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7句話,說透了人的靈魂

7句話,說透了人的靈魂

或許你不認識紀伯倫,但你肯定聽過他的《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

The first time when I saw her being meek that she might attain height.

第一次,當它本可進取時,卻故作謙卑。

The second time when I saw her limping before the crippled.

第二次,當它在空虛時,用愛欲來填充。

The third time when she was given to choose between the hard and the easy, and she chose the easy.

第三次,在困難和容易之間,它選擇了容易。

The fourth time when she committed a wrong, and comforted herself that others also commit wrong.

第四次,它犯了錯,卻藉由別人也會犯錯來寬慰自己。

The fifth time when she forbore for weakness, and attributed her patience to strength.

第五次,它自由軟弱,卻把它認為是生命的堅韌。

The sixth time when she despised the ugliness of a face, and knew not that it was one of her own masks.

第六次,當它鄙夷一張醜惡的嘴臉時,卻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And the seventh time when she sang a song of praise, and deemed it a virtue.

第七次,它側身於生活的污泥中,雖不甘心,卻又畏首畏尾。

以上這篇譯文《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出自紀·哈·紀伯倫的手記,摘選自《先知》。

《先知》是紀伯倫創作於1970年的散文詩集,它被認為是紀伯倫的「頂峰之作」,在這本書中,紀伯倫創造了一個充滿摯愛和睿智的東方哲人形象。通過不同職業者向亞墨斯達法的提問,進而講述了自己對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中諸多問題的哲理思索。

智者回答了人們提出的愛, 婚姻,孩子,施予,飲食,工作,歡樂與悲哀,居室,衣服,買賣,罪與罰,法律,自由,理性與熱情,苦痛,自知,教授,友誼,談話,時光,善惡,祈禱,美,宗教,死,逸樂等26個方面的問題。

這是一本關於生命、藝術、愛情、人性的格言書,值得反覆品讀。除了哲理以外,詩集還富於音韻之美,詩集中奇幻的想像和靈動的文字,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

紀·哈·紀伯倫(Kahlil Gibran)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為重,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

紀伯倫和魯迅、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

夜涼如水,讀紀伯倫,有種萬物靜寂,只余空靈的感覺。

他思想里的神性遠遠超過了普通人思考的範疇,觸及的是人類靈魂里陽光照不到的角落。所以,他將自己隱喻成先知穆斯塔法毫不為過。

甚至,我開始懷疑這位生於黎巴嫩的哲人是否真正與我們同生共長在一個世界裡。他的思維里充滿了神諭,字句如箴言。

我們聽著《先知》的聲音,靈魂鼓盪。

紀伯倫散文詩的魅力正在於他近乎神性的哲理。

哲理沒有損害他的詩歌,因為他的哲理,他的詩歌才得以在精神和藝術上產生超拔。

特別是情景的設置,讓我們首先預付了悲壯。在《先知》的結尾,我們看到:船拔錨起航,亞墨斯達法棄岸登船,紀念著亞墨斯達法所說的:

「一會兒的工夫,在風中休息片刻,另一個婦人又要孕懷著我。」

一個緩慢的收場:事物漸漸遠離,直到從目光的盡頭消失;而那些情感、理智與氛圍,卻悄悄地潛入了我們的靈魂,化作了我們生存的感覺。

我合上了《先知》,但《先知》的聲音永不止息。

或許,哲人生來註定苦難。中國古代思想家先秦諸子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國時期,使他們將思想關注於「天下」的濟世安民。

然而,1860年土其其帝國的宗派之戰,為紀伯倫家族造成了一生的影響,也直接導致了他十十歲時,舉家遷居美國。

在母親逝世後,紀伯倫不得不能不以文和畫換錢償還巨額債務,15000美元。他文字里的智慧與哲思是與現實生活承受的苦難無法分割的。

紀伯倫的創作領域極其廣泛,包括繪畫、小說、詩歌和散文。

在文學作品中,他運用了隱喻的手法,自己就是穆斯塔法;奧法里斯城是紐約;女預言家埃爾梅特拉是他的好友埃爾梅特拉;穆斯塔法出生的島嶼就是黎巴嫩。

《先知》從穆斯塔法奉主之意船臨奧法里斯城開始,以愛之名義發表了二十六次演講,涉及人生的重要主題,比如婚姻、孩子、飲食、勞作等等。

在《罪與罰》里,你不得不佩服紀伯倫對人性的深邃洞察力,以及萬物生靈仁愛為本的思想。

他說,「犯罪者常常是受害者的祭品」,「當黑線被扯斷,織工應檢查整塊織物,也要檢查織布機」,「對肉體上殺人卻精神上被殺的人,你們如何處罰」。

在世界各國,是否保留死刑一直是法學界熱議的焦點,彷彿只有奪取生命才能夠遏制犯罪。

諷刺的是全球的犯罪率高居不下,大有上升趨勢,就連挪威這樣低犯罪率的國家也爆出了校園屠殺事件,全球一體化的概念首先在犯罪上統一了。

在兩百年前,紀伯倫已經提出消滅犯罪的本質是分析根源,而非加重懲罰。入獄或死刑是對犯罪最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法。

這條路,我們走了兩百年,依然未走完。

在《先知花園》(《先知》的續篇)里,紀伯倫的世界裡充滿對世間一切的愛憐,對家園、民族、四季、孤獨……紀伯倫生來就是肩負著為我們詮釋靈魂的責任,他完美地謝幕,留下簡短的字句供我們頌讀思索。

如果你沒有信仰,請將紀伯倫作為你心靈智慧課本;如果你有信仰,也請將心靈的入口向紀伯倫的文字開放。

這個世界,紀伯倫曾經來過,是我們的大確幸。

▍來源:部分素材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屬原作者

▍編輯:陳二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繪本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幼兒繪本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