他終於從幹校回北京,


可還沒來得及開始新生活,


1973年就又被發配去上山下鄉,


在京郊插隊落戶,這又成了他的一段,


艱苦到難以描述的青年經歷。





1973年馬未都來到北京郊區插隊




1975年,他終於可以返回城裡了,


被分配到一家工廠做機床銑工,


從14歲到20歲,


他的命運被時代牢牢裹挾,


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光,


就這樣全部都荒廢了,


現實在他的耳邊叫囂:


認命吧!認命吧!


老實做個工人,平庸度過一生!




可他偏不,


他決定用盡所有氣力去衝鋒,


用盡所有的努力去擊碎所謂的宿命。







那樣的年代幸好有書可以讀。


他每天一工作完,


就躲進角落裡看個不停,寫個不停,


身高1.78米的他,


由於長期營養不良瘦得不行,


他覺得這點份量,


一對不起自己,二對不起社會,


乾脆就給自己起了個筆名叫,瘦馬




1981年,《中國青年報》整版,


刊登了一篇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


講述的是一個車工,


被車間女神愛上的故事。


輕快明朗的文風,


一下子就贏得了萬千讀者的心,


這篇小說的作者不是別人,


正是「瘦馬」馬未都!







當時《中國青年報》的發行量是500萬份,


一份報紙10個人看的話,


也就是說半個億的中國人,


都看過了這篇佔了一整版的小說。


他一夜之間就爆紅全國,


讀者的來信堆滿整輛卡車,


不久後,他就此從混跡市井的工人,


一躍成了《青年文學》雜誌社的編輯。




當時編輯都是大學畢業生,


他呢?半路出家,


學歷還只是個小學四年級,


可他卻有一雙別人沒有的慧眼。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水掃地,


然後查看來自全國各地的稿件,


挑出其中好的給主編,


其中投稿者不乏如今的文壇大豪,


可當時他們都名不見經傳。




著名作家王朔那時

沒名聲,沒地位,


雜誌社一看王朔名字:


「呸!雛兒,貼五分錢郵票原稿退回。」


而他一看稿件反應卻是:


「嘿,打開瞅瞅!」



王朔的小說《橡皮人》,開篇寫道:


「一切都是從我第一次遺精開始的。」


這也太色情了吧,


大家都說

王朔是流氓,


可他當時就被這句話驚著了,


就覺得王朔很有才華,


非要推薦發表這部作品,


甚至還為此在雜誌社拍了桌子,


之後被發表的《橡皮人》就引起了巨大轟動。




從此,王朔將他視為伯樂,


並這樣描述他們兩人的相遇:


"知道光和光怎麼打招呼嗎?


在最黑的地方見。"







著名作家蘇童之前只發過一篇小說,


而蘇童人生中的第二、三、四篇小說,


也都是他發掘的。


後來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


被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該片一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


並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就連後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名揚世界的莫言的書稿,


也都是曾經經過他的手。







除了編輯,他自己的創作也沒撂下,


他發表了報告文學《人工大流產》,


並出版小說集《記憶的河》,


他說:


「中青社為我和顧城舉行過大型座談會,


我是小說,他是詩歌。


只不過就是我沒自殺,我要是自殺了,


我就跟顧城一樣有名。」





最右:

馬未都。

1984《中篇小說選刊》組織全國性的文學活動,他作為《青年文學》的編輯應邀參加。




1990年,正值文壇繁盛之際,


他卻突然從文學圈消失了,


據說他是第一個把工作裸辭的人,


就給出版社打了個電話,


說了一句話:我以後不來了!


他的理由是:


我原來覺得文學神聖得要死,


從26到36歲,整整十年,


最好的青春

光景全都在文學上了,


本以

為可以一輩子弄文學,


可10年間中國的文壇墮落了,


化圈變成了名利場,


看到文學業內那種齷齪的嘴臉後,


他拍拍屁股就走,頭也不回!




之後便一頭扎進了影視圈。


 他和王朔、劉震雲等好友,


一起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


他擔任秘書長,創作室集結了,


當時國內大批優秀中青年作家,


堪稱國內最早的編劇工會。







1990年首播收視率達到空前90.78%的,


國內電視史上第一部室內劇《渴望》,


你一定知道,


可它就是出自他的創作室,


你一定不知道吧!







