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建窯瓷器辨別真偽

建窯瓷器辨別真偽

建窯,宋代名窯之一,亦稱「建安窯」、「烏泥窯」。窯址位於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面積約5400平方。山坡上遍布黑瓷殘片、紅燒土,窯爐殘跡等。窯爐南方常見的「龍窯」型,依山坡修建,窯道長約8米,窯腔內殘存大量 黑釉瓷器殘片,從考古發掘不同地層中所出土的遺物來看,建窯創 燒於晚唐五代,歷宋、元、明、清四代,燒瓷歷史長達千餘年,是宋代燒造黑釉茶盡的著名窯址。

近年來,收藏宋代建窯瓷器的藏友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建窯瓷器造假品種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兔毫盡」的贗品充滿市場,魚龍混雜,已經到了「以假亂真」難以辨認的地步,許多收藏者面對熙熙攘攘的市場,不知如何是好。對建窯古陶瓷的鑒別,已成為收藏者的一大難題。其實,鑒別也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要我們耐心地多看、多問、多上手,通過對實物的造型、胎、釉、紋飾和做舊程度的細心觀察,就可提高自己的鑒別能力。本文對建窯瓷器辨偽方法介紹如下:

(1)兔 毫 盞 的鑒 別:

宋代 建窯兔毫盞名 氣很大,宋 代 文人 對它 多有 贊 美之詞,如蔡 襄《茶 錄》云:「兔毫紫甌新,蟹 眼清泉 煮。」因 兔毫盞 幽 菁 可愛,從盞底 刻有「供御」、「進琺」字樣來 看,曾一度 為貢品進貢朝 廷。所 謂「兔毫紋」,是在 黑 色 的 釉 面 上 窯 變出 又 細 又長 的 紋理,看起 來像放 射的 光 芒,形如 兔毛,故宋人稱之 為「兔毫 紋」。宋金 時期兔 毫 紋瓷器在 江 西、山 東、河南、河北 等地都有燒制,其 中 以 福建建 窯所燒「兔毫盞」 「兔毫 碗」最 為著 名,但 仿製者 也最 多。

宋代「兔毫蓋」大多是 口 大足小,形如 漏 斗。一般以斂 口 和敞 口 兩種 為多見,口 沿上 的釉 大多是深黃褐色,上薄下厚,近 圈 足處 自 然垂流 成滴珠狀。造型敦厚古樸,線 條 自 然流暢,修坯隨意大方,一眼看去給人一種古 意煥 然 的感覺。仿製 品 的 外 觀過於規整,胎 釉稍 薄,尺寸 略大, 過分靈 巧,古韻 不足。宋 代「兔盞」的胎 土 是用 當 地 富 含鐵質的 瓷土,盞壁 的 厚度 0.2 ̄0.8厘 米,最 厚處 在底部,超過1厘米,因 此,上 手較 沉,有很 明 顯的壓手。質 地料粉顆粒較 大,顯 得 略 為 粗 。在 燒制 過程 中,由 於 受到窯 內一氧化碳的影 響,胎 呈紫 褐色、粗而 堅硬、重如鐵渣 。宋代「盞」多修胎草 率,上釉 燒 成 後 還 能見到 修胎時留 下 的稜角 痕迹。底 足淺挖近似 實足,圈 足 內 常留 有 少許淺 黃色 的 墊餅殘跡。這些殘跡,有的 和胎土 燒結在一起,很難將之去除。

目 前 所能 夠 見到 的 宋 代「兔毫盞」,無一不 是 出 土之物,其胎 的 主要 成 分為 三氧化二鐵,因 受 土 壤 中 各種 礦 物元 素長期 的 侵蝕,器身都會帶著歲 月 給它們 留下 的印記,在放大鏡 的觀察下,可 以 很 清楚地看見高低 不平、坑坑窪 窪的麻子底和條狀的侵蝕痕迹,嚴 重 的甚至可 以看見 時隱 時 現 的 露胎處,當 用手 撫摸 口 沿 時 就有 毛糙扎手 的感覺,這 就為 我們 辨別 真偽 提供了 又一重要依據。仿製 品為了達 到這種效果,特地 用金 剛 砂輪、砂布 之類 的 東西 將 口 沿的 釉 打磨一些,但這種人 為 的方法與 自 然 的 侵蝕所造成 的 剝釉有著很 大的差別。仿 制 品 的 釉 面平滑、光亮,黑釉 與 褐 色 的「兔毫絲」都在同一個平面上。近幾年來,有許多 造假 者用 強酸等化學物質來 進行 釉 面的 做 舊處 理,其後 果 是使整 個釉 面都 受到損 壞,失 去 了古 瓷那種 含蓄溫潤 的特有質感。宋代「兔毫盞」外壁下的垂 流釉 如燭淚般,厚而 不規則地凝結在圈足兩厘米左右處,參差 不齊顯 得非 常 自 然生 動,很有一種古樸的 原始味。而仿製 品 的垂流釉則 過於薄,過於整齊,距 圈 足 較近,顯 得非 常做 作、不自然。

