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括!名將?紙上談兵?再看長平之戰

趙括!名將?紙上談兵?再看長平之戰

最近看了本白話譯文資治通鑒,其中有一段,如此描述長平之戰:

戰後,白起見秦昭王,論趙括。白起說:「我以五十萬之眾圍趙括二十萬之軍,傷亡過半,才全殲此軍,是我用兵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腹中無食,以人充饑而鬥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領。長平之戰,秦軍精銳損失過半,優秀將領死傷無數,實際是秦軍未勝,趙軍未敗。唯一的不同是,趙括死了,我還活著。」

秦昭王說:「長平之戰,秦失六十萬,趙失七十萬,秦可謂小勝。而趙括死,武安君存,可謂大勝。」

這還了得,多年都誤解了「紙上談兵」的主角趙括嗎?要知道白起坑殺的俘虜就有40萬,如果這樣算,戰鬥中秦失60萬,趙失30萬,明明是趙國打贏了好不好?

於是趕緊把資治通鑒原版翻出來查證,結果沒有找到這段話,在網上大量查找資料,甚至發現趙括是一代名將的說法,但就是找不到具體證據,又翻出《史記》查證,也沒有找到類似說明,感覺很失落。

魔怔了,非要找到不可,開始揣摩文獻里字裡行間的暗示、隱晦意思,過了很久才突然醒悟,我在幹什麼?為了自己認定的答案而找證據?

於是靜下心來認真分析長平之戰。

公元前二六二年,秦國白起伐韓,攻佔韓國野王,將韓上黨郡與韓本土聯繫完全隔斷,韓國國君讓上黨郡守馮亭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和。

但是,馮亭想利用趙國的力量抗秦,與當地百姓謀劃後,直接把上黨獻給了趙國,這是否基於韓國君暗示,不得而知,但的確是給趙國挖了個大坑,將其拉下水。

上黨地區地高勢險,自古為戰略要地,「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 (出自《國策地名考》)。趙國接收上黨後,派廉頗去上黨駐守長平。秦國已視上黨郡為囊中之物,反讓趙得了去,這怎麼可以,從而導致了兩年後在上黨長平地區的「長平之戰」。

公元前二六零年四月,秦國王齕進攻長平,趙王命廉頗迎戰。廉頗先是主動出擊,後來被動防禦,但是數戰不勝,至七月,已丟掉都尉城和故谷城,還損失一員副將,六員尉官,傷亡較重,於是廉頗開始堅壁不出,為此趙王數次責備廉頗。

此時有兩種觀點,主流觀點是秦軍遠征千里,糧草不濟,廉頗堅壁不出既消耗秦軍銳氣,又以逸待勞,拼後勤補給是取勝之道。另一用觀點是趙國國力根本不如秦國,秦國運糧可以走水路,交通方便,所以趙國耗不起,耗下去必敗無疑。

我個人的觀點是從咸陽到長平的確有千里之遙,但是上黨郡已經與秦接壤,而且秦國國力強盛,又的確有一定水運優勢,所以從後勤保障方面考慮,秦軍不怕耗。但是秦軍不想耗,一來,上黨地處北方高地,當時已經是農曆八、九月的樣子,天氣漸寒,若將戰事拖到寒冬,那就只能來年再戰,二來,秦國志在天下,若打個地方就耗幾年,等耗完六國都民國了好不好。

從廉頗的角度看,首戰失利,應該耗耗秦國銳氣,如果能再拖到寒冬,基本上就不敗而勝了,至於等待時機,廉頗實際上也是在逼趙王,趙國國力不如秦國,趙王肯定不想耗,要想打贏長平之戰,最好的辦法是放低姿態聯合五國,借兵借糧,從而合縱抗秦。

但是,趙國自從四十多年前的「胡服騎射」開始,國力迅速提升,再加上其他五國的衰敗,趙國戰力已經與秦國保持一個梯隊,穩居七雄第二。這時如果合縱抗秦,其他五國就要以趙國為首,打贏了秦國,趙國就是第二個秦國,所以,我認為其他五國有一定的內心陰暗面,不願意幫助趙國,更何況燕國還與趙國時常交戰,跟秦國玩曖昧。