《編輯部的故事》,


更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而這部電視劇也是出自他的創作室!







他還和作家海岩,


一起開辦了「海馬歌舞廳」,


但由於經營不善,幾年就倒閉了,


可之後,他以此為素材,


創作的電視劇《海馬歌舞廳》,


卻大受歡迎。




這部電視劇的創作陣容可謂空前強大,


有馬未都、王朔、海岩、劉震雲、


莫言、梁左等20位作家,


20位作家,

共寫40集電視連續劇,


實乃空前絕後。




可就在他的影視事業,


進行地如火如荼時,


他清醒的發現這影視圈比文學圈,


還勢利、還赤裸,還名利場


......


於是

他揮揮手,又從影視圈消失了,


之後一頭扎進了冷門的老物件收藏里。




他說:「文物像雪茄,文學像香煙,


吸了雪茄之後就覺得香煙沒味。


又如白酒與啤酒,愛上白酒的濃烈,


啤酒就不再是酒了。」


他覺得中國文物,


包含了中國文化幾乎所有的信息,


文物對他的智力挑戰遠遠超過文學。




其實早在做編輯時,他就迷上了文物,


那個年代,人們沒有文物意識,


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


很多精美器物一度是給家裡,


招災惹禍的東西。


所以,古董、字畫、古迹,


成了該砸該扔的「破爛」,


文物不僅遭到史無前例的毀滅,


還被拿去交換外匯,


僅70、80年代,


中國就有2000多萬件文物被出口。








可他卻迷上了這些「破爛」,


當時他的工資只有五六十塊錢,


可他卻咬牙買下一個四扇屏,1600元,


當時都足夠買台最時髦的彩電了。




四扇屏剛買回家不久,


家裡就進賊了,那天回到家,


他驚出一身冷汗,急忙衝進房去看,


電視讓人抱走了,音響也被盜去了,


凡是值錢的東西幾乎被洗劫一空,


唯獨四扇屏完好無損,人家沒稀要。


他特高興,心想,


這小偷真仗義,不偷這個,


然後自個兒高高興興地去報案了。


警察局裡的人幹了幾十年的,


從沒見過這樣開心來報案的,


他們後來還問別人:


「這馬未都是不是特有錢,


要不怎麼丟東西還高興呢!」




他愛上文物


魂牽夢繞,日思夜想。



有次他看到一戶人家有文物,


就天天跑去給人家,


搬蜂窩煤、扛大白菜,


大爺大媽的叫著,


幹完活就抱著瓶子看,


一副愛不釋手的樣子,時間久了,


大爺跟他說:「你喜歡就拿走吧。」




一次他看到一個大桌子特別好,


可桌子太大,家裡又放不下,


他居然跟媳婦商量把床挪出去,


然後帶著一家人就睡桌子。


這痴迷樣,在許多人眼裡,


實在是個冤大頭,「神經病」,


甚至有人譏笑他:玩物喪志,不務正業。


經常衚衕里的大爺大媽看到他,就嚷嚷著說:


看,那個收舊板凳、舊椅子的又來啦!




如果說,傳奇是尋常人的趣談,


那麼先鋒就是儘力取悅自己。


在馬未都的江湖裡,


寧當先鋒,不做傳奇!




他絲毫不顧別人的眼光,


繼續天天到處撿「破爛」,


光喜歡還不夠,他還要「琢磨」,


他買了一個青花罐,


就天天放床頭看,看了幾百遍,


還覺得沒看夠,


直到品出幾分「與古人神交」的滋味。




他從沒學過文物知識,


就去看書,謙虛地去問懂行的人,


1988年,


30歲的他結識了74歲的收藏家王世襄,


沒事就往王老家裡跑,


聽王老聊古董,聽著入迷。


(讀王世襄的故事點擊此處)




他說:


「凡是專家我都去找他們聊。


等到豁然開朗的時候,就一個人偷著樂。」





馬未都與王世襄先生




為了弄清歷代陶瓷的基本特徵,


他幾乎天天泡在故宮博物院里。


博物館很少有人光顧,


深宮殿宇,空曠無人,


他就一個人在展廳里痴痴地看,


陶醉在一種別人難以領會的情趣中。


展室光線不好,後來他每次去,


就帶著手電筒,對著一件件瓷器照著看。


天天來,每次還流連那麼久,


工作人員都不禁懷疑:


他是不是來「踩道兒的」?


