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如果他早生100年,整個中國都會翻天覆地!今天他值得我們所有人的致敬!

如果他早生100年,整個中國都會翻天覆地!今天他值得我們所有人的致敬!

文章來源於:德國優才計劃升級版/轉載授權請與原作者聯繫

兩個月前,科學界最權威雜誌之一,

英國學術雜誌《Nature》(自然),

公布了2017年科技重磅榜單

—— 十大年度人物。

這本雜誌誕生於1869年,

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

能在上面青史留名的,

都是蜚聲國際,響噹噹的科技大牛。

而在這本雜誌近150年的歷史中,

居然有一位中國人屹立其間,

令人目瞪口呆的是,

他竟然還是一位清朝人!

要知道,

那可是130年前的晚清時代!

一無先進的科學技術,

二無可用的生產工具,

三無專業的人士指點。

可他卻成了中國近代科技第一人,

也是第一位登上《Nature 》的中國人!

甚至有人說,如果他早生100年,

清朝就不會滅亡,

中國歷史也會大不相同。

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

我們就講講他的故事。

他,就是徐壽

1818年,他生在江蘇無錫,

這是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

他自幼聰敏,本該快樂長大,

卻接連遭受沉痛打擊。

他才5歲,就失去了父親,

母親含辛茹苦撫養他長大,

將他送往鎮上讀書,

就此走上「幼嫻貼括,習舉業」之路。

他懂事的早,又十分好學,

經史之道,諸子百家,

他都能娓娓道來,

發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眼見生活逐漸安穩,

然而苦難還遠遠沒有結束。

在他17歲那年,

上天又奪走了他的母親。

自此他孤苦無依、家境清貧,

但這樣的生活,也造就了他,

吃苦耐勞、自力更生的品質。

痛失雙親,他仍在求知之路上前行。

當時,

科舉是窮人出人頭地的唯一道路,

他信心滿滿地參加了,

卻未想到,十拿九穩的事情,

最後結果卻是名落孫山。

沒了家庭,沒得功名,

但所有的打擊,

都沒能讓他一蹶不振,

竟讓他尋找到另一條「通天之路」!

經過反思,他終於明白,

八股取士對他而言毫無用處,

乾脆我不學了。

他後來說道:「嘗一應童子試,

以為無俾實用,棄去。」

在那個科考作為唯一上升通道的時代,

他卻早早就看清了現實。

這之後,他便毅然放棄了,

「應試教育」和科舉當官的打算,

開始通往「經世致用」之路——科學。

而這一次一時的放棄,

換來他走向了人生的巔峰。

他的志向一瞬間清楚無比:

以經世致用之學,

尋富國強民之路!

可在當時,

我國尚無進行科學教育的學校,

也無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構。

他就憑了一腔熱血,

憑了對科學和知識的執著追求,

以超凡的毅力主動自學。

讀書成為他一天中最重要的活動,

他學習近代科學知識,涉及面很廣,

凡科學、律呂(指音樂)、

數學、物理、礦產、汽機、醫學、

光學、電學的書籍,他都看。

理論有了,那麼實踐也要有。

在學習方法上,

徐壽很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他常說:「格致之理纖且微,

非藉制器(即不靠試驗)不克顯其用」

為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他還根據書裡面的原理,

自製指南針、

炮用象限儀、自鳴鐘等,

他還研究製造出好幾種古代樂器。

自鳴鐘,小鳥報時

有一次,

他在縣城幫人修理七弦琴,

作為一個博覽群書之人,

他手法美妙,談吐優雅,

人群中一雙眼睛掃來,

此人不是別人,

正是清代舉人華翼綸,

正在給兒子華蘅芳找玩伴。

於是徐壽就跟著去了,

他比華蘅芳大15歲,沒想到,

他和華蘅芳一見面就覺相見恨晚,

二人都喜歡科學之道,

茫茫大清朝,

他終於有一個可以談論科學技術的人了。

之後,二人一起四處遊歷,

尋找科學寶藏和同道中人。

到上海時,一本書出現在他眼前,

他當即像著了魔一樣路都走不動了,

這本書叫《博物新編》,

是近代西方科技輸入中國的第一本著作,

其中物理、化學、天文、生物無所不包。

他如獲至寶,立馬把書買回家去,

翻來覆去地看,不僅看,

他還照著書中原理做實物。

大清朝哪有那麼多工具呀,

畢竟是能工巧匠,

他信心滿滿:沒有我就自己做咯。

驗證光的折射和分色要用到三稜鏡,

沒有,

他就拿一個水晶圖章磨出來;

看到蒸汽機的圖片要驗證原理,

沒有,

他就跑到洋人的輪船上看去。

為了攻讀光學,

他跑去買一些實驗器具和藥品、

根據書中記載,

邊實驗邊讀書,

加深了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同時還提高了化學實驗的技巧。

徐壽甚至獨自設計了一些實驗,

表現出他的創造能力。

別人都忙著種地讀書,

他卻整天琢磨奇奇怪怪的東西,

封建社會,人們看他的眼光都變了:

這人有病啊?得治!