另一方面,趙國國力提升迅速,從而有一定膨脹,趙王甚至想過親征長平,但最後選擇與秦國議和,秦國雖無議和之心,但大肆宣揚此次議和,導致長平趙軍更加孤立無援,最終趙王決定主動出擊,在長平決戰,冀望山地野戰勝秦國,從而覬覦戰國第一大國。

《史記》上記載秦國派人到趙國施反間計,講廉頗好對付,而且已經考慮投降了,秦國害怕的只是趙括而已,於是趙王就用趙括取代廉頗,我感覺這種說法有點兒戲。秦國的目的不在於換誰,而是儘快換下廉頗,換一個敢野戰的,好速戰速決,趙王也想換下廉頗,換一個能執行自己命令,敢打敢拼的,雙方不謀而合,所以換將已成必然。

此時李牧北御匈奴,不能動。樂毅則病重,感覺也不太靠譜,先是棄趙投魏,又被燕挖牆腳,最後又投趙,跳槽過於頻繁,而且兒子還在燕國。至於田單是趙國用土地換來的,未必歸心。

而趙括正處意氣風發、血氣方剛的年紀,又是打敗秦軍不敗神話的趙奢的兒子,且熟讀兵書,所以可以服眾,作為官二代優秀代表,忠誠度方面也沒有問題。所以最終選定趙括替換廉頗。

趙括到達長平之後,嚴格貫徹趙王意志,整頓軍務,更換將領,隨後與秦決戰。而秦國方面聽說趙國換將為趙括後,立刻很陰險的偷偷派出戰國第一名將白起,而且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就這樣,趙括出軍後,被白起誘到自己的壁壘防線,趙括攻不進去,白起則派二萬五千人絕趙軍之後,又派五千騎兵將趙軍一分為二,趙括軍數戰不利,只能築壁堅守以待救至,最終覆滅。

有關傷亡人數,史書記載如下: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資治通鑒》

趙軍食絕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急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趙括自出銳卒搏戰,秦人射殺之。趙師大敗,卒四十萬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六十萬、七十萬的事就不提了,從史料記載來看,都是言之鑿鑿,趙失四十五萬,但是在此處《資治通鑒》與《史記》記載相似度極高,有雷同卷嫌疑。而在坑殺人數方面,《史記》中描述有些語焉不詳,《史記·秦本紀》又中寫到「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分別有「四十萬」、「四十餘萬」、「數十萬」之說,前後略有矛盾。

如果真是被俘四十萬,陣亡五萬,那麼數十萬大軍被困絕糧四十六日,靠吃人度日,那得吃多少?再說總要有部分逃兵吧,這樣趙國總派兵數就是一個未知數,又是如何確定俘虜四十萬呢?

我認為,甚至白起當年也未必認真數過到底俘虜多少趙兵,白起自己的說法是「數十萬」,其自殺前說過:「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最有可能是趙軍總兵力為四十五萬,陣亡的是五萬,被吃的已經不能站出來說什麼了,逃亡的已經隱姓埋名泯與眾人了,剩下的被俘虜並坑殺後,還剩240人,所以大家就說殺神白起坑殺四十萬。

那麼秦國又是出兵多少?陣亡多少呢?有人根據攻城傷亡6:1的比例計算,趙陣亡五萬人,秦就應陣亡三十萬人,白起又說過傷亡過半的話,所以秦投入兵力為六十萬。

我感覺這種說法不太靠譜,首先趙國投入的四十五萬不可能都是精兵,當時,李牧帶兵十五萬,再加上防衛邯鄲、燕國等地的兵力,趙國如果出四十五萬精兵,全國總兵力就有百萬之眾了,這不太可能,所以這四十五萬中一定有若干協同作戰人員,包括上黨地區難民中的青壯等,按照比例計算,趙國出精兵人數應在十到二十萬之間。

