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紀念|萬隆會議,周總理一口美式英語震動全場

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紀念|萬隆會議,周總理一口美式英語震動全場

今天是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周年。3月1日,習近平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說:「這是一個光榮的名字、不朽的名字。」習近平用3個「縮影」高度評價周恩來同志半個多世紀奮鬥的人生歷程:(1)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歷史的一個生動縮影;(2)是新中國孕育、誕生、成長和取得崇高國際威望歷史的一個生動縮影;(3)是中國人民在自己選擇的革命和建設道路上艱辛探索、不斷開拓、凱歌行進歷史的一個生動縮影。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出兵參加朝鮮戰爭,新生的政權不懼世界頭號強國的氣勢對亞非國家震動很大,讓這些弱國、窮國看到了一些希望。在這個背景下,亞非國家想到了「抱團取暖」。1954年4月,印尼蘇加諾總統提出了召開亞非會議的設想。南亞五國(印度、巴基斯坦、緬甸、錫蘭、印度尼西亞)總理會議上接受了印尼方面的提議,蘇加諾總統命令印尼外交部全力進行籌備。

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紀念|萬隆會議,周總理一口美式英語震動全場

蘇加諾總統


要不要邀請中國參加?

1954年10月底,印度總理尼赫魯訪問中國,他在同周恩來總理的會談中,希望南亞五國總理準備的亞非會議能得到中國政府的支持。周恩來明確表示:中國政府支持印尼總統倡議的亞非會議,支持尼赫魯總理對亞非會議的態度,我們願意參加這個會議。在尼赫魯訪華一個月後,緬甸總理吳努也應邀訪問了中國。毛澤東在同吳努談到亞非會議時鄭重地說:「尼赫魯總理告訴我們,亞非會議的宗旨是擴大和平區域和反對殖民主義。我們認為,這個宗旨很好,我們支持這個會議。如果各國同意,我們希望參加這個會議。」

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紀念|萬隆會議,周總理一口美式英語震動全場

1954年10月,尼赫魯總理訪華。

中國當時與東南亞的很多國家尚無外交關係,建交的亞洲國家總共只有8個。根據所謂「獨立政府原則」提名可參加亞非會議的30個國家中,只有6個國家(阿富汗、巴基斯坦、緬甸、印度、印尼、越南民主共和國)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另外兩個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朝鮮和蒙古)。所以,當時中國也亟須改善與亞非國家的關係。

然而,局勢的發展並不樂觀。在當時要召開一個脫離西方國家控制、捍衛民族主權和反對殖民主義的亞非會議,肯定會遭到西方國家的反對。在這種冷戰局勢的壓力下,1954年12月28日,南亞五國總理在印尼的茂物開會,會議的一個議題就是要不要邀請中國參加會議。不出所料,會議出現了分歧。蘇加諾總統堅決主張邀請中國,因為「沒有中國的參加,亞洲就不完整」。最後各國達成一致,在印度尼西亞總理承諾向阿拉伯國家做工作和說明後,同意邀請中國參加。


周總理一口漂亮的美式英語,一下震動了全場

萬隆會議上,周恩來在發言中說:「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為節省時間,周總理的發言除首尾兩段外,其他都由譯員浦壽昌用英文宣讀。周恩來誠懇的態度和優雅的外交風度,加上年輕瀟洒的浦壽昌講得一口漂亮的美式英語,一下震動了全場。

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紀念|萬隆會議,周總理一口美式英語震動全場

出席亞非會議的我國代表團首席代表周恩來總理4月19日下午在亞非全體會議上發言。

短短18分鐘的發言,驅散了兩天來聚攏的烏雲。從此,「求同存異」的精神一直主宰著會議進程。整個會議期間,周恩來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三次力挽狂瀾,樹立起了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的萬隆精神。也正是在這一精神指導下,誕生了「萬隆會議十項原則」。美國記者鮑大可說:「我沒有聽說哪一個人不折服於他的個人品格,即使最強烈反對他的政敵也不例外。」已故萬隆會議秘書長魯斯蘭·阿卜杜加尼生前曾說過:「沒有周恩來,萬隆會議便不可能成功。」

4月24日獲得巨大成功的亞非會議閉幕。會議主席、印尼總理阿里在閉幕詞中說:「願我們在我們已經共同採取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並且願萬隆會議成為指引亞洲和非洲前進的燈塔。」

在會後的短短數年中,中國同亞非會議與會國之間的關係有了迅速發展,先後與尼泊爾、埃及、敘利亞、葉門、錫蘭、柬埔寨、伊拉克、蘇丹、迦納和寮國等10個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截至1961年,我國與參加亞非會議國家的正式建交國已由亞非會議時的6個發展到16個。與此同時,我國與其他一些與會的亞非國家的關係也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戰後中日兩國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觸也是在這次會議期間進行的。


萬隆會議期間的插曲:與高崎達之助的「偶然邂逅」

在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過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直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這就是周恩來與高崎達之助在萬隆會議期間的秘密會晤。按日本的說法,這次會晤「開闢了日中兩國貿易乃至邦交正常化的道路」,是日本參加萬隆會議「最大的收穫」。

周恩來與高崎達之助的萬隆會晤是由其翻譯岡田晃以私人身份通過廖承志聯繫的。據日本外務省史料館保存的檔案及岡田晃的回憶,正式會晤進行了兩次,第一次是4月18日萬隆會議開幕式前,進行了大約 30分鐘;第二次從22日早上7:20談到8:45,共進行了1小時25分鐘。本來還安排了第三次會晤,擬在25日早進行,但因第二次會晤引起美駐印尼大使的猜忌,日本外務省隨行顧問阻止了第三次會晤。為了避開新聞記者的視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兩次會晤安排得煞費苦心。比如22日的會晤,早上6時高先乘坐廖承志的車駛向一個截然相反的方向,隨後才換乘另一輛車抵達會晤地點。

當時外間渲染的周恩來與高崎達之助接觸的報道,實際上主要是指萬隆會議開幕前的歡迎儀式上,恰巧站在一起的周恩來與高崎達之助之間的寒暄。日本政府因擔心此事影響到日美關係,不得不把這次接觸說成是「偶然邂逅」。

這次會晤開闢了日中兩國貿易乃至邦交正常化的道路,同時也為後來日中關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極大地鼓舞了日本民間人士和進步勢力要求改善日中關係、促進日中經濟文化交流的熱情。

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紀念|萬隆會議,周總理一口美式英語震動全場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首屆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

萬隆會議不僅是亞非國家團結起來走向世界舞台的標誌,也是中國同亞非國家關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萬隆會議後,中國和亞非國家的關係突飛猛進,並對此後中國外交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兩分鐘看懂兵馬俑的排兵布陣,秦軍中他們才是致命力量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