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沒有佔用北洋水師的軍費,甲午戰爭還會輸那麼慘嗎?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了一百餘年,曾經的戰火已經湮滅在寂靜的大海之上。中日甲午戰爭戰敗之後,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中明確規定:朝鮮獨立、割台灣、賠巨款、開設通商口岸等等,使得當時的中國逐漸變成了列強瓜分的蛋糕。
然而就在清末屢遭列強欺凌,國內政局不穩的情況下,清朝的實際當家人慈禧還在大建後花園,大辦大壽。大壽和修建頤和園的費用在賬面上就用了1300多萬兩,實際上的經費比這個數據還多得多。
有人就提出了疑問,如果慈禧不挪用北洋水師的軍費,甚至說把這兩項的耗資一半用在建設北洋艦隊上,那麼甲午戰爭的結局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局。事實上,1888年建立北洋水師之後,軍費就嚴重不足,連滿足一次戰爭應該有的彈藥不足。
時任總稅務司的赫德曾在黃海戰役前寫信給中國海關煮倫敦代表金登干抱怨:北洋水師的克努伯火炮沒有彈炮,阿姆斯托朗的火炮又沒有火藥。而相比日本,據《泰晤士報》當時報道,日本炸戰前儲備的彈藥,比一次對華戰爭中可能耗去的還要多。兩者對於戰爭的準確,使得兩軍交戰的結局顯得十分明顯。
有人不禁問道:難道清政府就沒有籌集軍費嗎?答案是有的。當時的清政府以籌備軍餉的名義,扣發王公以下官員薪水三成,八旗子弟月餉三成以及各省的鹽稅擴大,又向各地富商募集資金。
而朝廷官員的俸祿減少,轉而就被轉移到了百姓身上,清末年間的官員可謂是把「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真理」運用得淋漓盡致,就連晚清第一重臣李鴻章家產到了千萬兩之上,上樑不正,下樑必然歪。這些錢最終的來源還不是困苦的老百姓。
那麼如果這些正常的軍費沒有被挪用,是否能夠改變戰爭的結局?筆者認為還是很難改變的。仔細看看日寇幾次侵華,哪次不是做足了準備,有些地圖上連哪裡有幾口井,有多少雞鴨都標記得清清楚楚。而在慈禧眼裡,只要給她保足大清的體面,什麼都可以商量。
清政府的失敗更多的是制度上的失敗。清末的清政府已經是一棟搖搖欲墜的危樓,貪污、鴉片、內鬥已經充斥了整個國家的官僚。民族大義面前,依然存在著嚴重的官僚黨派之爭,當政者慈禧已經把國家變成了自己一個人的國家,再加上長期的大國思維,閉關鎖國,實際上已經沒落於其他國家。
※中國最短命的直轄市之一,在此定都的王朝基本短命,至今仍很富裕
TAG:歷史淺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