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每日一薦|除了鞭長莫及,你還知道哪些具有緊縮式用法的成語?
1.鞭長莫及 [biān cháng mò jí]
基本釋義:及:到。 原意是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典故:
春秋時期,楚莊王派申舟訪問齊國,途中必經宋國。按理來說,經過宋國應事先通知宋國,然而楚莊王自恃楚國為大國,不把宋國放在眼裡,就沒通知宋國。宋國國君知道了後,十分氣憤,將申舟扣留下來。大臣華元對國君說:「楚國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國當作已亡,領土已歸屬於他。我們必須維護獨立主權的尊嚴,不能受這種侮辱!就算楚國要發兵進攻,大不了就亡國。但我們寧可戰敗,也不服屈辱!」,宋國國君聽了後,處死了申舟,並隨時迎接楚國的進攻。楚莊王得知消息後,果然派兵進攻宋國,並將宋國都城睢陽團團圍住。雙方相持了好幾個月,楚國也未能取勝。第二年春,宋國派大夫樂嬰向晉國求助。晉景公準備出兵為宋國平反時,大夫伯宗勸道:「『雖鞭長,不及馬腹(鞭子再長,也打不到馬的肚子)』,我們又怎能管得了楚國呢?」
相關成語:愛莫能助 鞭長不及 鞭不及腹 近水樓台 遙相呼應 綽綽有餘
2.一問三不知 [yī wèn sān bù zhī]
基本釋義: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現在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
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典故:
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故事公元前468年,晉國的大夫苟瑤率大軍討伐鄭國。鄭國在春秋初年是個強國,後來日漸衰弱,成為一個弱小的諸侯國。鄭國君王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於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齊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晉國吞併鄭因而更加強大,構成對齊國的威脅,就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前去救援。陳成子率軍到達淄水河岸的時候,天下大雨,士卒們不願意冒雨過河。鄭國的嚮導子思說:「晉國的兵馬就在敝國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來告急,敝國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齊軍早日到達。如果再不行進,恐怕要來不及了。」陳成子披著雨篷,拄著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揮齊軍過河。戰馬見了的舀滔的河水嚇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們過河,經過一番努力,齊軍安全地渡過了淄水,準備與晉軍交戰。晉軍統帥苟瑤見齊軍軍容嚴整,心裡有點害伯,便對左右的部將說:」我占卜過攻打鄭國,卻沒有占卜過和齊國作戰。他們的軍隊排列得非常整齊,我們恐怕打不過他們。」部將們也贊成他的看法,主張撤兵。苟瑤一邊下令撤軍,一邊派一位使者去齊軍營地拜見陳成子。使者說:「我們的統帥讓我向您解釋:這次晉國出兵,其實是為了替您報仇。您陳大夫這一族,是從陳國分文出來的。陳國雖然是被楚國滅掠的,但卻是鄭國的罪過。所以,敝君派我來調查陳國被滅的原因,同時間問您是否在為陳國憂愁。」陳成子聽了使者的活,知道這是苟瑤編造出來的說言,十分生氣他說:「欺壓別人的人絕沒有好下場:像苟瑤這樣的人難道能夠長久嗎?」齊國的使者走後,有個名叫苟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嚴肅他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苟寅自知失言,後悔地說:「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為計么總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怎能不碰壁呢?」幾天後晉軍撤兵,陳成子也率軍回國。
相關成語:一無所知 無所不知 有問必答
3.點金乏術 [diǎn jīn fá shù]
基本釋義:術:法術,方法。沒有點鐵成金的法術。比喻沒有最好的方法籌集錢財,解決貧困。
出處:明·徐光啟《恭承新命謹陳急切事宜疏》:「只今遼左用餉不貲,司農束手,臣又一一求多,實是點金無術。」
4.火燭小心 [huǒ zhú xiǎo xīn]
基本釋義:火燭:泛指能起火的東西。原指謹防失火。亦泛指處事小心謹慎。
出處:清·邗上蒙人《風月夢》第十回:「你點火把送賈老爺回府,你就家去罷。家中門戶火燭小心。」
5.孳蔓難圖 [zī màn nán tú]
基本釋義:孳:同滋,長也;蔓:繁生、蔓延。比喻壞的事物絕不能任令它蔓延開來,否則,便難以收拾。
出處:《左傳·隱公元年》:「無使滋蔓;蔓,難圖也。」
※「陪你養玉」第12講:春秋玉器(中)
※難怪司馬遷說秦起襄公,章於文穆獻孝之後,原來襄公做了這三件事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