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韓國五戰五敗,眼看就要亡國,盟國為何就是不出兵

韓國五戰五敗,眼看就要亡國,盟國為何就是不出兵

孫臏、龐涓兩位同學之間的愛恨情仇,大家都已耳熟能詳了,大鵬今天就不多說了,今天重點講講圍魏救韓的故事。

有人可能要說了,你弄錯了,孫臏那叫圍魏救趙。不錯,孫臏確實圍魏救趙,不過他後來也圍魏救韓,這是孫臏用兵的一大特點。

這一招,如果用村裡的老太太的話來概括,就是吃柿子專揀軟的捏。再形象一點,你看見自己的哥們正在跟鄰居打架,你想幫他,但是又怕挨揍,怎麼辦呢?

如果孫臏站在你旁邊的話,他就會給你出個主意,走,咱們去砸他們家玻璃!攻其必守,圍點打援,這就是圍魏救趙的精髓所在。

公元前353年,龐涓帶人圍攻趙國的邯鄲,齊威王命田忌帶人去救援。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那就是兵貴神速,趕緊去邯鄲開干。

但是,孫臏獻了一計:「趙魏決戰,魏國國內兵力空虛,咱們兵發大梁,魏軍必然回師。這樣既幫趙國解了圍,又能以逸待勞,打魏國一個伏擊。」

田忌當即率軍赴魏,魏國大將龐涓聞訊趕緊回來救援,行至桂陵,中了孫臏的埋伏,魏軍大敗。

這還不算完,公元前341年,龐涓又率魏軍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救援後,齊國的高層聚在一起商量對策。

當時,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是齊相鄒忌的觀點,不救,派兵出征勞民傷財,跟咱又沒有什麼關係,乾脆不救。

第二種意見是以田忌為首的武將,他們認為不救,韓國就會滅亡,魏國就會更強大,正所謂唇亡齒寒,我們應該儘早出兵。廢話,不打仗,怎麼建功立業,難道靠嘴皮子?

孫臏跟他們的觀點都不一樣,他主張救,但是不主張田忌那樣的早救,而主張晚救。因為早救,齊國就會代替韓國成為魏國的靶子。

等韓國和魏國打得兩敗俱傷了,再去救韓國,不僅可以加深與韓國的友誼,還能以最小的代價打敗魏國。

於是,齊威王就告訴韓國使者,放心去干!我們永遠是你們最堅強的後盾。

韓國人心裡一下子就有了底氣,立馬調動部隊,跟魏軍血拚了5次,可惜,實力相差比較大,5次都失敗了,只好向齊國再次求救。

孫臏仍然是圍點打援那一套,一上來就帶著兵直奔魏國都城。不過,這次魏國早有準備,派太子申帶兵抵抗。

孫臏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假裝撤退,利用「減灶法」麻痹魏軍,將龐涓誘至馬陵險道,然後伏兵四起,萬箭齊發,魏國大敗,自此淪為二流國家。

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圍點打援這一戰術,不僅在古代適用,在近現代戰爭中同樣適用,這是運動戰的一種典型樣式,不過,能否成功就要看你的本事了,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參考史料《資治通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鵬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空有軍長之才卻因兩元錢得不到提拔,多虧孔子的孫子出面說情
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毀容,這個殺手不太冷,反而有點萌

TAG:大鵬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