然而他卻一笑置之,

頗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豪氣。

堅持不懈地自學,

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的學習方法,

沒多久,他就成為遠近聞名的,

掌握近代科學知識的學者。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

閉關鎖國幾百年的大清,

終於有人睜開眼睛看世界,

洋務派喊出了口號:

「我們需要師夷長技以制夷!」

大清要購買洋槍洋炮、兵船戰艦,

要興建工廠、開發礦山、

修築鐵路、辦學堂。

可當一切提上日程,

大家卻抓瞎了,都是封建官僚,

西洋技術沒人懂啊,

除了聘請一些洋教習外,

其他懂西學的人才去哪找?

這時,有人第一時間想到他,

馬上高喊:「放著,讓徐壽來干!」

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

這些重臣一聽,對啊,

徐壽這小子博學多才肯定行!

於是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

開設了以研製兵器為主要內容的軍械所,

次年三月,徵聘通知就到了他手中。

彷彿蛟龍入海,大鵬騰空,

他一身本事總算有了用武之地。

剛到軍械所,

他就碰上了大家頭疼的問題。

當時外國輪船在中國內河橫衝直撞,

十分囂張跋扈,可大家卻毫無辦法,

畢竟清軍水師用的還是帆槳動力船啊。

大家一致決定先造蒸汽機,

說起來容易,

一無圖紙、二無材料,

簡直是異想天開。

沒想到的是,

他就那麼站了出來,大包大攬,

只憑著《博物新編》上的圖和簡介,

然後跑到洋人船上研究了一整天,

回來就開造了。

沒有零件,就自己一銼子一銼子做。

僅僅三個月,

作為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象徵的蒸汽機,

居然被一個連秀才都沒考上的人造好了!

喜悅過後,大家又開始犯愁了,

那咱還得有蒸汽輪船啊。

曾國藩立馬拍板:「造!」

而這項艱巨任務同樣落在了他的肩上。

1864年,軍械所從安慶搬到南京,

在徐壽、華蘅芳二人的組織下,

歷時三年,攻克種種難關,

皇天不負苦心人,

中國海軍的第一艘蒸汽動力船

——「黃鵠」號誕生了!

長55巿尺,排水量45噸,

時速12.8公里,

對於科技落後數百年的大清,

這是歷史性的一幕,國內各大媒體,

爭相報道了這一普天同慶的時刻。

曾國藩激動地說:

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

蒸汽輪船一出,

他更是一戰成名,

作為對他的恩賞,

同治帝欽賜牌匾,上書:

天下第一巧匠。

可他卻默默地摘掉了,

歡欣鼓舞的人群中,

唯有他看的明白:

中國和世界之間,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啊。

1866年底,李鴻章、曾國藩等決定,

在上海興建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從事軍工業生產。

他再次被委以重任,

派到上海襄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他到任不久,

馬上就提出了四項建議:

一為譯書,

二為採煤煉鐵,

三為自造槍炮,

四為操練輪船水師。

把譯書放在首位,

是因為當初為了造船需要,

他親自翻譯了,

關於蒸汽機的專著《汽機發初》,

這是他翻譯的第一本科技書籍,

他受益匪淺,更深知譯書之重要性。

只是,曾國藩他們,

哪裡想得了這麼多

一言婉拒:「其輪船以外之事,

勿遽推廣言之。」

既然上頭不同意,

那就還是先造船吧,

他繼續埋頭苦幹,在他的帶領下,

我國近代第一艘軍艦「惠吉號」誕生,

接著,

"操江"、"測海"、"澄慶"、"馭遠"

等接連誕生。

「惠吉號」兵輪示意圖

然而,他還是沒有放下譯書的想法,

既然曾國藩那條路不通,

我就換一條道走。

利國利民之策,

前方就是銅牆鐵壁,

他也要闖一闖。

他找到馮駿光和沈寶靖門前,

再三勸說:

「兄弟,咱先試試翻譯幾本,

你們看看行不行再說。」

拗不過他的執著,

馮俊光和沈寶靖同意了。

沒多久,就譯好了三本書。

一經出版,

曾國藩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

態度忽然就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揮舞著書本激動地說道:

