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嚴重泄密事件:導致漢匈百年戰爭,泄密者卻被封為天王
馬邑之謀:漢武帝與匈奴首戰,30萬軍為什麼一兵未發?
六月間,漢武帝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作為統帥統轄諸將;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數將共出,漢軍總人數在三十萬以上,分五路大軍。
軍事安排方面,韓安國、李廣、公孫賀三將分別埋伏於馬邑旁句注山中,準備以主力伏擊;王恢、李息則伏軍於代地,準備截擊匈奴軍隊的輜重。
所有一切準備完畢後,漢武帝派聶壹為「誘餌」,假裝成漢朝的罪人,逃入匈奴後誘引單于來攻漢地。
聶壹這個漢人非常有膽略,見到軍臣單于後,很快得到信任,表示說可以讓自己在馬邑的熟人做內應,希望單于率軍攻取馬邑,掠取那裡的財貨人民。
聶壹
半信半疑間,軍臣單于接受了聶壹的建議,讓聶壹回馬邑做內應。聶壹說,我回去後即刻殺掉馬邑的漢朝長官,以人頭作為信號。
果然,聶壹和漢朝當地官員殺了一個死囚,然後,聶壹到了城頭,高舉人頭示意。城下匈奴間諜親眼看到血淋淋的人頭已經在聶壹手中,即刻迅速回報軍臣單于,說馬邑城已被聶壹控制。
興高采烈,軍臣單于率十萬匈奴騎兵越過邊界,直殺馬邑而來。
漢軍方面,也有斥候時刻報告匈奴軍隊動向。韓安國得到的最新情報是,匈奴大軍距離馬邑只有百里之遙,很快就會進入漢軍伏擊圈。
結果,等來等去,忽然,匈奴軍隊在距離馬邑百里之遙的地方停止前行。因為,他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漢朝人所放牧牛羊,千百成群,竟然沒人管理,四處亂跑。此情此景,讓軍臣單于大起疑竇。
軍臣單于也不傻,他由此多了一分小心,指揮大軍暫停行進,派人再去偵查情況。
軍臣單于
當時,漢帝國在靠近匈奴邊境的縣,每百里左右設置一個哨所,一個哨所內配備五個人,包括障塞尉一名,士史、尉史各兩名。這些人,主要工作就是在自己轄區內巡邊,有動靜就發書信或者放狼煙報告。可巧,當時有位尉史,照例巡邏執勤之時,被匈奴尖兵抓到。此人極其膽小,沒等軍臣單于大刑伺候他,就馬上召稱:漢軍已經埋伏三十萬大軍,在前面等著您呢……
饒是能征善戰,軍臣單于也是魂飛魄散。於是,他立刻下令全軍撤回,把這位漢朝被俘的尉史也帶了回去。
回到匈奴地界後,軍臣單于把這個歷史上沒有記載姓名的尉史,當成上天派來拯救他的使者,封為「天王」。
漢朝被俘尉史
漢軍這邊,焦急在馬邑城附近苦等的韓安國焦急萬分,忽然接到消息,說匈奴軍原路撤退了,幾十萬熱鬧大失所望。但韓安國也沒敢下令追擊,他擔心對方有詐。
另外一個方向,本來負責斷敵後勤的王恢,雖然他率領三萬漢朝部隊,竟然也不敢進攻匈奴的輜重隊伍,直接就回撤了。
由此,勞師動眾,三十多萬漢軍無功而返。
劉徹震怒。
特別是對王恢,劉徹恨得牙根痒痒——就屬你在朝堂上慷慨激昂,信誓旦旦,要我們漢軍攻打匈奴。結果,到了前線,眼睜睜看著敵人防衛最差的輜重隊伍路過,連像樣的出擊都不敢做一次。不殺他,不僅天下人不答應,自己也沒面子。於是,武帝下令把王恢抓起來審問。
廷尉署自然知道皇帝心意,很快作出:王恢臨敵觀望,斬!
於是,王恢被投進大牢,等待處決。
王恢
得知判決後,王恢當時覺得自己還不至於就這樣沒救了。他傾家蕩產,湊了不少金子,向天子舅父、也是當時丞相的田蚡行賄,求他在皇帝那裡救自己一命。
田蚡收了錢,自然大包大攬答應。但田蚡人精,知道當朝皇帝不是好說話的主兒,就先找到自己的同母異父的姐姐、也就是漢景帝皇后、漢武帝生母王娡求情,並嘴把嘴教給王娡到時如何和皇帝說情——「王恢是馬邑設伏的首謀,如今匈奴未滅,先把王恢殺了,不等於給匈奴人報仇嗎?」(有人可能忽然起疑,作者是否寫錯了,那田蚡和漢景帝皇后是同母異父姐弟?皇帝也娶二茬貨?沒寫錯。秦漢時期,風氣比較開放,年青女人改嫁很普遍。)
劉徹聽皇太后說情後,連老媽的賬也不買,冷冷回答道:
「首為馬邑事者,(王)恢也,故發天下兵數十萬,從其言,為此。且縱單于不可得,恢所部擊其輜重,猶頗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
收人家錢沒為人家干成事兒,田蚡就把皇帝這話轉告王恢,算是把收受的千金當傳話費了。王恢得知皇帝態度如此,無可奈何,只得在獄中自殺。
兵法上有句話,叫「兵不空出」,漢軍此次設伏三十萬,一事無成,確實讓漢武帝憤恨、遺憾。
馬邑之謀
此次無功而大勞,究其本源,聶壹所獻之計,原本不錯,若能成功,肯定能給匈奴一個大大下馬威。但是,我們後人感到驚訝和不解的是,三十萬大軍做伏兵,本來應該是奇計,屬於最高軍事機密,但漢軍一個小小尉史竟然知情,可見,漢朝的保密工作極差。
所以,三十萬大軍無功而返,也算在情理之中了。
不過,王恢的腦袋,也成為大漢朝和匈奴宣戰血淋淋的感嘆號。從此,漢朝與匈奴,只有鐵血,只有兵戎相見!
馬邑伏擊未成,漢匈之間完全喪失了國與國之間的互信,雙方撕破臉皮。但是,由於匈奴在鹽,鐵等戰略物資方面完全依賴漢地交易,加之匈奴貴族階層對於漢朝金寶錦帛等奢侈品求之若渴,所以,他們在不時侵掠漢地邊境的同時,還是不斷派出商隊在漢朝的各邊地關市場與漢人通商。
漢朝隱忍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