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紀現梅:語文就是要回歸常識

紀現梅:語文就是要回歸常識

記不清哪一年了,有語文教師上《愚公移山》,帶著孩子們探究「箕畚」的歷史。學習是一個探究世界的過程,探究沒錯,但這個事情如果是歷史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做,是不是更專業、更靠譜一些?而且,要探究「箕畚」的歷史,何必非要到文章里?

詩意語文、本色語文、情智語文,更是不一而足。「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眾多語文課改實踐、探索中,歸其根本,語文學科就是讓孩子學會四個字:聽、說、讀、寫。

首先是聽,教會孩子會聽。什麼是會聽?第一層次是聽見,這是專註力的問題;第二層次是聽懂。怎麼叫聽懂?首先,能夠用自己的話概括別人說了什麼,每個人的話語體系不同,能把別人的話用自己的話「翻譯」過來,是真的聽懂了;其次,能夠釐清幾個關鍵信息;再次,能夠就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問題。

教師怎麼教,學生才能學會聽呢?複述,在課堂對話和日常對話中複述,練得多了,就內化為一種思維方式。

其次是說,教會孩子會說。什麼是會說?一是說話有目的,要表達一個觀點,要告訴別人一件事還是要和別人分享或者提出什麼請求。語言表達最好的學習方式是模仿,當孩子說不好的時候,教師就做個樣子,孩子照葫蘆畫瓢,其邏輯自然滲透在裡邊,模仿多了,思維的邏輯性便水到渠成;二是說話有根據。觀點是什麼沒關係,重要的是這個觀點有沒有根據,這個根據能否支撐觀點;三是說話有條理。要表達觀點,就把根據說得一清二楚;要告訴別人一件事,就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前因後果說明白。可能一開始孩子說不全,就要像「擠牙膏」一樣幫助孩子把信息引導出來。但是,這個過程的目的不是為了把全部的「牙膏」都擠出來,而是通過這種示範讓孩子最終學會自己「擠」,從而實現完整表達。

體育教學常常講究分解動作,同樣在語文教學的表達中,聽、說也是單項動作的訓練。那麼,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動作是什麼?是對話。如何在對話中把聽和說有效連接?那就是問和對。

如何問和對?看下面兩組對話。

第一組。甲:今天,我看了一篇關於「人之初性本惡」的文章,覺得挺有意思。乙:哦,雖然我對此不甚了解,但是我認為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人的天性怎麼是惡的呢?你看那些兒童多麼天真可愛。

很顯然,這組對話是有問題的,問題在哪?在乙。「雖然我對此不甚了解」,話的意思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失去了表達觀點的權利。

第二組。甲:今天,我看了一篇關於「人之初性本惡」的文章,覺得挺有意思。乙:哦?有啥意思,說來聽聽。甲:我之前一直簡單地認為,荀子所說的「性」就是天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的天性是惡的。其實,荀子所謂的「性本惡」是指作為自然屬性的人,他的身上總是會有「惡」的成分存在。所以,要用師法教化、禮儀規範使人向善。換句話說,他是在強調教育和法治的重要性。乙:如此說來,這倒是與法家思想有聯繫了。那麼,韓非的法家思想是否也與荀子有關係呢?還有,我們都知道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為什麼他們的思想會有如此大的不同呢?甲:這兩個問題挺有意思,值得研究一下。

很明顯,在第二組對話中,對話雙方都是有收穫的,隨著彼此的傾聽、提問和應對,思維得到了發展。這樣的對話是有價值和意義的。其實,這也是蘇格拉底終其一生都在做的事情。

如果聽與說是用耳朵和嘴巴與周圍的人對話,從而實現溝通的目的,達成思維訓練。那麼,讀與寫就是用眼睛和筆與讀者、與自己進行對話,從而實現溝通與自我認知。

就是這樣,孩子在有邏輯的自問自答中讓思維向縱深發展,並實現自主學習。當然,這個方法是要教的,是一個逐漸放手的過程。

所以,在我看來,語文的「課堂革命」就是回歸常識:學會用嘴巴、用筆說話,如此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師書院BigData 的精彩文章:

趙憲宇:瞬間的價值在於長久

TAG:京師書院BigDa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