「徐壽,給你建個譯館,專門搞這個吧。」

說干就干,1868年,

江南製造總局翻譯館成立。

他受命擔任總管,

他請來英國傳教士傅蘭雅、

偉烈亞力,又叫上,

華蘅芳和兒子徐建寅等懂西學的人,

一起翻譯科技著作。

他們共同努力,

克服了層層的語言障礙,

翻譯了數百種科技書籍。

之後他共譯書17部,

105本,168卷,共約287萬餘字。

其中譯著的化學書籍和工藝書籍有13部,

尤其將

《化學鑒原》《化學考質》《化學求數》

等西方近代化學教材引入中國。

而他在化學方面的研究成就,

更是世人矚目,

當時的中國壓根沒有化學,

中國不僅沒有外文字典,

甚至連阿拉伯數字也沒有用上。

更別說化學元素周期表。

他要把西方的科學技術的術語,

用中文表達出來,

而當時幾乎全部的化學術語,

和大部分化學元素的名稱,

在漢字里沒有現成的名稱,

這可能是他在譯書中遇到的最大困難。

別人都打退堂鼓,

這一項工作難,太難了。

而他依舊義無反顧。

從羅馬音到漢字,

他花費了大量心血去翻譯,

甚至造出了很多新字,

對金、銀、銅、鐵、錫、硫、碳,

及氧氣、氫氣、氯氣、氮氣等,

大家已較熟悉的元素,

他沿用前制,

根據它們的主要性質來命名。

對於其它元素,

他則巧妙地應用了取西文第一音節,

而造新字的原則來命名,

例如鈉、鉀、鈣、鎳等。

徐壽採用的這種命名方法,

後來被中國化學界接受,

一直沿用至今。

他的功績又何止於此?

為了傳授科學技術知識,

他又萌生了新的想法,

創建一個屬於中國人的科技學院!

1875年,

他在上海創建了格致書院。

這是中國,

第一所教授科學技術知識的場所。

開設礦物、電務、

測繪、工程、汽機、製造等課目。

同時定期地舉辦科學講座,

講課時配有實驗表演,

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為中國興辦近代科學教育,

起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格致書院

不僅要創建科技學院,

他也主持創辦科學刊物。

在格致書院開辦的同年,

他就創辦發行了,

中國第一種科學技術期刊

《格致彙編》

介紹了不少西方科學技術知識,

對近代科學技術的傳括起了重要作用。

他在期刊上發表了不少文章。

1881年,

他的一篇文章《考證律呂說》

糾正了著名的伯努利定律,

引起了國際巨大的反響,

也是這篇文章,

登上了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他無愧於中國科技第一人的稱號,

因為這是《Nature》創辦以來,

第一次出現中國人的名字!

(徐壽刊登在《Nature》的論文)

他的功績世人矚目,

他的人格品性更感動中華。

曾在格致學院資金出現問題時,

為了讓學校維持下去,他慷慨解囊,

自掏腰包1000銀元,要知道,

這錢與他而言是筆巨款,

這可以購買100畝良田啊。

後來,

他又發動各界共籌款7700銀元,

讓這所學校得以繼續發展。

如今,這所學校已更名上海格致中學,

成為上海市的重點中學。

2010年,從這所學校出來的學生,

有51%進入清華北大等中國頭等大學。

1870年之後,

他仍將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於譯書、

科學教育及科學宣傳普及事業上。

他一直熱愛科學,相信科學,

在當時封建迷信盛行的社會裡,

他卻成為一個無神論者,

堅守著自己的信念。

1884年,

這位忙碌了一生的老人,

病逝在自己親自創辦的書院,

享年67歲,

他的生命,是在工作中結束的。

(徐壽兒子徐建寅)

而這位老人,他離開之前,

還為我們留下了他最珍貴的東西,

為了完成他未完成的使命,

為了讓中華科技之路走的更遠,

他留下了一手培養的兒子徐建寅,

替他在這條為國為民的道路上前行。

後來,

他的兒子成功研製出了硫酸,

結束了中國近代硫酸靠進口的歷史。

最後,

他的兒子也因一次工廠意外事故去世。

父子兩代,

俱為大義而生,

亦為大義而死!

他這一生,

不圖科舉功名,

不求顯官厚祿,

不做為己謀私的事情,

只做利國利民的舉動。

是他,

用肩扛起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

是他,

雙手撐起中國近代軍工業的半邊天空!

更是他的發明,

讓中國度過了艱難的八年抗日戰爭!

我們生存的地球正被什麼影響?

答案是科技;

我們的生活正被誰改變?

答案是科學家。

21世紀,

科技是強國之路,是興國之本。

嬴弱不堪的晚清,

尚能有如此可歌可泣的人物,

而今盛世中華人才輩出,

必將迎來更高遠的飛躍!

歲月安穩,

因為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我們不能忘記,

有多少像他這樣的人物,

曾經或者現在,

為祖國這條巨龍的騰飛,

都在拼盡一生的心血!

2018年2月26日,

是他200周年的誕辰,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

這樣嘔心瀝血、凜然大義的老人,

值得我們所有中國人致敬!緬懷!

?END ?


★美術生和文化生的區別,簡直太形象了!

機構合作、廣告刊登、項目合作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星球 的精彩文章:

我在美術館看了場日落
他被稱為台灣「畢加索」,畫家、作家、人類學家、探險家,數不清的標籤,是他傳奇的一生!

TAG:文藝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