後來每次他一來,


工作人員就先通知保衛部,


時時刻刻防著他盜竊,讓人哭笑不得!




時間久了,他眼力也練出來了,


連館裡每件瓷器怎麼擺放的,


都記得滾瓜爛熟。


一天,他跟工作人員說,


展廂里的一個瓷瓶有人動了。
工作人員說不可能,


結果一查,果然有人為拍照而動過它。



從此,博物館的工作人員,


都對他的痴迷和執著非常佩服。


一個工作人員忍不住問:


「我還沒見過像你這樣對瓷器著迷的人,


你這麼著迷,是不是想當專家呀?」 
他只是笑笑說:


「我什麼家也不想當,


只是玩玩而已,


要玩就得懂得它,認識它。」 








就這樣,一路看一路買,


他白手起家,沒有家世淵源,


全靠自己的一雙慧眼和膽識,


從一個不知收藏為何物的青年,


玩成了有名的大玩家,


興趣這株旁枝,茁壯發展成了參天大樹。




到90年代,包括陶瓷、古傢具、


玉器文玩等藏品在內,他的藏品已逾千件。


在民間收藏圈內,他的大名無人不識,


人人尊稱他一聲:馬爺。


許多玩文物的人,


都因為貪婪家敗人亡,可他沒有,


文物圈都說:


「馬未都與很多從事文物收藏的人,


最大一個區別就是,他是一個文人,


文人內心有情懷,


他並不是只看到文物升值空間,


是想用收藏來呈現文物的文化價值。」





他也從不為錢而倒買倒賣,


有個台灣商人看中了,


他當初花200塊錢買的碗,


開價1萬美元,他沒賣,


當初1600元買的四扇屏,


後來有人開價一百萬,他也沒賣。 


在他看來,


錢是一樣的,而古董各有各的美妙。


偶爾為了能買更好的藏品,


不得不處理掉一兩件古董,他就心疼不已:


「它們跟自己養的孩子似的……」







許多人搞收藏,


喜歡偷偷藏起來欣賞觀摩,


可他卻說: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他決定要辦個博物館,


將文物的美好分享給更多人。




可要讓一個人完蛋,就讓他吸毒;


要讓一個企業完蛋,就讓它建博物館!


企業都難以辦到的事,


他卻想憑一己之力去做,


這不是異想天開嗎?


而他卻鐵了心,傾家蕩產也要辦。




私人建立規模宏大的博物館,


這是一件空前絕後的事,


行動者必須具備:


足夠的金錢,夠理想主義,


夠無私無畏,孤軍奮勇,


舍私利成大義。


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


能出現滿足這些條件的一個人,


是極小概率的事件,


而他,卻在這個時代出現了。




1996年,經過多年努力,


馬未都居然真的開辦了,


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他說:


觀復」二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其意:世間萬物的生死輪迴,


我在這裡一遍又一遍地反覆看著。


世間也唯有博物館這樣的地方,


配得上「觀復」二字。




在觀復博物館裡,還有一張被他命名為,


《我與古人真誠地站在你們面前》的照片,


赤子之心,由此可見。





照片《我與古人真誠地站在你們面前》





觀復博物館裡的上千件藏品,


八成以上來自他的個人私藏,


件件都是傳世珍品。




比如這件

磁州窯梅瓶,


器形碩大,畫工嫻熟,


花草裝飾舒展,屬磁州窯瓷器精品,


目前已知相同品種的器物不超過3件。







還有這件

黃花梨框彩芯圍屏,


是目前已知的海內外孤品,堪稱國寶。







觀復博物館還一改,


博物館板著臉教化大眾的姿態,


用最接地氣的形式,


讓冷冰冰的古董珍寶,


在親切的氛圍中重煥生機,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


博物館還搞起了時髦的直播。




更有趣的是,


觀復博物館還有五隻貓館長。





▲花肥肥





▲黃槍槍





▲藍毛毛





▲麻條條





▲雲朵朵





他本無意養貓,


但碰到被人遺棄的貓,


他實在不忍心,就收留了。







除了這五位貓館長,


後續又加入了許多貓館員,


從2003年他收留第一隻,


被遺棄的貓開始,


到今天博物館的貓已經有30隻了。







他說:


