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馬來西亞華人自創的「二十四節令鼓」,在潮州擊打出不一樣的聲響

馬來西亞華人自創的「二十四節令鼓」,在潮州擊打出不一樣的聲響

撰稿:姜濟晗

每到周六晚上,廣東潮州湘橋區,「潮響二十四節令鼓社」的創始人李康迪和他的鼓手們,開始陸續往磷溪鎮窯美村的訓練場地趕去。

臨近驚蟄日,潮州最高氣溫已升至27℃,經過短暫的「暖手」之後,他們逐漸擺開手臂用力擊打鼓面。訓練地點在江邊一座遠離居民的廢棄工廠,大燈下,溫熱的空氣流動,鼓手們的衣服很快被汗水浸濕了。

傳統文化界的「嬰兒」

李康迪第一次接觸到「二十四節令鼓」是在2013年9月的一次志願活動上,「當時也就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情學的,沒想到對打鼓會變得無法自拔,愛上了這項傳統文化。」很快,他成立了二十四節令鼓工作室,取名為「潮響」,並於2017年11月成立非盈利性組織「潮響鼓社」。

潮響二十四節令鼓社成員。(如無特殊說明,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上面是鄕,下面是音,潮響意味著來自潮州家鄉的聲音。」他向捕輿者解釋道。

二十四節令鼓,是由馬來西亞第二代華裔陳再藩和作曲家陳徽祟於1988年共同創作的鼓樂表演形式。內容上,它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令為創意,同時結合了南方廣東獅鼓和傳統書法藝術,表演時,鼓手一邊敲擊鼓面一邊舞動肢體,彷彿是對中國傳統節令的呼喚。

陳再藩創作「二十四節令鼓」時或許不曾預料,30年後的今天,這門技藝會在海內外正以令人驚喜的速度傳播。

1997年,節令鼓由馬來西亞留學生傳入中國,並在福建華僑大學成立鼓隊,此後逐漸在海內外鋪開聲勢。2009年,二十四節令鼓成為馬來西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大馬僅有的兩個由華族創作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潮響二十四節令鼓工作室及鼓社負責人李康迪。

李康迪向捕輿者透露,「潮響」上次去馬來西亞參加精英賽的時候,包括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印尼等來自五大洲的國家和地區,都有隊伍來參賽。面對各精英鼓隊,他看到了「潮響」和他們的距離。「美國有一個鼓隊,成員有做航母的、還有做太空梭外殼的……他們就在自己實驗室做鼓。我準備今年有機會去跟他們交流一下,他們實在太猛了。」而馬來西亞針對這門手藝的傳承,更是已經形成體系。

談起對二十四節令鼓的理解,李康迪認為,它像傳統文化界的「嬰兒」,還不能跟那些百年以上的「非遺」比較。以曲目編排為例,目前並非所有節氣都有對應的表演。

「因為有一些節氣的性質比較相近,例如大暑與小暑,我們還沒有做好全部創作,就先做一些代表性的節氣表演。」李康迪介紹,《驚蟄》所呈現出來的表演形態,與其他的節氣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在節奏旋律上,採用了由輕漸重的節奏風格,著重用鼓聲做出驚雷的聲音。肢體語言上,則以萬物叢生、農耕祈福等場景作為創作基礎。」

但即便如此,李康迪認為這並不影響節令鼓表現中華民族的團結精神。「這是一個團隊在表演,當所有人打一個聲音或是分開打節奏的時候,鼓手與鼓手之間的無縫配合……那種感覺沒辦法用言語表達。」

圖為鼓社在舞台上表演。

「就像遊戲里的打怪升級」

加上預備成員,潮響鼓社目前擁有近30位鼓手。

2013年第一批55位成員,最後留下來的有12個。他們從事著不同職業,有快遞小哥、警察、陶瓷加工廠老闆、通信工程師、批發市場出納、健身教練,也有剛考上暨南大學的大一新生。

