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第一課 第一課 大腦每時每刻都在騙你
認知突圍
第一章第一課:
大腦每時每刻都在騙你
1、全面評價與低維投影
先看一個有趣的例子
GIF
這是你眼中的自己
GIF
這是周圍人眼中的你
但是其實無論是我們審視自己時還是他人評價我們時,所看到的都是你「全面評價」中的一個低維投影,就好像在觀察一個多面體,每一個評價都像是這個多面體的三視圖之一,但是人這個「多面體」過於複雜,每一個低維投影都無法完全呈現全面評價。
所以應該不是我一個人有這樣的感受:
覺得自己既自信又自卑;又外向由內向;極喜歡蛇將有喜歡獨處等等——我們總是嘗試用一個固定維度的詞語來描述自己,所以才無法把握人性中「矛盾」的真實。
2、每個人的「證實偏差」
證實偏差?簡單來說其實就是當你腦中已經形成某個預設或者傾向於得到某個結果時,就更容易在搜集證據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偏離「公平」。
如果我先入為主的認為你還不錯,那我就會在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事件中找出能證明你不錯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好的信息;如果這個人從外表上就給一種不靠譜的感覺,就往往會把更多工作中的疏漏歸因在他的身上。
這些都是大腦騙人的方式。
想一想為什麼傳銷能夠在中國大行其道吧,往往是他們認知出了問題,根本無法接受他原有認知以外的一切事物,你勸他他反而會覺得你是想害他。這就是典型的證實偏差——先入為主的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然後就會無意識的為自己的行為尋找理由。
大腦騙人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果沒有科學的方法驗證,我們很多時候會被他完全欺騙。
更神奇的是,我們幾乎永遠不會認識到自己正在被欺騙這一事實,因為我們從心底里是「樂意」被欺騙的,之所以很多人不能認識到真正的自己,正是因為我們往往更喜歡我們大腦里創造的那個「自己」。
3、記憶沒那麼靠譜
總能聽到有人懷念說,小時候的食物好吃,就連小時候的水都要甜上幾分。
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在許多人記憶的深處,「小時候」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企及的「標杆」,然而在事實上卻幾乎沒有人能準確記得幾十年前的味道,但是由於「標杆」的象徵意義,我們往往會將最好的味道安在他身上。
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我在初中時聽過一首樂曲,之後數年都對其念念不忘,直至後來經老同學幾番尋找,拿到了當年的播放記錄,再放出來一聽,全然不覺得有當年那種動聽。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我們記住的其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實,而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每個人都有這種或真或假的記憶,只是我們很少去懷疑他的真實性。
在《社會性動物》一書中說到:也許你不會相信,但有一個事實是,記憶是一個重構的過程,不想錄音帶或者錄像機一樣記錄客觀事實,它在生活中不斷被過濾和改造。
許多實驗都證明了,只要記憶經過了一段時間,那麼它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再是過去某一時刻事實的映像了,而是我們對信息壓縮處理和加工之後的產物。
索引比記憶本身困難得多,所以在頭腦中將記憶修剪、壓縮,去掉那些難以歸類的部分,補上無關緊要的缺失,使之便於我們日後調用。
因為這就是大腦記憶的工作原理之一,我們會在思維導圖中講到。
但此時的記憶已經顯然不是過去客觀事實的反映了。
隨著生活的繼續,片段與情感在記憶中不斷地穿插融合,隨著記憶庫的不斷更新,每次更新我們都會有新的記憶和新的故事。
我們自己就是我們記憶的剪輯師,在創造一個「虛假但是我們更願意看到的現實」,也同樣在創造著,我們對我們自己的認知。
以上是第一章第一課的內容
免費分享給所有讀者
從第二課起將只推送給指定用戶
近期將儘快推出免費推送內容
敬請關注
TAG:斷層時代的兒女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