這個世界科技發展太快,


人情似近卻遠,似親卻疏,


似無話不談卻心存芥蒂,


可貓們不會如此勢利,


它們會對每一個主人,


每一個客人一視同仁,


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他還有趣地,


對來參觀的小朋友們說:


「觀復貓們是一個親密的大家庭,


我,是它們的馬霸霸。


希望小朋友們喜歡觀復貓。」





 


隨著年齡增長,


他不僅沒「落伍」,

名氣還越來越大。




各種節目都紛紛找他出演,


2008年百家講壇的《馬未都說收藏》,


更是讓他廣為人知,


他成了中國古玩界的第一號代言人,


身價上億。




人人說起他都是豎大拇指:牛!



究竟為何?



因為他立身高潔、做事憑良心。







他經常作為鑒定專家被請去當顧問,


古董的真偽、成色、估價,


全都由他說了算,


一次,拍賣行有件東西覺得起拍價太高,


打算退回去,據說,


那是一件康熙年間仿「成化」的瓷器。


可他一看,頓時驚呆了:


這哪是仿品?


分明就是明代成化年間的古董瓷。




他立刻直言相告:


「這東西不但是真的,還是成化精品。」


經過鑒定,證實了他的結論,


最終居然拍出220萬元高價,他說:


「但凡我摻雜一點兒私心,


糊弄拍賣行幾百萬元,特簡單。


只要我說一聲『退』 ,然後問清貨主是誰,


讓底下人打個電話,就把東西攬過來了。


但是,我絕不搞這種小動作。」




一天,李翰祥導演突然打電話說想見他,


見面後,李翰祥說想處理自己的古董,


給了他一個清單和價錢,他說行,


咱們之後談談價錢就行,


然後李翰祥就走了。



結果沒想到第二天,


報紙上就登出了李翰祥猝死的消息,


原來,李翰祥跟他見完面後,


就直奔拍攝場地,


到那裡拍了一個鏡頭就倒下了。


李翰祥去世後,李翰祥兒子找到他,


他只講了一句:

李先生將這些東西,


臨終前

託付給我是緣分,


我不講價,照單全收。




所以有人說:


別人收藏的是價,他收藏的是情!







究竟他牛在哪?


牛在他在人人講假話的年代,


敢講真話。




凡是看不慣的現象,他都會不吐不快。


前不久,北京紅黃藍事件,


在國內外引起軒然大波,


公眾人物都不敢發聲,他卻敢,


還發了一篇聲明,他說:


幼兒園是社會最為脆弱的地方,


為什麼三番五次地受到傷害,


這種上市的大公司發生問題,


如此不誠懇,耍文字滑頭,讓人無法接受。


我有一個簡單有效治理此事的辦法,


在此獻出:


全國幼兒園必須安裝無死角的監督視頻,


視頻除園方可以使用以外,


所有入托家長有權利隨時,


通過自己的手機監督孩子的入托情況。




他說:我們這個民族是不看書的。



我們今天全社會的文學修養都不夠,


因為社會不躺在文學上生存。


當然,我們更不注重史學,這非常可怕。


中國近幾十年的大片,都能看出來,


創作者不讀書、沒思考。




他還說:法律是高成本的社會治理手段,


當你用一道鐵絲網就能攔住人,


就犯不上築一道高牆;


在國外的機場,地上劃條線,沒有人會逾越;


在中國就得攔著,


每個角上站一個人看守,那成本多高啊。


社會若沒有忠又沒有孝,


就剩下一個功利的「義」時:


當我跟你講義氣的時候是求回報的。


那我們這個國家怎麼治理?


完全靠法制,


但一個完全靠法制治理的國家,


是最沒有希望的。







究竟他牛在哪?


