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比得兔》:116歲的萌兔子,為何三觀有點歪?

《比得兔》:116歲的萌兔子,為何三觀有點歪?

作者/丁尼生

2017年12月《帕丁頓熊2》在內地小小爆冷,拿下2億票房後,英國又一本土IP《比得兔》由索尼改編,在近日正式登陸院線,在銀幕上掀起一場「吸兔熱潮」。

這部由美國索尼出品,威爾·古勒執導的真人動畫電影,講述了田園冒險大王比得兔,為爭奪菜園和美麗畫家姑娘貝伊的喜愛,和麥格雷戈先生鬥智斗勇,展開一場「人兔大戰」的故事。

《比得兔》是威爾·古勒的第一部真人動畫電影,在此之前,他曾經執導過《啦啦隊夏令營》、《緋聞計劃》、《炮友》等喜劇愛情片。《比得兔》的視覺特效由Animal Logic承擔,他們曾經參與制作過《英雄》、《黑客帝國》和 《了不起的蓋茨比》等知名影片。

威爾·古勒形容自己是個「想做就做」的導演,因此在拍攝的過程中,他將大量鏡頭以實景拍攝的方式加以處理,無論何時有CG角色在鏡頭裡,他們都會將畫面落實到分鏡。「我們於1月28日晚上交付影片。而在交付影片的前一周,我們還在繼續修改。」

兔子比得由脫口秀主持人詹姆斯·柯登配音,劇本中的不少台詞為詹姆斯·柯登量身訂做。比得的三個姐妹:莫普西,弗洛普西和棉尾巴,則分別由《了不起的蓋茨比》伊麗莎白·德比齊,「小丑女」瑪格特·羅比和《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蕾伊」黛西·雷德利出演。然而內地院線中,英文配音播放場次佔比不多,令人感到些許遺憾。

英國百年IP比得兔的誕生歷史

比得兔這一英倫IP從百年就已經風靡全球,它於1902年在畢翠克絲·波特的筆下誕生。最開始,這隻兔子源於她給朋友寫的一封信,信中她講述了一隻淘氣兔子闖進麥格雷戈先生菜園子的故事。故事中的麥格雷戈先生,其實是以畢翠克絲·波特的老師,查爾斯·麥克因托奇為原型。

畢翠克絲·波特是一位既有才華又有商業頭腦的女性,在從1902 年到1913 年的11年時間內,她出版了20多本繪本。雖然當時插畫業湧現出不少出色的兒童繪本作家,但她仍是歷史上第一位集圖文於一體的兒童繪本作家。

在比得兔誕生那一刻起,這位聰明的女性就為它賦予了商業的價值。從《兔子彼得的故事》的第一版開始,她就牢牢地控制了這隻小兔子的模樣——無論是兔子的顏色,還是繪本的字體,她都親自掌控。此後,她更是親自設計了彼得兔的玩偶,開始了周邊產業鏈的開發。在比得兔風行的多年時間內,她授權並開發了大量的比得兔周邊,包括海報、玩偶、紙牌,甚至到各類家居用品。當時英國人的生活中,到處都有這隻萌兔的身影。

萌萌的比得兔不止吸引了英國人,連大洋彼岸的影視創作者也向它伸出了橄欖枝。迪士尼創始人華特·迪士尼曾在1938年,試圖將這隻兔子以《白雪公主》的續集長篇電影的形式搬上銀幕。但當時波特小姐因為在創作權的獨立性問題上,與迪士尼發生了爭執。因此,彼得兔也非常遺憾地沒能以三維的形式風靡全球。直到威爾·古勒的劇本正式出爐,畢翠克絲·波特的版權公司才同意,由他來經手進行彼得兔的影視化創作。

腹黑雅痞式的英倫風改編

對英國觀眾來說,「比得兔」是家喻戶曉的國民IP級別,有不少媒體把這隻兔子稱為「祖母曾經喜愛的童話形象」。比得兔不僅要面向兒童觀眾,更是不少成年觀眾幼年時睡前故事中的主角。要把這一IP搬上銀幕,其難度可想而知。