27歲的吳家鴻是鼓社第二批成員,在當地的通信公司工作。因為大學組過樂隊、當過架子鼓手,吳家鴻很快喜歡上了節令鼓,「(它)更多是給你視覺上的享受,通過動作、表情、節奏變化,更好地表現鼓手的情緒。」

潮響鼓社第二批成員吳家鴻。

不少人發現打鼓可以讓人「放鬆、釋放壓力」。

白天,他們是各自崗位上的工作者;到了晚上,他們來潮響工作室,和其他鼓手一起喝茶聊天,或者在鋪著啞鼓墊的節令鼓上練習。周六集訓的時候,那片廢棄的工廠是他們釋放壓力之地,彼此卻並不交談,急促有力的鼓聲傳到江邊,在田野間回蕩。

「每次跟隨著內心的節奏,找到那種狀態。而當你能掌握到某種打鼓技巧的時候,就像遊戲裡面打怪升級一樣,讓自己感到很滿足……」這就是我們的樂趣,李康迪有點興奮地向捕輿者形容。

圖為晚上在訓練場地練習的鼓手。(圖片來自中華網)

5年下來,鼓社老成員早已熟得「像家裡人一樣」。當被問及是否害怕大家有天不再熱愛打鼓時,李康迪說,他擔心的是鼓手因為年齡的增長、家庭事業的因素,而脫離鼓隊。「雖然我知道他們不會不喜歡打鼓,但是可能生活所迫,他們沒有時間打鼓了。」

李康迪的擔心,擊中了鼓社最「柔軟」的部位。每逢演出,大家就不得不請假,不少人搜腸刮肚,已經把能想到的請假理由用了個遍。

「搞文化不為錢」

2015年下半年,潮響開始在湘橋區牌坊街做二十四節令鼓的公益表演,目前演出近30場。除此之外,李康迪還在當地中小學、企業推廣,試圖開展教學活動,培養更多的鼓手。

圖為鼓社在牌坊街表演。(圖片來自長光里)

廣東省共有14支鼓隊,潮州佔了13支,其中12支是由潮響鼓社培訓的。「我們就是做一個傳承。現在潮州各個區的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包括兩三個企業,都有自己的鼓隊,相當於一個傳承的基地,他們購置道具,我們去教學。」

被問及是否有費用時,李康迪用「慘」字回應,他苦笑道:「2016年有第一個願意去開設課程的學校,我負責去教學,每周兩次課,一整年下來只有2000多塊錢。開車來回70多個公里,連油費都不夠……」好在這種窘境正在得到緩解。培養一個鼓手需要1-2年,鼓社成員的刻苦訓練,換來了更多孩子學會打節令鼓。

圖為年輕一代的二十四節令鼓隊。(圖片來自長光里)

與此同時,「潮響」正被更多人知道。截至2018年3月,他們已經4次登上央視的舞台。但經費仍常常困擾鼓手們。2017年來北京表演,幾十號人的機票和住宿,以及設備來回的物流費用,這些錢都得自己掏腰包。李康迪告訴捕輿者,「那段時間,算是我們最辛苦的時候了。」

直到現在,潮響二十四節令鼓社還是一家非盈利性團體,李康迪甚至為正式鼓手買保險。「從沒考慮讓它商業化,沒考慮過,因為潮響是以文化推廣、傳承和傳播作為自己的使命,不會考慮去利用打鼓來賺錢。而且大家都有正當的職業,更希望去走一種文化藝術的道路,這是我們全部鼓手的心聲。」

他自嘲道:「像我們這種搞文化不為錢的,估計這個社會也沒幾個了。有時候挺難的,運氣不太好,但是我們管不了那麼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全國政協委員為僑「鼓與呼」:維護僑益、完善僑法
特朗普稱若對朝鮮最嚴厲經濟制裁無效,可能採取軍事行動!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