牛在他骨血里的中華文化情結。




凡是和收藏有關的節目,


你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一身中山裝,花白頭髮,


還是那張賊賊的臉兒,


上台就抖文化段子……


鑒寶、出書、出席各種活動,


有人說他到處撈錢,

為名為利,


他確實是為名為利,


可他想要的名,是名副其實,


渴望的利,是利在千秋。




他願意做一個佈道者,


讓中國人體會中國文化的妙處,


提升中國年輕人的美學認識,


他以一己之力,


承擔起了古今文化延續的重任。




更難能可貴的是,


他還淡泊修心,千金散盡!




他說:


「一個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我不希望兒子形成對財富的不良心態,


並由此輕薄誠實勞動的價值與意義。


這些文物應該讓更多的人來分享,


這肯定比家裡藏著更有意義。」




散盡,是一種豁達,


更是為了讓寶貝擁有更多的前世今生。




觀復博物館創辦20多年,


在他的努力下,


觀復已從自掏腰包賠錢倒貼,


到如今靠門票、講解服務扭虧為盈,


而且在幾大城市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2008年一份資料顯示,


全國200多家博物館,


絕大多數靠財政撥款。


首都博物館的投入就高達8500萬元,


而作為私營文化機構,


「觀復」沒花國家一分錢,根據運營成本,


「觀復」每接待一名遊客,需要花費150元;


但每張門票只收50元,


儘管如此,財務狀況仍能基本持平,


如此成果實在來之不易。




可現在他將為之傾盡所有心血的觀復,


居然也打算全捐了!





哥窯紙槌瓶   宋  觀復博物館收藏



銅鎏金釋迦牟尼造像    康熙  觀復博物館收藏



黃花梨木靠背雕螭龍交椅  明  觀復博物館收藏




這裡面的寶貝隨便挑出一兩件來,


都可能是價值連城,可他是說捐就捐了!




圈裡的朋友,

像馮小剛幾個北京老炮兒,


聚在一起

聊起他

裸捐

這事,都心疼。


可他說:我不是商人,不需要子承父業,


說我不心疼嗎?


我一輩子的心血都在這些物件上,


可我想要博物館繼續走下去,


這就像動手術,手術之後才能更健康。


他這話一說完,


每個人都是豎起大拇指說:馬爺,牛!







而他做這事還特不樂意被人知道,


他覺得:


善與人知不是真善,


惡恐人知必是大惡。


他還有一句話更狠:


善與人知便是惡,


惡恐人知便是善。


無奈他名氣太大,


想不為人知還真不容易!




他說:

「如果有一天,


中國重新成為世界最強國,


依賴的一定是我們的文化,而不是其他。


我認為,最終能救中國的,


一定是我們自己的文化。」




而文物里就蘊藏著浩瀚偉大的中華文化,


留存著中華民族跳動的生機。


所以,他打算捐出觀復博物館,


將其完整有效地留給全社會,


繼續讓世人去留存和傳承中華文化。




他神往地說:


今生最幸福的事莫過於,


我不再主持博物館的具體事務了,


就當一位名譽館長。


然後,我掏錢買張票,進場參觀,


安安靜靜走進去,還像以前那樣,


一個人對著這些寶貝笑,


對著這些寶貝流淚……


我百年以後,


能留給社會這樣一座博物館,


大家說:有個叫馬未都的人,


曾創立了這座博物館!


就像美國的哈佛、斯坦福那樣。







本來,


文章高手,已屬難得;


既擅長文學,又精通集藏的人,


更是少之又少;


事業超越傳統文人,


皓首窮經、老死書齋的局限,


做文化「大傳播」和文物「大集藏」的人,


更是鳳毛麟角,


而他,就是其中一位!




如今的他已經白髮蒼蒼,


可他永遠氣質鮮明、生動而獨特,


嬉笑怒罵,世事洞明,


常常眯起眼睛壞笑,


盡情處偶爾會冒出一兩個髒字:


「你丫……」




他克服了時代的孤獨,


又創造了自己的江湖,


他的生命里,


有藏品的溫潤,


更有歷史的彌堅!


馬未都,這樣的中國人,


你說他牛不牛?




視頻:聽馬未都兩分鐘講「土豪怎麼過年」,你能想半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國優才計劃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又一個黑科技,解決了70億人的需求,比華為還牛,竟然輕而易舉殺入白宮!

TAG:德國優才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