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林則徐與陝西(下)

林則徐與陝西(下)

原標題:林則徐與陝西(下)



林則徐

三、寫詩、作序和書法等,豐富陝西傳統文化內容。林則徐是愛國者,也是詩人和書法家。他在陝西寫有許多詩歌、序言和書法作品。1.撰寫詩歌。道光七年(1827年),林則徐在陝西任按察使兼署布政使時,曾寫有《過紫栢山留侯廟》《定軍山謁武侯墓》《武侯廟觀琴》《秋懷》等詩。第一,《過紫栢山留侯廟》詩。詩云:「除奏便了復仇心,勇退非關慮患深。博浪若非椎中誤,十年早已卧山林。翩翩偶出領三軍,天漢通靈壓楚氛。燒斷褒斜千閣道,拂衣惟佔一山雲。」此詩為林則徐到紫栢山拜謁張良廟時寫成的,詩中高度評價張良足智多謀,佐助劉邦滅秦滅楚建立漢朝的顯著功績,讚揚張良不計個人名位利祿,功成身退,隱居山林,自有其飄逸風懷。由此看出,林則徐對張良有著很深的仰慕之情。第二,《定軍山謁武侯墓》詩。詩云:「大星雖隕大名留,一線皇綱翊漢劉。抱膝幾人知管樂,鞠躬終古匹伊周。波寒沔水居民淚,月黑祁山故壘秋。歸骨定軍軍莫定,墓門深鎖陣雲愁。」此詩為林則徐過陝西沔縣(今勉縣),到定軍山麓拜謁諸葛亮祠、墓時寫成的。詩中林則徐讚揚諸葛亮一生所建立的功績和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林則徐認為諸葛亮能與春秋齊國名相管仲、戰國時燕國大將樂毅、輔佐商湯的賢相伊尹、西周初年政治家,曾助武王滅商的周公等先賢們相比,詩中寄託林則徐對諸葛亮的深切懷念和哀思,表達了他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扼腕痛惜。第三,《武侯廟觀琴》詩。詩云:「不廢微時梁父吟,千秋魚水答知音。三分籌策成虧理,一片宮商淡泊心。揮手鴻飛斜谷渺,移情龍卧漢江深。魂銷異代文山操,同感君恩淚滿襟。」(文信國有琴,自題云:松風榻雨瀟瀟,萬里封疆不寂寥,獨坐瑤琴遣世慮,君恩猶恐壯懷消。)此詩為林則徐在沔縣拜謁諸葛亮祠廟時寫成的。詩中講的武侯廟(武侯,即三國駐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謚號),即是諸葛亮祠廟,在廟內有諸葛亮撫琴塑像。詩中之意為:諸葛亮躬耕隴畝時,好為《梁父吟》;劉備三顧茅廟,諸葛亮一生感報知遇之恩。諸葛亮撫琴彈奏,透露出他胸中卻有著三分天下的宏偉抱負。他遠至斜谷揮師伐魏,不幸,出師未捷身先死,卧息在漢江之旁。詩中最後說,諸葛亮的精神楷模影響培育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高尚情操。林則徐讚揚諸葛亮、文天祥的作為和功績,聯繫自身,禁不住要同感君恩淚滿襟。第四,《秋懷》詩。詩云:「一卷《離騷》對短檠,涼生昨夜旅魂驚。隔窗梧竹蕭蕭響,知是風聲是雨聲?遙憐絕塞陣雲寒,萬戶宵砧淚暗彈。秋到天山早飛雪,徵人何處望長安?天涯芳草舊萋萋,流水無聲夕鴂蹄。何事戍樓鳴畫角,雙尖耳聳馬悲嘶。官如酒戶力難任,身比秋林瘦不禁。漫擬沙揚拼熱血,忽窺明鏡減雄心。」此詩於道光七年(1827年)秋,林則徐在陝西任職時寫的。詩意闡述了新疆發生張格爾叛亂攻陷喀什噶爾的事件,清政府調兵3萬餘人進剿。林則徐由秋分時節的涼意,想到新疆八月已飛雪紛紛及前方將士征戰的艱苦,他心懷天下,渴望著上前線殺敵報國,但又感到力不從心而愧歉悵然!第五,《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詩二首。第一首,「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台。」第二首,「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這兩首詩是林則徐於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日(1842年8月11日)自西安出發赴戍伊犁,告別家人時寫的。第一首詩,林則徐以「浩蕩襟懷」,安慰家人「莫心哀」,顯示出林則徐對革職遣戍表現了豁然大度的胸懷。他堅信自己從事的禁煙抗英事業是正義和愛國的,是受廣大人民歡迎和支持的。他借用歐陽修《歸田錄》中的故事,來安慰家人,要樂觀,要有信心,不要相信「有去無回」的預料。第二首詩中「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林則徐最喜歡的名句,作為座右銘,常不去口,其意就是只要是有利國家的事,就要不顧生死全力以赴,不能計較個人的榮辱禍福而看風轉舵,避禍趨福。這名句既是林則徐的愛國心聲,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詩中的最後兩句是借蘇東坡《志林》中楊朴的故事自況。當與家人告別之際,林則徐給夫人講了這個故事,表現了他樂觀、豁達的胸懷,並以此來感染家人,要家人不要為他擔憂,林則徐會回來的。除外,林則徐還寫有《寒溪》《女郎廟》(祀漢代張魯女)、《題楊太真墓》七絕八首、《秋夜不寐,起而獨酌》《萬濂舫太守(士淦)聞余入關見寄,次韻答之》《次韻宗滌樓見寄》《次韻答蕭謙谷太守(元吉)》《和王仲山司馬見贈原韻》《曹丹山(傑)屬題詩稿》《石梧五十初度,八疊前韻寄祝》《姜海珊大令以余游華山詩,裝成長卷屬題》等詩。以上這些詩的內容豐富,有的是歌頌愛國人士的功績,有的是反映作者憂國憂民思想,有的是暢敘朋友間的衷情,有的是講國家發生的大事等。