在《比得兔》中,威爾·古勒的改編尺度顯然有些驚人。如果說,憨態可掬溫文爾雅的帕丁頓熊,像是倫敦乃至英國現代都市裡的「城裡人」,向觀眾展示了倫敦這座歷史名城的現代風情,劇中真人還帶著些許紳士風味的自嘲和高傲。那麼比得兔就更像是英格蘭湖區放蕩不羈的鄉下小青年。片中倒霉的小麥格雷戈先生被耙子反覆打臉、被鐵絲網電得從房頂上掉下來,這些橋段讓對《貓和老鼠》的成年觀眾大可在電影院里會心一笑,但對於年幼的兒童觀眾來說,就顯得不太友好,甚至帶了些許誘導兒童的嫌疑。

《比得兔》在IMDB上得分不盡如人意,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這部片子在IMDB上的得分僅有6.3分,而影評人為主的Metascore更苛刻地給出了52分,反倒是國內豆瓣用戶覺得無傷大雅,給出了7.6的評分。大部分反對的聲音認為,將原本萌度爆表、溫柔可愛的比得兔變身叛逆青年,不是什麼合適的改編方式。英國的《衛報》就認為把比得兔改變成魯莽自大的流氓形象,簡直令人難以忍受。「彼得變得更有侵略性,甚至有點虐待狂。波特不可能讓她珍愛的兔子利用麥格雷戈先生的黑莓過敏,或者哄騙他的房子,讓他反覆觸電。」

相比之下,由多姆納爾·格里森飾演的麥格雷戈先生可謂人氣極高,這位兢兢業業在哈羅德百貨工作的經理,一天之間從倫敦青年變成了鄉下別墅的繼承人。這位強迫症愛打掃的小麥格雷戈先生,對於成年人來說,恰好切中了觀影人群對於現代生活的渴求和嚮往——體面的工作、被需求的需要和足夠的自由空間。

比得兔所代表的的小鎮青年,和麥格雷戈先生這位被叫做「鄉下人」會十分惱怒的大城市白領,分屬都市和鄉村不同生活方式,在愛情和「胡蘿蔔」的爭奪戰中,形成了有趣又令人深思的對照。

當我們重新審視《比得兔》這部電影時,不難發現,雖然《比得兔》由美國索尼製作,但作為一部改編自英國IP的電影,它仍然隱晦地包含了某些英式喜劇的傳統特色:從「我以為『去法國』是『他死了』的委婉說法」,到兔子敢打破第四面牆對小麥格雷戈的過敏問題發出諷刺,甚至是電影中若有若無的性話題擦邊球,都體現出了英式幽默的大膽、放肆、毫無顧忌。

這類在《愛麗絲夢遊仙境》《天線寶寶》等時有出現的黑色英式幽默,雖然「三觀不正確」,甚至有點拿普世價值觀肆意嘲諷的優越感,但仍然被保留了下來,成為影片中獨特的亮點。

經典IP的改編向來不易。英國經典近些年被搬上銀幕的改編作品為數不少,2017年由蓋里奇執導的的《亞瑟王:斗獸爭霸》就與《比得兔》走了相同風格的改編:搖滾、朋克、叛逆青年。這類從年輕受眾出發的改編模式,將舊有IP進行改頭換面,甚至還加入了《Remeber The Name》等搖滾改編歌曲,由此也引發大量爭議:

用另一種手法解剖經典作品,為傳統形象注入全新內核的作品,究竟是落伍的、充斥著不當暴力式《貓和老鼠》的弊病再現,還是娛樂搖滾的現代社會風格的時髦改編?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一代觀眾曾經看著動物形象被擊打成幾何體而哈哈大笑,而另一代觀眾,也曾對「用平底鍋毆打反派」這類劇情感到不適和擔憂。哪些情節兒童可以接受,而哪些不能接受,或許是創作者即將思考的問題。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黑白電影中應該如何布光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