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識字-宇宙中最多的元素「氫」
按質量計算,氫佔了宇宙總質量的75%,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當之無愧的排在元素周期表的第一位(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其實不是按質量多少排的);在地球的地殼裡,氫卻只佔總質量的1%,這又是為什麼?故事還要從宇宙的起源——宇宙大爆炸開始說起:
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由大約14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 一開始,宇宙中並沒有分子和原子,只有比原子還要簡單的各種輕粒子,比如夸克、玻色子、光子等,就連中子和質子都沒有(什麼?你沒有看懂?看不懂的跳過!),然後過了0.1秒,宇宙中形成了質子和電子。對!就是0.1秒,要知道在宇宙形成的最開始,時間是以0.00……1秒(共計50個0)為單位計時的!
形成了電子、質子後,進一步形成了最簡單的原子核和原子,而這個最簡單的原子就是只有一個質子和電子的氫原子(原子中只有一個質子,這才是氫排元素周期表第一位的原因),所以宇宙中最為豐富的元素就是氫元素。
如果以原子個數來計的話,氫原子的個數更是佔到宇宙總原子數的90%以上。那麼別的原子是怎麼來的?為何只有不到10%?
在宇宙中有了質子後,質子(以氫元素的形式)在引力的作用下積聚成原始的恆星,恆星不斷收縮,引力所做的功都轉化為能量,使冰冷的星際氣體溫度升高,進而引發氫原子聚變,產生有兩個質子的氦原子。這種反應就叫核聚變!
熱核反應產生的熱量既使恆星發光發熱,也阻止了恆星進一步收縮。但恆星到了晚年熱核反應速率下降,熱量不足以抵禦萬有引力作用導致繼續收縮,內部壓力和溫度不斷升高,發生進一步熱核反應,產生質子數更多的碳、氧、硅等原子。
核聚變過程會反覆數次,每次都產生更多質子的原子,使得恆星可以繼續苟延殘喘,直至產生成鐵元素。鐵元素在核反應中很穩定,恆星無法從中繼續獲得能量,於是恆星繼續收縮,內部的溫度和壓力不斷增加。此時,一些恆星會發生爆發。這個過程非常劇烈,會產生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使得鐵元素進一步聚變成銀、金等的重元素,核心成為白矮星或中子星(請注意這些核聚變反應僅僅是在恆星的中心,而外層同樣含有大量的輕元素(質子少的原子),但是外層不會產生核聚變反應,隨著恆星的爆發會大量的拋向宇宙空間,形成星雲。
如果恆星質量過大,坍縮無法阻擋,反而會在一片寂靜中滅亡——形成傳說中的黑洞。由這個過程可以看出越是重得元素(質子數多)在宇宙中含量越稀少,所以非常珍貴,,反之越輕的元素(質子數少)含量就越多。由於我們的宇宙還處於生長期,或者可以說是「嬰兒宇宙」期,所以氫元素是最多的了(什麼?你還是沒有看懂?看不懂的跳過!)。
我們地球並不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就形成的,而是過了約90億年後由宇宙塵埃積聚而成的,宇宙塵埃來源於之前提到的超新星爆發,超新星在爆發前,形成了大量穩定的鐵元素,又因為鐵元素較重,所以在地球形成的過程中慢慢的沉積到地心,而氫元素由於本身太輕脫離了地球的束縛回到了宇宙。這就是為什麼地球上的氫很少,而地心的主要成分是鐵元素的原因(什麼?你又沒有看懂?你可以回火星去了!)。
地球上的氫雖少,但是生命卻少不了它,首先,誕生了生命的海洋有近1/9的質量是氫;其次,幾乎所有的有機物都含有氫;所以,只要是生命體就不能缺少氫!