宋代 兔毫 蓋」上 的 褐 色「兔毫 絲」,是鐵 晶體 的 聚 集物,它們 與 黑色釉 的 區別 是:在 同 樣 的條件 下,這 些「兔 毫絲」所 受 到 的 侵 蝕 要 比 那些黑 色的 釉嚴重得 多。因此,當我 們 將一件宋代「兔 毫盞」置 於手 中 撫 摸它 的 釉 面時,就有一種凹 凸 不 平的 感覺,而 在對著光源 以 45度角 觀察時,則 能 夠很清楚地 看到那 些「兔毫 絲」都是 凹陷於黑色的釉面之下的。這是幾百年的歷史給它 們打下 的「烙 印」,非人力 所能為 之。

(2)瓷 胎:建 窯 產 品 因胎 土 含鐵 量高,胎 骨極 厚重堅 致,呈 黑 褐 色,質 地粗糙 但 十 分堅 硬,古 有「鐵胎」之說,敲之有清脆悅 耳 的金 屬 聲。碗蓋類的 口 沿部 分胎較薄,腹部 以 下至底 與圈 足則厚 度最大,有 的則 厚達1厘米,胎薄 者少。北宋碗 蓋胎體比南宋更為厚重粗糙,外 壁施釉 不 及 底,底 部均有 露胎 處,露胎面大小不一,形狀也不規整,這是建窯黑釉瓷 的 重要特徵之一。仿製 品 的 胎 土 由 於配料和加 工 手法與 宋代有 別,胎土 加工過 細,胎 也修得過 於 整 齊,胎壁 稍 薄,外 觀修 得弧度過 圓,底 足 挖得 稍 深。另 外,其燒成條 件也 與 古 法大 為 不 同(仿 制 品 不可 能用 龍窯 和 用 木等 木料來燒制) 。因 此,仿製 品 的 胎 呈 色 較淡、細,沒有 宋代 的那 種粗、紫、黑、堅硬 的沉重感。

(3)釉 色 和 紋飾:建窯 是宋代黑瓷燒造 者之一,除青 釉瓷 器外,還有油 滴、鷓鴣 斑、曜 變等,均 是宋代黑釉瓷 器 的代 表作。黑 釉 瓷器 又以 兔 毫蓋為 主,曾一度是 貢品,受到宮廷 青睞,並且 還 流 傳 到 日 本、韓 國、東 南 亞等 國 家和地 區,在 中 外 文 化交流 史 上 佔有 重 要 地位。釉 色黑 而 滋 潤,有 光澤,釉 面 有 白 色 小 疵點,口 沿 為 褐 色。碗盞類 口 沿釉 薄(僅1毫 米),腹部以下逐漸增 厚,碗盞 內 底最 厚(達7 ̄1 8毫米),器 內 滿 釉,器外 壁施釉不 及 底,器 內 外 釉里 見 有 細 長的 不 明 顯兔毫紋,在 陽 光下 閃 藍銀 色光。器外壁釉 有 垂流厚掛現象,在 器底 周圍 凝聚 成不 規則 的 滴水 釉 珠,滴 珠 大者真, 這是建窯黑釉瓷 的 重要特徵之一。

(4)刻款:建窯 的 足 底,除 了 普通 足底外,還 有 少量 的 刻 款或 印 款足 底。比較 少見 的 足底 款是「供御」,還有 更 少 見 的「進盞」款。此外,還有 數字款 和 其他特殊款。據 考證,「供御」、「進 盞」和 數 字款都應該是皇 宮定燒的 貢瓷,完 整器極少見。

(5)器型:建窯產 品 以兔毫紋碗盞為 多 見,另見有少量的缽、玉壺春瓶、小罐、小 壺等,器型偏小,大器 少見,其胎、釉 特徵與碗蓋類相 同。最具特色的建窯兔毫盡,有斂 口 和撇 口 兩大類。從建窯遺址 出土文物分析,撇口 碗盞少於斂 口 碗盞,其造型 皆 為 口 大 足小,形如 漏斗,底足為 淺 圈足,可見旋坯紋。有的碗蓋底足見陰文 印,刻有 各種 文字、圖案 紋。碗蓋類 口 徑最大的有2 0厘米 左右,小的 9 厘米左右,較為 常見 的 為12厘米 左右,標準器為12.5厘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一代名相寇準有五座墓冢,個個都有來頭,但真墓只有一個
開國皇帝殺不殺功臣,與他自己的出身有著很大的關係

TAG:宋朝 |