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首關於「自我救贖」的悲歌——評《金陵十三釵》的藝術特色

一首關於「自我救贖」的悲歌——評《金陵十三釵》的藝術特色

金陵十三釵

任然;鄒順利

00:00/04:03

電影《金陵十三釵》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1937年,講述了1937年被日軍侵佔的中國南京,一群女學生、14個逃避戰火的風塵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軍人和傷兵相繼躲在一個教堂里避難,他們在危難的時刻放下個人的生與死,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的感人故事。表達出有關於「自我救贖」的電影主題,反映了崇高的人道主義。影片與原著相比,加入了表現中國人浴血抗爭一條故事線索,表現中國人的血性、不屈不撓的精神。片中也增加了不少的戰爭場面,但沒有太過強調的大場面,希望用戰爭場面的細節來打動觀眾。

張藝謀導演對於電影鏡頭裡面色彩的把握一直都是精緻到追求極致的完美。《金陵十三釵》從頭到尾,都展現著高雅、細膩、富有情感的色彩。灰色教堂上的彩色玻璃,雪白肌膚流下的鮮血,神父房間的光線,陰暗乃至十幾名妓女身上的服飾、首飾,在精心布置的光影配合下,顯得分外的雅緻和細膩,都是厚實而帶著豐富沉澱的色彩,富有著歷史回憶的深厚情感。過目即是感動,這也彰顯了張藝謀導演的色彩調配的純熟手法。

影片擁有兩個重要的視點,一個是女學生的(旁白),主要充當前期的矛盾衝突和後期的煽情。另外一個是好萊塢明星克里斯蒂安·貝爾扮演的偽裝神父約翰的視角。作為女學生的視角,為電影提供倖存者的證詞,也提供了歷史敘述的合法性。約翰的視點則是帶有普世情懷的國際人道主義,加上國軍驍勇善戰,這些都與官方在這一段歷史上的態度完全吻合,因此此片會是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華語電影里,獲得內地觀眾及媒體好評最多的一部。

片中有很多的主觀視角,具有很強烈的畫面衝擊感和代入感。當書娟趴在玻窗上向外偷看剛剛進入教堂的那群秦淮河女人時,偷窺的主觀視角配上旁白,立刻將觀眾帶入書娟的角色中、以書娟的主觀視角來觀察秦淮河女人,這種偷窺的特殊視角也表現出女學生們敏感,畏懼的內心。

一個仰拍鏡頭,給觀影者一種強烈的衝擊感。約翰站在教堂的最高處,手執十字紅旗,高喊人道主義。雖然力量有限未能讓學生得救,但在學生心裡,他儼然已是一個真正的神父。外出尋找走失的兩名未歸的秦淮河女人遇見自己的同伴時,面對最後一張逃出南京的船票的機會,他直言「我不能走,我必須找到她們。」也讓所有觀影者重新認識了這個「酒鬼」。影片最後,當書娟回憶起這些秦淮河的女人時,秦淮歌曲與秦淮女人的歡笑相伴響起。還是那個彩窗的破洞,還是書娟,還是那群秦淮女人,還是那樣嘰嘰喳喳,歡聲笑語,熱鬧非凡。喜洋洋的暖光之下。似乎一切都沒有發生。這裡,是以樂景寫哀情,暗示著「秦淮河女人」悲慘的結局,卻也彰顯了她們偉大的精神。她們亦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金陵十三釵》又不僅僅是戰爭片,它將鏡頭拉近至教堂,將這場戰爭中人性的美好與光輝通過一幀幀鏡頭展現在我們面前。妓女們救了女學生,也救了她們丟失在煙花巷子里那個純潔的自己。約翰選擇留在了教堂,也留下心中未泯滅的不分國界的人道主義。約翰開著自己修好的破卡車載著學生們逃離南京,那個動輒言錢的洋人早已無影無蹤,戰爭面前,神父的光輝戰勝了貪婪,約翰也完成了他自己的救贖。這些「愛與救贖」,像是透過教堂玻璃窗戶的光,那麼燦爛絢麗,耀眼奪目。

(作者:丁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口袋影評 的精彩文章:

追求正義還是追尋真相?——評《唐人街探案2》的藝術特色

TAG:口袋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