2.作序與書法等。第一,作序。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林則徐為朱彬的《禮記訓纂》寫序。序云:「……先生承其鄉先進王氏懋竑經法,又與劉端臨台拱,王石臞念孫,伯申引之父子切劘有年,析疑辨難,奧窔日辟,故編中採取四家之說最多,復旁證國初訖乾嘉間諸家之書亦不下數十種。而仍以註疏為主,擷其精要,緯以古今諸說,如肉貫串,其附以已意者,皆援據精確,發前人所未發,不薄今而愛古,不別戶而分門,引掖來學之功,豈淺鮮哉!……」序中闡述了朱彬的學術淵源。同年十月,林則徐主持陝西武闈,並作《道光丙午科陝西武鄉試錄》序,反映他對人才選拔的重視。這年,林則徐在陝撫任上應天理教起義時斃命的滑縣知縣強克捷之子請寫《書強忠烈公遺墨後》一文,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四月中旬,林則徐又寫《補祝例封孺人朱母顏孺人七旬晉八榮壽序》等。第二,書法等。林則徐對書法很有研究,道光七年(1827年)十月初二日,他在西安藩署寫《跋沈毅齋墨跡》,跋中就發表了對書法的看法,他主張初學書法應從唐帖入手。他說:「或謂學唐書者,專從事於間架分布之間,魏晉風流去之彌遠,能真而不能草,宜碑版而不宜翰札,此言誠然。然初學臨摹,輒舍唐人矩范而躐等於鍾張羲獻,是猶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這說明林則徐對書法的研究是比較深的。他在陝西任職期間,留有大量墨寶,據了解,僅陝西蒲城林則徐紀念館就收集到林則徐書寫的匾額9塊,其中「味蘭書屋」「觀察第」「慈惠徽音」「兄弟叔侄科甲」5塊匾額還保存完好,特別是「味蘭書屋」匾額,其書法藝術居諸匾之首,這塊匾額長168厘米,寬72厘米,黑底金字,上有豎行林則徐撰寫的跋文。除了匾額還存有新發現的林則徐題寫給王益謙的扇面。扇面上的字體為行書,筆法蒼勁有力,為林則徐書法中的珍品。正文共有19行,內容是林則徐借陸遊詩文抒發自己的心跡,也借陸遊與朱熹的真摯友情,來比喻自己和王益謙的親密關係。王益謙為陝西蒲城人,他曾在福建為官6年,當過知縣,兩人為摯友,在紀念館中還存在新發現的林則徐校閱過的王益謙編的《太華山人詩集》,林則徐為王益謙之父七十壽慶而撰寫的《王實田封翁壽序》,為王益謙之母撰寫墓誌,還有為王益謙之兄王之謙撰寫的「三爻飲易韋編古,百歲娛親彩服榮」的對聯,該對聯上款題「地山大兄大人同年有道之教」,下款署「少穆第林則徐撰句書」。據史料記載,林則徐的這些書法墨寶,為林則徐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在陝西任巡撫,曾請假三個月在王鼎家鄉蒲城養病(一說也為王鼎「守心孝」,因為林則徐與王鼎友情深厚)期間留下的。它是研究林則徐書法的寶貴資料,對研究林則徐與名相王鼎間的關係也很有價值。總之,林則徐在陝西寫詩、作序和書法等,為豐富陝西傳統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


「味蘭書屋」匾額


四、為官清廉。這從林則徐撰寫的《析產分書》內容就可以說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正月,林則徐為諸子寫立分書,對家產進行了分析和處分。《分書》內容是:「父諭吾兒汝舟、聰彝、拱樞知悉:……汝輩既已長成,自應酌量分給,俾其各管各業。除文藻山住屋一所及相連西邊一所,仍須留為歸田棲息之區,毋庸分析外,其餘田屋產業,各按原置價值勻作三股,各值銀一萬兩有零,即每股或有多寡,伸縮亦不過一、二百兩之間,相去不遠。合將應分契卷檢付爾等分別收執,其應行收租者各自收取,如因中處服官不能自行經營,亦各交付妥人代理,將來去留,咸聽爾等自便,我亦毋庸過問。惟念產微息薄,非儉難敷,各須慎守儒風,省嗇用度,並須知此等薄業購置甚難,凡我子孫,當念韓文公所云『辛勤有此,無迷厥初』之語,倘因破盪敗業,即非我之子孫矣。再目下無現銀可分,將來如有分時,亦照三股均勻,書籍、衣服並皆準此可也。茲將所分三股產業開載於左。此諭。共錄三紙,爾等各執一紙為照。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孟陬吉日。竢村老人親筆書於西安節署之小方壺」。林則徐在宦海生涯中,有許多貪污納賄的機會,但他並沒有那樣做,而是帶頭嚴格守法。他的家產價值白銀三萬餘兩,比起入仕前確有增加,這在當時的封疆大吏中,尚不足以富足,他囑咐兒子:「產微息薄,非儉難敷,各須慎守儒風,省嗇用度。」後來有人稱林則徐「為官清廉」的榜樣,這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他是中國近代少見的「大清官」。



林則徐的《析產鬮書》

(來源:福州社科網·蕭忠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榕城故事】郭柏蒼治河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