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雨老師:文以載道,心以證道
文以載道,行以踐道,心以證道。」最關鍵的是最後四個字——「心以證道」,給了我們這些既沒有家傳、也沒有師傳的苦孩子一條活路。
教學日誌2018年3月2日星期五
今天是元宵節,孩子們策划了下午的活動,一起包湯圓、猜燈謎,晚上在教室一起看電影《羅馬假日》。可惜,我沒時間和孩子們過節。上午主課後,先和果果爸碰了一下,關於新校區整體設計的事情。然後,進入「辛庄TV」攝影棚,繼續採訪和錄製董平教授講《傳習錄》。傍晚,王林海老師夫婦來,我們一起和董平教授在「私家麵館」共進晚餐。
下午訪談過程中,陽明先生回應學生陸澄的一段話很有意思,原文如下:
問:「『顏子沒而聖學亡』,此語不能無疑。」
先生曰:「見聖道之全者惟顏子,觀『喟然一嘆』可見。其謂『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是見破後如此說。『博文』『約禮』如何是善誘人?學者須思之。道之全體,聖人亦難以語人,須是學者自修自悟。顏子『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見』意。望道未見,乃是真見。顏子沒而聖學之正派遂不盡傳矣。」
陸澄問老師:有人說顏回得到孔子的真傳,可惜他走得早,孔子的學問就沒有被真正傳承下來。這個說法可能有問題吧?
有趣的是,陽明先生對這個說法,竟然是部分肯定的。孔子如文王,望道未見,而顏回對孔子的學問同樣有「望道未見」之感,故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如果陽明先生的結論成立,那麼我們學習孔子,豈不是沒有出頭之日了?顏回之後,無人真正懂得孔子,那麼兩千多年之後的我們,瞎忙活兒有何用呢?
昨日,讀到一本書,是一位未曾謀面的朋友寄來的。這是一本內部資料,系曾子第七十五代裔孫曾慶寧先生帶領《大學》傳習會的講學記錄彙編。
卷首語寫道:「經典流傳有三途:天傳、家傳、師傳,傳法不同則習法不同。文以載道,行以踐道,心以證道。」最關鍵的是最後四個字——「心以證道」,給了我們這些既沒有家傳、也沒有師傳的苦孩子一條活路。
辛庄師範不是傳統書院,而是洋學堂,我們不組織拜師之類的儀式。在師範講學的有許多老師,不拘於一門一派。我的角色是當個阿慶嫂,組了一個局,往來都是客,希望同學們「吃好喝好」,「自修自悟」。
今日主課,本想帶孩子們對照《太乙金華宗旨》,學習《素問·上古天真論》。尤其是其中關於女生、男生生命成長周期的那一段。孩子大了,我們可以探討任何領域的問題,百無禁忌。所謂敏感的話題,無論政治,還是性,我們都可以討論。
我對孩子們說:為什麼我們底氣這麼足,不怕把大家帶歪了,引上邪路,因為「中國的整個文化都是中國人的後盾。……個體應全身心投入其中,因為只有他的真誠才能使他繼續向前,使他的奮鬥不會變成荒唐的冒險。」
這裡引用的這兩句話,出自榮格的《〈太乙金華宗旨〉的分析心理學評述》一文。可見,榮格對中國文化是有感覺的。沒有家傳,沒有師傳,不要緊,若你對「天」有確信,若你肯定自己是天之子,就可以直接得到天傳。我敢負責任地說,人人都可以做到,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過來的。
昨天課堂上,讓孩子們看了《沐猴而冠》作者的演講,布置孩子們課後寫觀感。為了讓大家多些感覺,今天又看了兩段視頻:電影《人猿決戰》和《外星人E.T.》的簡介。看完之後,孩子們的分享很鮮活:在這兩部電影里,人和動物的界限是模糊的;人對動物和其他生物,包括外來文明,充滿恐懼,但同時對美好的友誼、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善待,又有期盼。
有同學筆頭很快,已經完成了一篇觀後感,發到我的郵箱。她寫道:
輝格所代表的是主流思想。而這一思想我們從小學科學課起便接受——「人是高級動物」。「進化論」思想,大概是根深蒂固了。
記得小學一次與同學爭論「人的定位」,我始終堅持「人是高級動物」這一觀點,毫不動搖。現在想來當時會有此念,大多是怕人自認「升一格」後心高氣傲、目中無人,必將肆無忌憚的破壞其他生靈,由此走向滅亡。所以今日上課聽老師說「人為天人」後,一時難以轉變思想。但放在現實中,如:戰爭的互相殘殺、迫害。這太不敬重生命了!但想到人對動物的殘殺是否也是如此呢?不覺陷入疑惑。
讀完孩子的文章,我很高興。有疑惑很好!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有困惑沒關係,怕的是有困惑,卻不願意深入去探究、想辦法去解惑,昏昏沉沉度日,渾渾噩噩一輩子。
在《論語·述而篇》中,有幾處關於學習的,孔子說得很妙: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孔子的自我省察,「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也可以理解為是他對學生和世人的期望。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我曾說,老師不是保姆,我也不是知心姐姐,我不會總圍著學生轉。這個態度是跟孔子學的。只是我學得不夠好,讓人覺得冷冷的,不像孔子總給人溫潤的感覺。很慚愧,這是我的不足。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就是這麼一個平凡而真實的人,和我們一樣,只是他少年時期就發心,志於道。
《傳習錄》中,學生問陽明,《大學》裡面講「知止而後有定」,是否是說,那個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本元,不在外頭,就存乎我心?對此有了確信,才談得上是立志,而且不再動搖。陽明非常肯定地回答:就是這樣!(原文:問:「『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後志定。」曰:「然。」)
對《傳習錄》里的這句話若有感覺,下面的這些經文就可以無師自通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乎。」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最後一句,孔子的生命狀態更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的: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 辛庄師範由立品圖書董事長黃明雨創辦,致力於「重建大人之學」。更多信息請登錄
"一滴水「的新浪博客
閱讀 "立品圖書「微信公眾號
「辛庄師範」微信公眾號
TAG:辛庄師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