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滅蜀之戰,秦惠文王五座石牛滅一強國
大秦帝國自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和軍事實力日益強盛,從一個戰國初期被魏國壓著打的弱國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俘虜公子卬,奪回了之前失去的部分河西之地;公元前330年,秦國再次大敗魏國,收復了整個河西之地;公元前329年,秦國再次攻魏,這一次秦國收復了函谷關以及桃林高地,之前被魏國奪去的土地重新被崛起的秦國一一奪回,特別是收回了函谷關對秦國意義重大。
強盛崛起的秦國引起了關東六國的不安,在魏相公孫衍的發動和主持之下,魏、趙、韓、燕、楚五國第一次合縱攻秦(實際上出兵的只有魏趙韓三國),公元前317年修魚之戰,秦國大敗三國聯軍,殲敵八萬餘人,第一次合縱失敗。
雖然秦國取得了一系列軍事上的勝利,但是秦國的處境一點也不樂觀,幾乎可是說周邊都是敵人:北方是並不馴服的義渠,東面依次下來是趙,魏,韓和楚國,只有南面的苴國(蜀國的諸侯國)和巴國當時和秦國還算比較友好,但是強大的楚國正在一步步的蠶食和它接壤的巴國,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楚國拿下巴國進而蠶食了蜀國,那麼秦國就可以說真的是四面皆是強敵了。所以秦國的當務之急是要拿下南方的苴國,蜀國和巴國,只有解決了後顧之憂,秦國才能放心的解決北方的義渠和關東六國。
先交代下苴國和蜀國的關係:苴國原本和蜀國是一起的,公元前368年,當時的蜀王遙封其弟為漢中侯(當時漢中在秦國手中,是秦惠公時從蜀國手中奪得),並把葭萌關以北的地方一起封給了弟弟,也就是說苴國和蜀國其實一體的。當時苴國實力雖然一般,但是他的宗主國蜀國的實力並不弱,當時在位的是蜀國開明王朝的最後一任國君開明末王(又稱蘆子霸王),因為蜀國遠離中原,戰事不多,四川盆地又是天府之國,開明末王當時帶甲二十餘萬,本身又是個不安分野心勃勃的傢伙,所以蜀國當時算得上是個強國。
這是其一,其二,秦國想要從漢中進入苴國進而攻打蜀國,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金牛道(又名石牛道),二是米倉道,相對於米倉道儘是懸崖峭壁而言,金牛道地勢相對平坦,但是金牛道的末端葭萌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相對而言,還是金牛道利於行軍。所以秦國選定了金牛道為大軍突進的方向。
雖然如此,但是金牛道日久失修,又崎嶇狹窄,不僅不利於大軍行進,而且秦國的大型攻城設備也無法通過金牛道運送,也不可能由秦國出面去整修金牛道。不得不說,秦國的國君都是有點流氓習氣,不按常理出牌的(比如秦昭襄王日後以談判為由把楚懷王一國之君騙了過去關了幾年,弄得楚懷王客死異鄉)。此時在位的是秦昭襄王的老爸秦惠文王,他靈機一動,邀請開明末王到漢中會獵,在會獵的過程中,秦惠文王示敵以弱,處處讓著開明末王,並且對他推崇備至,說開明末王英勇無敵等等,末了重頭戲來了,秦惠文王豪爽的送給了開明末王五座大石牛。可別小看這五座大石牛,石牛在古代一直是神的化身,也是權力的象徵,秦王送蜀王石牛這是對蜀王的認可。
開明末王得到了五座大石牛非常高興,但是你得運回去啊,開明末王沒想那麼多,也許是通過這次會獵,他覺得秦國和秦王也不過如此就沒放在心上。於是他動用了蜀國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重修金牛道,沒想到秦國等的就是這一刻:金牛道剛修好,司馬錯的大軍已經沿著開明末王新修的金牛道一路挺進,進入苴國。在秦軍強悍的戰鬥力和司馬錯親自訓練的鐵鷹銳士攻擊下,葭萌關被攻破,苴國滅亡,隨後秦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很快滅了蜀國,然後滅了巴國
秦惠文王好算計,以區區五座大石牛為餌,滅了當時的強國蜀國。
※盤點《三國演義》中八大蔑稱,其中被罵得最難聽的是呂布
※《三國演義》劉表麾下武力最強八人,其中四人都是當世名將
TAG:百丈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