秦國也不會出精兵六十萬,兩年後,秦國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也不過是先出兵二十萬,所以秦出精兵數量應與趙國相當也是十到二十萬之間,這樣派二萬五千人斷後,派五千騎兵將趙軍一分為二,聽起來也就比較合理了。

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就徵調河內郡十五歲以上的青壯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也說明秦軍兵力稍有不足,怕圍不住趙括軍,而且,這還是趙括被困處地勢狹長,便於圍困的情況下。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河內郡有戶二十四萬一千二百四十六,口百六萬七千九十七,以此為參考,秦國緊急徵兵也頂多二十萬的樣子。

至於秦軍陣亡人數方面至多與趙軍相當,甚至會少於趙軍的五萬。在前期,廉頗是到七月份才開始堅壁不出的,換句話說,之前是有主動出擊的,所以不能完全套用攻防傷亡比例,廉頗堅壁不出後,「趙王以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之。」,可見,趙軍傷亡比例較大。趙括被圍困後秦軍處於優勢當中,更不會大比例傷亡。而且,長平之戰後,秦國未傷元氣。

第二年(公元前二五九年),白起就兵發邯鄲,險些完成滅國之戰,趙國多方遊說,割地議和,秦王才讓白起退兵,當然秦王也應是防備白起功高蓋主。

再一年(公元前二五八年),正趕上白起有病,秦王派王陵攻打邯鄲,戰事失利,增兵後又多有傷亡,這時白起病癒,秦王想讓白起代替王陵攻打邯鄲,白起不同意,說道「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此時才有秦軍傷亡過半的說法。

我認為,白起一來認為時機已過,二來是有怨氣,去年眼瞅著快打下邯鄲了,結果不讓打,今年別人打不下來,才想起我來了。所以,白起說的「今秦雖破長平軍」指的是自己前年長平之戰取得的優勢,「而秦卒死者過半」感覺說的更像是今年王陵攻打邯鄲的損失。秦王不聽白起之言,繼續增兵攻打邯鄲,結果大敗,白起在背後說風涼話:「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知道後,大怒,不管白起是否有病,強行命其出征,白起一路磨磨唧唧,還多有閑話,最終被秦王賜死。

白起(來源百度百科)

其實「長平之戰」跟趙奢的成名戰「閼與之戰」有點類似,當時廉頗等都是不看好,趙奢看準趙王想打,決定博一搏,所以就說有信心,還整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典故。領兵出城後,才不管自己說過什麼,也不管趙王說過什麼,直接傳令「有敢於談及軍事者,一律斬首」,這樣一來誰都不敢說什麼了,然後早早就築壘紮營,決不與秦軍在山地決戰,等到秦軍下山後,利用趙軍善於平原作戰的優勢打敗了秦軍,也打破了秦軍的不敗神話,可謂老奸巨猾。

比較而言趙括的手段就顯得單一稚嫩,只是整頓了一下軍務,就在不利的情況下,冒險出戰,最終功敗垂成。

最值得肯定的就是,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寧可戰死也不投降,能率領將士頑強抵抗,尋機突圍,可見其在軍中很有威信,而且忠誠度極高,當然也是趙軍戰鬥意志頑強。至於最終趙括身先士卒、率兵突圍,也應是無奈之舉,當時士氣應是及其低落,部隊已到崩潰邊緣,趙括只能帶頭沖了。

經過這段時間的查證,只能先整理到這個程度了,我感覺如果想了解的相對精準,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籌備,以後慢慢完善吧。對於趙括的認識也與以往的了解差異不大,是一個敢打敢拼、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忠誠、勇敢的年輕人。也沒有什麼驚天大逆轉、大陰謀來抓人眼球,但是我很享受這個過程,特此與大家分享。謝謝閱讀!

轉載說明:請註明出處,並將上圖一併轉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都該知道的一道菜,一場戰爭打出的地方名菜
【成語故事】負荊請罪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