早在16世紀就有人注意到了氫氣的存在。曾經接觸過氫氣的也不只一人,但因當時人們把接觸到的各種氣體都籠統地稱作「空氣」,因此,氫氣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1766年,英國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卡文迪什(Cavendish H,1731─1810)用六種相似的反應制出了氫氣。這些反應包括鋅、鐵、錫分別與鹽酸或稀硫酸反應。同年,他在一篇名為「人造空氣的實驗」的研究報告中談到此種氣體與其它氣體性質不同,但由於他是燃素學說的虔誠信徒,他不認為這是一種新的氣體,他認為這是金屬中含有的燃素在金屬溶於酸後放出,形成了這種「可燃空氣」。事實上是傑出的化學家拉瓦錫(對!又是神奇的拉瓦錫!)1785年首次明確地指出:水是氫和氧的化合物,氫是一種元素。人並將「可燃空氣」命名為「Hydrogen」。這裡的「Hydro」是希臘文中的「水」,「gene」是「源」,「Hydrogen」就是「水之源」的意思。而這之前,人們一直以為水是一種元素,是神奇的拉瓦錫把水從元素家族一腳踢了出局!
作為一種高能燃料,氫氣一經發現,人們對其便是又愛又恨。
氫氣燃燒放出的熱量是甲烷的3倍,是汽油的2.5倍。如果用氫氣作為火箭的燃料,會大大降低火箭的重量,提高火箭的飛行能力,別說奔月了,逐日都不是夢想。更重要的是氫氣燃燒後的產物是水,不但對環境沒有影響反而可以回收利用。
可是只有一小部分火箭用的是氫能源,是因為氫氣的製作成本大,儲存極不便利,所以大大阻礙了人們對氫能源的利用。
氫氣是一種密度最低的氣體。常溫常壓下,每立方分米氫氣不到0.09g。作為燃料,裝載和運輸都不方便。另外它同空氣接觸容易引起爆炸,不夠安全。怎樣把氫氣儲存起來備用和運輸,就成為氫能源利用的一項很重要的課題。
一種辦法是在高壓下使氫氣連續冷凍和絕熱膨脹,使之液化成為液態氫。由於液氫的沸點很低,常溫下它的蒸汽壓又很大,所以必須把它裝在特製的高壓容器里儲存,這是利用液氫的一項很大的障礙。
另一種方法是使氫氣與某些金屬生成金屬型氫化物的儲氫方法。例如過渡金屬與氫氣在一定條件下作用,可以得到金屬氫化物,在另一條件下,這類氫化物即回分解成相應的金屬和氫氣。這是一種金屬或合金吸收氫和放出氫的可逆過程,因此叫做可逆儲氫。這類金屬或合金即稱為儲氫材料,但是又增加了燃料的重量。
氫氣不僅難以儲存,還非常危險,在學習化學的時候,老濕會反覆告誡我們「氫氣點燃前一定要先驗純」,其實氫氣的危險遠不止此。標準狀況下氫氣的密度是空氣的1/14,這是氫氣球能夠飛上天的原因。但是,隨著溫度的變化,氫氣和空氣的密度關係會發生反轉。在氫氣剛剛從沸騰的液氫中溢出的時候,它的密度是1.33kg/m3,比周圍的空氣要重一些(0℃的空氣的密度是1.29kg/m3)。於是,剛剛逃出來的氫氣會有一個向外向下流動的趨勢。氣體的擴散速度與氣體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對於分子量最小的氣體氫氣而言,其擴散速度是所有已知氣體中最快的。這樣快的擴散速度就意味著無論是操作液氫還是氫氣,都不能在封閉空間內進行。對於普通成年人來說,當空氣中的氧氣的含量低於12%的時候,就會出現呼吸困難,意識逐漸消失的情況。在一間密閉的,層高3米,面積為36平方米的實驗室中,如果打翻了一桶重4.6千克的液氫的話,5秒鐘內,就會讓氫氣的濃度達到75%,實驗人員將很難有機會逃出。在這樣高的濃度中,衣服上的靜電、實驗設備電路中的小火花都會讓爆燃的事故在瞬間出現。因此,對氫的使用有非常高的危險性。
偉大的化學老濕預言:如果解決了氫氣的製造、儲存和使用安全問題,你就是未來的世界首富!
最後為具有一定化學知識的人講一個與氫有關的笑話:一天H為了賣弄一下學識,向情人O求愛時說「親愛的,你是O我是H,我倆結合在一起就是幸福的水分子!」O聽聞,馬上質問H「老實交待!另外一個氫原子是誰?」
※普京的「6大武器」之一:環球導彈「薩爾瑪特」
※養兒不防老,被遺棄的不只是年邁的身體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