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系:一種主動或被動的棄療態度

佛系:一種主動或被動的棄療態度

將進酒

 經典詠流傳 第3期

鳳凰傳奇 

00:00/05:17

總分總型人格

分總型人格

分型人格

第一種人格是指那種從小就有一定的目標感,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並且在長時間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細分完善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從而無限接近於預期目標,哪怕那個目標發生過改變,但總是有明確方向的。理論指導→實踐→完善改進。

相應的第二種人格就是那種起初缺乏目標感,與第一種相比主要體現在自我意識的缺乏,在生活中往往表現的較為被動。可能是因為出於父母的要求或是老師的一次鼓勵而逐漸確立了人生目標。實踐→完善改進。

最後這種人格就是那個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以及將士凱歌回城在歡迎的人群中拍手鼓掌的人。上著普通的學校,做著普通的工作,你說他/她不努力吧,他/她也儘力在做好份內的工作,不啃老但也不那麼拼。在微博上經常評論「如果哪天我有錢了如何如何環球旅行」,現實中通常是約上幾個朋友同學杭州、成都、北京、上海、麗江、西藏也去小資一下,情節無外乎是逛吃逛吃,還不要忘了朋友圈裡拍照記錄。

說實話以前我是很不能認同分型人格的人,我篤信著「你只有特別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畢業後我找的第一份工作並不滿意,但我還是想努力做好它,這樣我在離開那家公司的時候才能理直氣壯的說是你這公司不行不是我不行,在那裡我遇到了很多分型人格的人,有一個女生尤為典型,她很善良是那種什麼也都不爭的人,在公司里不遲到不早退,老闆安排的加班只要不頻繁也都能接受,但從不主動加班,把60分萬歲演繹到了極致,平時跟朋友吃吃喝喝,五一國慶不回家就去旅旅遊,每月的工資幾乎沒有結餘,一年下來銀行卡的里的錢最多大幾千。但她好像也從來也不焦慮什麼,安之若素,反倒是我這個旁觀者看起來更憂心。

好像在社會開始進入到平民消費時代後,小確幸,佛系諸如此類的辭彙快速刷屏,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這讓我想起了馬東跟許知遠在《十三邀》中的那次對談。馬東說:「在1949年之前,中國的識字率沒有超過5%,所以今天我們看到所有的文化和傳承都是那5%的人留下來的。今天我們的識字率達到了90%以上,但是人並沒有變化,人們內心的趣味並不因他識字了就發生質的變化。這世界大約只有5%的人願意積累知識了解過去,那95%的人就是在生活,只是這95%的人每一個今天都有了一個技術通道,他們的聲音被你聽到了」。

要想理解今天出現的這個現象,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要反問為什麼以前沒有?改革開放以後80、90年代,甚至是新世紀的前十年那個時候社會的中堅力量是50、60、70後,一方面他們彼此個體間的差異沒有今天那麼大(家庭出身,學歷水平等等),另一方面到處都是發展的機遇,且行業門檻低。而今天從80,90甚至是00後口中所說出的佛系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但又無力改變的棄療態度。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前一句好像是在說人生應該要及時行樂,但是後面緊接著一句又像是未來還充滿了希望,一首詩里所表達出的矛盾與困苦,跨越千年似乎從未改變。

社會這個大機器就像一列永遠沒有終點站的火車,每一站都有人上車也有人下車,有的人坐的站數長一點,有的人坐的短一點,可能有人提前下車也可能有人坐過站,但既然決定下車就要篤定這是一生只能坐一趟的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後半輩子,請珍惜願意為你花時間的人
冬天吃羊是南北方人民飲食習慣上唯一的共識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